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 > 孔子
1.孔子有关中庸的句子
2023-04-20

1.孔子有关中庸的句子

孔子道德理论思想核心_孔子思想的核心思想_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

1.孔子有关中庸的句子

第一章『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

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

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二章『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有书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书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第九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1』子路问强。『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3』「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君子居之。」『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十一章『1』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2』「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3』「君子依乎中庸。

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第十二章『1』君子之道,费而隐。

『2』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3』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十三章『1』子曰,「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2』「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3』「忠恕违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

君子胡不慥慥尔。」第十四章『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2』素富贵孔子思想的核心思想1.孔子有关中庸的句子,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4』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5』子曰,「射有似乎君子。

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第十五章『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2』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3』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第十六章『1』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2』「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3』「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4』「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5』「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第十七章『1』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3』「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

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4』「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

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5』「故大德者必受命。」第十八章『1』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

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2』「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

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

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

子孙保之。」『3』「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

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

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

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第十九章『1』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2』「夫孝者,善继人。

2.论语中哪些话体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评析】“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评析】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人的行为必须以义来规范。义是仁德的外施、外在表现。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评析】“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读解】在孟子看来,狂者是 志向远大,言语夸张而不切实际的人;狷者是洁身自好的人。(《孟子•尽心下》)这两种人都有各自的缺点和毛病,但我们常常所遇见的,或者说见得最多的,却又正是这两种人。所以,也就只有和他们相交了。

重要的是1.孔子有关中庸的句子,我们要认识这两种人各自的缺点和毛病,从而用“中行”的标准来加以调节,使之不走极端而接近“中行”。说到底,还是一个“过与不及”的问题,狂者太过,狷者不及。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_孔子道德理论思想核心_孔子思想的核心思想

【读解】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也是要达和谐的境界。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所以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这就是和与礼的辩证法。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

3.《中庸》哪些句子是关中庸思想的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年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威于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自。’至矣!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君子之道,费而隐。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4.孔子的中庸思想

今天一提到“中庸”很多人的理解都是“平庸、折中、调和”,这是对儒家“中庸”思想的大大的曲解。

不错,中庸的确有“平庸、折中、调和”的含意,但这些绝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否则《中庸》就不可能被自孔子之后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奉为经典了。 在儒家看来“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证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

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中庸”由孔子首创,再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展,终于成为一套儒家的处世规范。但如果单纯从“中庸”的概念上看,“中庸”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说正是从前人有关“中”的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

“中”在先秦古籍中常见的字义有三,一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二指适宜、合适、合乎一定的标准,用作动词;三指人心、内心,即人的内在精神。如今很多人之所以会把“中庸”理解为折中主义或调和主义,就是仅仅把“中庸”的“中”字简单地理解为“中”的第一种含义,故而造成对“中庸”的屈解,其实,“中庸”的“中”与上述三种含义都有关系,只有把这三方面的意思贯通了理解,才能弄清“中庸”的完整含义。

“中庸”里的“中”首先是“适宜、合适、合乎一定的标准”的动词含义。这个含义我们今天也在用,读作zhòng,如“你这话很中听”的中就是这个含义。

在儒家典籍中,如:“孔子曰:‘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指乎’”,《孟子尽心下》这里的“中”就是适宜、符合的意思,《礼记·中庸》说圣人“从容中道”,《大戴礼记·保傅》说:“化与心成,故中道者性”,所有这些“中道”都是中于道,合于道的意思,和折中调和、中间道路,没有直接联系。那么,儒家的“中道”究意是指“中”什么“道”呢?这个“道”就是“礼”,儒家所谓的“中庸”应该首先指的是适宜,符合“礼”的行为,“庸”在这里做用、讲,“中庸”的含义就是使自己的行为为适宜、符合实用。

也就是符合“礼”。在《礼记·仲尼燕居》中:“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道……子贡越庸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由此可见孔子所谓“中”是以“礼”的要求为标准的。 随着“中礼”的深入,“中庸”又有了进一步的含义。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_孔子道德理论思想核心_孔子思想的核心思想

