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 > 孔子
中华文化思想发端伏羲,西周锤炼成
2024-01-17

中华文化思想发端伏羲,西周锤炼成

中华文化思想发端伏羲,西周锤炼成蒲根植华夏,枝繁叶茂诸子百家型于王权衰落春秋到战国,经风雨剂蚀、王朝抽丝剥茧为我所用中华文化思想发端伏羲,西周锤炼成,修炼成孔子代表的儒家和老子代表道家思想两大体系,两大体系像太极图一样相得益彰密不可分,老子和孔子也就成了华夏文化符号和先贤圣人,遍布华夏的文庙、孔庙是人们对孔子的敬仰和膜拜。老子西出函谷作、《道德经》五千言教化天下,成为道观庙宇中供奉三清之一、太上老君第十八次化身,太上老君代表“道之用”宇宙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是神话了的人,老子是神化身,孔子是人何以和神化身老子齐名成为圣人两者的功过春秋很少有人评说。

老子姓李、名耳,父李乾(即李敬),周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于公元前约571年春秋晚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遗腹生李耳中华文化思想发端伏羲,西周锤炼成,字伯阳,外字聃,号老子。自幼立志治世拜名师商容、再拜商容老师中元,访世外高人子藤,学成做周守藏史,掌管周王朝全部典籍、礼乐、法器苦心专研整理成册,启发感悟形成自成一体的大道至简思想,成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代表人物老子与孔子思想的同与异,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修身方面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祖上商朝王室居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周取代商后移居鲁国到孔子为第六代。先秦时做官世袭的。孔子的父叔梁纥是鲁国虎将,官至陬邑大夫,在孔子三岁时去世,早年丧父的孔丘由母苦心拉扯而大,家境贫寒矢志以父有的士族的身份进入上层社会。老子被谗言中伤赋闲间到鲁国以周礼安葬友人、十七岁的孔丘协理由此相识老子与孔子思想的同与异,“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孔子由此为业专事丧葬礼仪,由此及彼苦心钻研周礼、三十二进进入掌管鲁国权力的季孙家做仓库保管员有了学习机会,一代圣人孔子的知识又是怎么来的?“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说孔子的学问是自学而来的,但在等级门第制度严格的春秋时代孔子能接触的文献典籍应该很有限老子与孔子思想的同与异,又无名师教化指点自然没有系统的学习机会。说仅作做过周王朝三年地方官孔子多次向周王朝守藏史老子讨教可能性有多大值得考究,即使讨教说讨教的是礼而不应该和更深层次的文化知识无关。

鲁国是春秋时周王朝的一个分封诸侯国国王鲁定公,农耕时代国家最大的资产是土地,鲁国土地被季孙、叔孙、孟孙(即三桓)三分天下鲁定公被三桓架空没有多少权力,三家之中季孙家势力最大,掌握了鲁国的国政。一心想做官的孔子五十二岁被鲁定公任命为掌管司法的大司寇,到五十四岁的孔子没有看懂鲁国权力结构的孔丘建议鲁定公“堕三都”缩弱三桓权力,三桓群起反对做大司寇不到三年的孔丘被剥夺了鲁国实际权力,到五十五岁时弃官讲学带学生,再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奔走列国传播自己以礼治天下学说以求得一官半职,七十岁不得志穷困潦倒回到鲁国,一心向学教书育人三千圣徒七十二,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最后喜上《易经》悔恨没早读告诉自己门生一定要读易经·,也就是说孔子从学一生最后才找到华夏文化的根,找到了自己求官无门,所学所用多么无用。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读懂了易经就读懂了天、地、人读懂了万事万物,周王朝收藏室不仅有易经更收纳了夏文化全部瑰宝,如果把华夏文化称为躯壳易经就是灵魂,作为守藏史的老子不但把全部编辑成册更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老子也就是中华文化灵魂附体的那个人,老子把对华夏文化感悟和心得书写成卷以传后人,无奈战火一把化为灰烬伤心之余欲归隐终南,尹喜得知在于函谷关跪求九九高龄老子倾一生所学、用自己思想一气呵成对易经升华和注解、形成了五千字箴言《道德经》教化后人。老子自幼尚学立志治世又得高师点化,职任守藏史著《道德经》为何能与身家卑微半路出家做学问,一生劳顿求官无门、到七十的耆耄老人才感悟到应早读易经得孔子并驾齐驱被华夏称为圣人?

首先周礼是周王朝上层社会遵循的礼仪准则,重视周礼的春秋鲁国和列国上层社会为彰显身份多让公子哥们向通晓周礼孔子求学周礼,门徒众多众星捧月的孔子自然就成了先贤圣人受人尊重,承继爵位的公子哥们为结党营私孔子门徒自成一体孔子就是一张不用显摆已荣耀的名片,孔子辞世后重周礼门徒以多种形式奠祭孔子渐成风尚和习惯,孔子学生不讲门第使很多没资格受教穷人孩子也有受教育机会,孔子有三千门徒、七十二圣徒。孔子门徒又打着祖师爷旗号招徒代代相传,由此膜拜孔子活动从上层社会进入民间蔚然成风使孔子由人成神。

其次孔子周游列国推行的“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 中国法“礼”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礼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礼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的工具,统治者取得王权到太平盛世极,为维护其统治无不儒为我用在孔子推行的礼的帽子下不断修饰以符合自己要求并冠以“儒”,我们现在看到的儒已非孔子当年推崇的“礼“否则孔子也不会奔走列国求官无门,因而此儒非彼“儒”,孔子也不是因为自己是孔子,而是统治者让孔子是孔子。

老子《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是万经之王。老子称谓的“道”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宇宙所有万事万物属性,是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都应该遵循的法则是始创世法典,秦王朝用了道家鬼谷子弟子张仪统六国;儒家一统天下汉王朝因汉武帝道家”无为而治“成为大汉,李世民认祖归宗称老子为做祖宗开创了大唐盛世。老子道家思想和孔子儒家学说是太极图的阴阳鱼,道为阴儒为阳、道为实儒为虚,阴阳平衡国泰民安太平盛世,儒盛道弱国家走向衰弱,道盛儒弱国家蒸蒸而上王朝欣欣向荣。

TAGS: 孔子 老子 王朝 易经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