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 > 孔子
(T·每日一练)余舍章
2023-11-23

(T·每日一练)余舍章

新课标下对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再认识

余舍章

【内容提要】 以《论语》为理论依托,认真领会新课标的精髓,牢固树立以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学习,对传统的教学思想继承和发展,对孔子实行因材施教的历史背景、孔子对因材施教的理论与实践及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影响进行比照剖析,重新认识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在现行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从而使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国家建设人才。

【关 键 词】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再认识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对中国民族起了其他任何思想学说所难以比拟匹敌的巨大作用。”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是聚徒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弟子多达三千多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一、实施新课程标准与孔子因材施教历史背景的认识。

(一)孔子实施因材施教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军阀割据,政令紊乱。军事上,诸侯纷争,祸乱不断。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地诸侯为了争霸天下,大肆搜寻人才。这一切为孔子实行因材施教储备了客观条件。孔子为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因此他的学生成份复杂、年龄不一、出身不同、地区不限,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性格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习目的各有千秋。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从各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_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_孔子的思想因材施教

(二)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1、当前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对我国先行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①特征是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②特征是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③特征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同过去时代在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等方面的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或物资力量相比较,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则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

2、基于国情的亟切需要。

①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曾做出过举世公认的、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然而从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课程改革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②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在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向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还是一个科技文化水平偏低的人口大国。对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来说,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③同过去时代发展主要依赖于为数不多的精英人物相比较,当前我们更需要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致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在“人口众多”这一事实面前,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就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我国教育无可推诿的重大责任。

二、重读感悟《论语》,对其因材施教理论实践的再认识。

经过比较,我发现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比西方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早500年,他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T·每日一练)余舍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孔子在教学实践中十分重视。他经常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并且把他们进行按年龄、出身、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类、归纳。

孔子把人的性格分为三种类型:“狂者”、“中行”、“狷者”。“不得中行而为之,必也狂狷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还注意到学生在智力灵活性方面有着明显差异。他认为:颜回能“闻一知十”,子贡只能“闻一知二”。

孔子曾评价他的学生的才能:“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客言也”。子路愿意拥有“千乘之国”,“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求只想管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做到“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公西华则只想“宇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这些无不反映孔子对学生之间才能差异的明察。

2、依据学生自身实际,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孔子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T·每日一练)余舍章,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论语》里记载了一个故事,一次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

孔子教学讲究因人而宣由浅入深。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回答说:“无违”。当时由于孟懿子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没有进一步要求“无违”的内容,孔子也就不再讲下去。后来,樊迟向孔子问起什么叫“无违”,由于樊迟的理解能力己达到相应的水平。孔子才进一步具体说明“无违”就是父母生前死后都要按礼的规定对待他们,不能违反。针对学生不同年龄层次的特点,孔子也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3、确定统一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特长教育。

孔子因材施教,立足统一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让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但是不采取一刀切,主张“君子不器”。因此,他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他的精心教育下,三千弟子成就各不相同:七十二贤人更是精通“六艺”,十名“尖子生”又各有所长。其中长于德行的有:颜回、闵子骞、仲弓、冉伯牛;长于言语的有子贡、宰予。长于政事的有子路、冉求。长于文学的有子游、子夏等。

三、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对后世教育的深远影响。

我个人以为,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自从孔子兴办私学二千多年以来,几乎每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或思想家,在教学过程中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且加以补充完善发展。

孟子继承发扬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强调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对有的学生应及时点化,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入门者则可以间接地受教。甚至“予不屑之教诲也者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足亦教诲之而己矣”。“教亦多术”,一切因人而宜。

《学记》云:“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心。”要求“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告喻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长善救失”使“因材”与“施教”的关系更加明确。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把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才使得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成为经典教学原则。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所以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孔子非常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受学生的个别差异所制约,又能长善救失,促进个性的发展,培养出各种人才。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精华。

四、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对我们教学的启迪和教益。

孔子的思想因材施教_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_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

从教16年,随着对孔子《论语》的深入诠解和感悟,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我逐渐领悟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精髓,深受启迪,教益颇多。

1、在日常班级管理和教学,我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社会背景等。把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对上、中、下的学生典型作重点的个案研究,然后由点到面逐步推进。

研究和了解的方式主要通过与家长联系,学生座谈;课内外活动进行观察;通过对学生作业分析;与其他任课教师交谈、家访等。这样全方位地了解学生,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2、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新课程下,九年义务教育要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这里“共同的基本要求”是指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这是使教学达到国家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的重要保证。

教师要教育和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各门功课与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的关系,使他们努力学好各门基础课。在这个统一要求的前提下,然后再根据个别差异进行重点指导,使学生充分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和特长。

3、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学生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影响个别差异的因素非常复杂。有的学生或善于观察,或长于记忆,或擅长思维。从思维类型上讲,也有长于形象思维和善于逻辑推理之分。因此我对学生表现出的差异特点进行全面而具体地分析,以发展的眼光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对那些成绩优异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也要一分为二,为充分发展他们的才能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后进学生,要给予热情关怀和照顾,深入研究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从实际出发,制定一套适合他们特殊情况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4、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因人而宜启发诱导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是教学过程顺利完成的关键。针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必须因材施教。

孔子第一次精辟地论述了启发式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浅近事物阐发比较深刻的原理。“能近取瞽”。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好学”、“乐学”,始终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

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_孔子的思想因材施教_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

鉴于如此,我一直以一种平等的心态与学生相处,处理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之间的矛盾,以多方面引导、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处于好学、乐学的思想境界,既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又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事实证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就等于让学生放任白流,其结果必然是浪费学生有效的时间和精力;限制、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就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这一教学原则能够流传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的原因,也许就在于它正确处好了学习动因这一问题。

孔子《论语》蕴涵深厚的哲理思想,博古通今,意蕴丰富。今后,我将继续认真学习,汲取国内外专家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断充盈自己。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深化升华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应用于教学实践,使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散发出更加璀璨的新时代光芒。

【参考资料】

①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版。

②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③朱嘉《论语集注》

④《论语?先进》,南怀瑾《论语别栽》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版

⑤《论语?雍也》

⑥《论语?为政》

⑦《论语?阳货》

⑧《论语?八佾》

TAGS: 孔子 论语 差异 特长 个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