如《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在这里“中”就已常常用业指人的内心世界,如《礼记·乐记》所谓“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左传》中所谓“信不由中,质无益也”,在《中庸》所以用“中”本指含而未发的喜怒哀乐之情是为了说明:礼是道德准则,是根源于人的含而未发的内心的。 由此一来,“中”就把内外贯通起来了,一方面“中”是内在的指人内心的某种状态,也即含而未发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中”又是外在的,也即表现于外部行为上的“中道”,合于礼,内心的“中”是行为“中道”的前提,而行为的“中道”则是内心之“中”的结果。

《中庸》一文的主要内容正是通过反复强调这种内外的关系本阐明中庸之道的,《中庸》中说:“忠恕违道不远”,“忠”也就是要存养省察内心之“中”,“恕”则是要长而为解在道德行为的“中道”,《中庸》认为道德修养首先要从人所不见的“慎独”工夫做起,“内省不疚,无恶于志”,达到内心的“诚”即含而未发的“中”,由此出发,就能“微之显”,“暗然而彰”,渐渐外化为行动上的“中道”。内心的“中”与外部行为的“中道”统一,《中庸》称之为“合内外之道”,“致中和”不仅能使君臣父子各处其位,而且可以参天地之造化,使天地万物各得其所。

这就是“中”的大功用,所以叫做“中庸”。 当然,“中庸”的“中”还有中间、中等的意思,如“执两用中”的“中”,儒家通常反对走极端,在对立的两极这间寻求比较适中的解决方案,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既不要太“进”也不要太“退”,既要“尊贤”又要“容众”,既要“致广大”又要“极精微”,可以“乐”但不能“淫”,可以“哀”但不能“伤”,可以“怨”但不能“怒”,这些都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

但,这样一种适中之所以被采用,不是因为它处于两极的中间,而是因为它合于内心之“中”和外在之“道”的标准,虽然处于两极之间的选择通常是比较正确的,但绝不能说凡是处于两极之间的选择都是正确的,正确与否不是由其中间性决定,而且由是否“中道”来决定的。 总的来说,所谓“中庸”,就是要以人的内在要求(人性、本心)为出发点和根本价值依据,在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中寻求“中道”,也就是使内在要求,在现有的外在环境与条件下,得到最适宜的、最恰当的、无过与不及的表达与实现。

这也就是《中庸》所谓“致中和”、“合内外之道”。如果人们能在一切事情上恰到好处地这样做,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因为中庸所要坚持的是合于内在尺度和外在要求的正确道路。因此,坚持“中庸”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要比不负责任地唱一点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极端的调子难得多。

荀子曾说:“天下有中,敢直其。

5.有关儒家的思想精粹,以及体现其思想的名句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体制动摇和利益调整等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开放搞活也无法避免良莠不齐的思潮混杂涌入,这些必然对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产生强烈冲击,企业员工容易产生价值失落和道德困惑。

市场经济的土壤中也容易滋生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 儒家思想经过几千年的筛选修补,成为祖国传统思想的瑰宝。

儒家精神重视修身养性孔子思想的核心思想,内炼立德,对于价值失落、人性沉沦和道德迷惑,具有匡扶补正和拨云见日之功效。儒家思想提出了做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准则体系,如仁爱、尚义、和谐、诚信、自律等精神,这些在现代职业道德建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当前要大力弘扬儒家思想精粹,结合时代特征和实际情况,重塑企业职业道德精神,凝炼成“企业魂”。下文就此略陈管见。

一、仁义为精髓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基础。孔子所谓的“仁”包括了忠、恕、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它几乎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

