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 > 孔子
(每日一题)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
2023-08-26

(每日一题)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

[摘 要]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在教育思想上,以“仁”为基础,重视人的价值;在教育对象上,打破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大多数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在人的个性差异基础上,因材施教,充分发掘人的潜能。“有教无类”充分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的主张,对于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有教无类;启示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7 — 0042 — 02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 享有崇高的地位。春秋后期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不分国别、种族招收弟子, 对于传播华夏进步文化起了积极的作用, 这是孔子有教无类的重要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 打破了贵族垄断学于官府的格局, 开创了平民办学之风。为当时造就了一大批有用之才, 为后世提供了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一、“有教无类”思想的渊源及历史环境

孔子的“仁”论,是他提出“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10次。那么,什么是“仁”呢?关于“仁”的解释有多种。在这里我们只对其中几种进行分析。《说文》中说:“仁亲也,从仁从二。”这里的“仁”指的是仁人,一是指己,一是指人,意思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如何“爱人”?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都说明了孔子爱人。“有教无类”也正是本着“爱人”这一思想原则出发的。

另外,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也是他提出“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依据。从《论语》一书中可以看出,孔子不但阐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也阐述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的“性善论”。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了人的天赋素质的相似性,也指出了人人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里他已经认识到先天因素是影响人格形成的一个因素,同时也考虑到后天环境教育的作用。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西周末期土地国有、宗法制度和学在官府三位一体系统势力强大的时代。办学形式上依然是“学在官府, 民间无学” 。〔1〕当时社会动荡不安, 战乱频繁。孔子奔走各国之间, 希望统治者能放下屠刀, 以“仁”治国, 但多年的周游列国, “仁政”思想终被当时的社会所遗弃。于是, 他退而从教, 创办私学, 并提出“无类”教育。实行“有教无类” 本意是教育不分等级、种类。“春秋以前是王官之学, 有资格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 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接受教育的。孔门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和各个种族,《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载有事迹的学生孔子仁的核心思想解决了当时什么社会问题, 除鲁国外, 还有来自卫、齐、陈、晋、吴、宋、楚、秦等国。〔2〕

二、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转变高等教育观念,发展大众化教育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显著特征。“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3〕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教育地位的表述中增加了“社会进步”的字眼(每日一题)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更加突显了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对教育重要性认识的质的飞跃。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充分证明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孔子“弟子三千, 贤者七十二”, 正是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攻坚期,经济转型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将高等教育定位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确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提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要求。要从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向社会化的终身教育转变,从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要向满足多数学生的教育需要转变;正确处理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个体文化需求之间的关系;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满足不同层次的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孔子曾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因此,也可以把“有教无类”理解为孔子大众化教育的主张。

(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普及中等教育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虽然不能上升到“普及教育”的高度,但已有了这种思想的萌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中等教育的结构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普遍关注。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量决定着中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重新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普通高中要得到相当的发展。这既有利于保证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又有利于满足高等教育扩招的需要。而在21世纪信息时代已经来到的今天,我国的中等教育过早的职业化或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比例不合理,将很难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最终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对中等教育来说,职业技术教育要办,普通高中的比例要回升,甚至在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基础上,有步骤分地区地普及高中教育也已成为必然,使中等教育逐步走向“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的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无类”

孔子的教育对象广泛,年龄不同,智力有别,性格、志向不同,但孔子却能较为深入、全面地了解、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优缺点,并对他们因材施教,人尽其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4〕 报告对“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要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理念。汲取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精华,对本是人格平等的学生施以同样的爱心,对个性特征存在差异的学生施以有差异的教育。充分认识和肯定学生的不同的性格特征,承认其主体性,教育其发展, 做到一视同仁,不偏不倚。方式、方法上区别对待,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是建立在“仁”基础上的,没有仁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教育爱”应关照到每一个学生。当前,在一些学校有极少部分教师,按学生的出身、家长的地位、金钱的多寡,人为给学生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当今的教师如何提高和完善自己, 用特有的爱心去接纳所有的学生, 特别是以仁厚之心去关怀和帮助自身缺点比较多、家庭条件比较特殊的学生, 使他们变差为优, 变坏为好, 这是和谐社会背景下教师面临的“无类”教育的新问题。〔5〕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两年多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国民素质也得到了较大提高。正是由于在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工作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赞誉。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正从生存型消费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每日一题)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更加强烈,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学习孔子“有教无类”思想,要求我们把“人民满意与否”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检验标准,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提供均等化的基础公共教育服务,使全社会的受教育机会、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制度规则的公平状况都有明显提高,以回应孔子“有教无类”的呼声。

三、“有教无类”思想对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启示

两千多年过去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的今天,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仍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通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努力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搭建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终身学习“立交桥”,为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目标,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立德树人”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更重要的是“立德树人”。中华民族是重视德育和志趣高尚的民族。“立德”为我国古代所谓“三不朽”之一,《左传》载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孔子仁的核心思想解决了当时什么社会问题,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把“立德”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孔子仁的核心思想解决了当时什么社会问题,《管子》中的这段话说明我们的先贤已充分认识到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立德树人”也几乎是我国历代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立德树人”,坚强而有力地回答了这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

(三)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我们要以改革推动教育发展,以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以改革增强教育活力,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着眼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和突出矛盾。要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系统推进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保障机制改革,力争取得新突破。要以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为突破口,以制度建设为导向,着力完善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民办教育制度、教育督导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持续增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总之,“有教无类” 的教育思想开创了平等教育的先河,而教育的平等是社会公正的底线,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正是对“有教无类”这一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反映了当今教育的根本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重视孔子的“有教无类” 教育观,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人民满意。让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教育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开花结果。

〔参 考 文 献〕

孔子核心思想仁的理解_孔子的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_孔子仁的核心思想解决了当时什么社会问题

〔1〕王炳照.中国私学·私立学校·民办教育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4-5.

〔2〕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第一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12-118.

〔3〕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G〕.学习出版社,2012:30-31.

〔4〕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G〕.学习出版社,2012:30-31.

〔5〕丁晓民.重识有教无类〔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08):66.

TAGS: 孔子 有教无类 国学 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