“能行五者于天下,可谓仁矣”。孔子对“仁”的权威定义是"爱人"(《论语·颜渊》)。

仁的核心是仁爱,也即是同情、爱护和帮助人。仁是德行的根本,体现于万事万物中而使天下人相亲相爱(《原善》下)。

“仁”是爱之源,是道德情感本身,“义”、“礼”、“智”是“仁”的推广和延伸,是道德情感的不同表现。如仁爱、尚义、和谐、诚信、自律等精神。

儒家所谓的“孝悌忠于职守信”、“恭宽信敏惠”等,皆发端于“仁爱”孔子思想的核心思想,着意在“和谐”。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睦融洽的关系,在企业内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

儒家思想贵和,主张人际之间和谐、安定,团结,协作,即“人和”。和谐是一种对真善美追求的动态平衡,是企业伦理道德的理想境界。

儒家思想祟尚亲密的人际关系;也得到了L.(美)的认同。人际亲密强调个人以彻底和信任的方式把自己投入于群体之中。

管理者与其下属之间,企业内部各成员之间亲密无间,情同手足,保持着相互感应的关系。当今企业职业道德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相敬如宾,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与儒家的“人和”思想一脉相承。

发扬儒家仁爱精神,就要以仁爱向善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引导企业员工向善,使企业内团结和睦,亲如一家。 在企业职业道德建设中,将儒家的仁爱思想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相结合,有利于在企业中形成尊重人、信任人、爱护人的氛围,有利于创立一个以爱换取被爱、以奉献换取感恩的良好人际关系环境。

从而使全体员工不断增强无私奉献精神、知恩报德精神、热心服务,真诚奉献。仁爱思想要求管理考坚持仁爱、仁义、善待下属。

要求企业员工之间精诚合作、相互爱护、乐行善事。只有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友好融洽的工作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和组织的活力。

在商业交往中,也必须坚持仁义之德。儒商注重“和气生财”,“和”则“旺”。

对于同行业伙伴既竞争又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要坚持以正当手段竞争,不能搞小动作或诋毁竞争对手,摈弃不道德的竞争行为。

儒家提倡尊重一切生命价值,把尊重自然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善协调发展作为最高的道德旨意。在今天提倡生态道德,保护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过程中,儒家思想的“和谐论”、“天人合一”于平淡朴素中有着奇迹般的深刻。

企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寻求祟高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归宿。首先,企业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剥夺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机会和权利。

其次,企业要为国分忧,勇于承担社会重任和历史使命,坚持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再者,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慈善活动。

将仁慈爱心献给最需要关爱的人,博施济众,兼善天下。 企业是盈利性的单位,而“义”,“利”根本上是统一的。

义与利相辅相成,各司其职。企业要义利兼重,寻求士商精神的贯通。

以义利合一作为企业追求的总目标。 在义和利发生相互冲突,不可兼得时,儒家强调义重于利,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重视道德境界的追求,重视人格尊严和气节。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企业要先义而后取,利己先利人,利己不损人。

“不义之财不可得”,更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谨尊仁义之德,要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先利顾客,后自己获利。

企业职业道德具有主观上的“利他”性和客观上的“利己”性,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利他”是“利已”的前提基础,“利己”是“利他”必然结果。

涩泽荣一(日)也认为只有依据仁义道德和正确的道理而去致富,其富才能持续下去(《论语与算盘》)。“义”是“利”的手段和途径。

企业员工在职业实践中视顾客为上帝,对用户负责,必须会赢得客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以儒家思想塑造“企业魂”,就要把企业成员过分注重功利的道德心态引导到祟德尚义、见利思义的道德价值轨道上来,把主体性意识引导到自觉的道德精神上来,把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引导到以企业集体。

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论核心是 孔子的中庸思想指什么相关文章:

★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 关于中庸思想的名句(中庸名句)

★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的名句吗(孔子论语关于仁的句子)

★ 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格言(孔子的至理名言是什么)

★ 中庸思想的名句赏析 中庸思想的经典句子

★ 孔子十大经典名句中庸 孔子十大经典名句视频

★ 孔子的仁爱思想论文 孔子的仁爱思想和中庸之道

关键词:孔子,名句,中庸

地址:

TAGS: 儒家 孔子 孔子的名言 君子慎独 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