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 > 孔子
《子路篇》:美德之学,无视人的自然情感和自然状态
2023-05-12

《子路篇》:美德之学,无视人的自然情感和自然状态

《子路篇》是仁学的为政篇,为政是作为礼崩乐坏应对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立于春秋,无视外界的政治环境,无视肆虐的周遭小人,仁学提出的美德立世,无异于自绝于世,美德所产生的巨大成本,必须通过政治改革而得以消除,若无视大变动社会的政治扭曲,一味地要求自身的道德修养肯定是不现实的孔子民生思想,不具有现实可行性。中国传统后来宋明理学就存在这一方面的问题,将政治改革和政治环境的选择完全抛弃,一味地强调圣人美德之学,无视人的自然情感和自然状态,演变为成为扼杀人的自然本性的学说,鲁迅说中国传统的“吃人属性”,应该针对的就是这一方面,即将“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转变为“意、必、固、我”。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_孔子民生思想_孔子的禁欲思想如何

整个《子路篇》将《为政篇》的政治思想进一步细化、展开。在《为政篇》中,仁学提出政治改革的思想,从传统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改变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传统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完全舍弃庶民的民免无耻的治理,转变为关注民智开发,民有耻且格的成长。这种转变是社会治理中心的转变,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转变为庶民社会,治理中心的转变,也意味着治理方法的转变,即民服、民足、民信、民敬、民善的五民治理。13.4就是指出民敬、民服、民善的治理。

13.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pǔ)。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子路篇》:美德之学,无视人的自然情感和自然状态,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参考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经验丰富的老农。”樊迟又请学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经验丰富的老菜农。”樊迟退出后,孔子说:“樊迟真是个小人啊。(他怎么就不明白?)居上位者喜好礼,老百姓就没人敢不尊敬;居上位者喜好义,老百姓就没人敢不服从;居上位的人喜好信孔子民生思想,老百姓就没人敢不真诚。要是能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襁褓中的小孩来投奔,哪儿用得着亲自去种庄稼呢?”

孔子民生思想_孔子的禁欲思想如何_孔子因材施教思想

樊须就是樊迟,须是名,迟是字,樊迟在孔门中是个重要人物,在《论语》中也是个标志性的人物。樊迟应该出生庶民,而且,天资平平,对于仁学的理论不得其要。但樊迟虚心好学,更可贵的是,百折不挠,对于孔子的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因此,樊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社会底层人士学习仁学的视角,极具有普遍意义。对于理解仁学极其具有价值。

此章中说的小人,还是需要依《论语》的整体解释方法,不能依传统的解释作贬义解释,而是内在人格微小者,作中性解释,与小子同义。孔子毫不客气地批评樊迟是小人,是说他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为政问题与整体的社会治理有关,而无具体的农业的种粮种菜无关。整个仁学问题也是如此,与内有的自主人格的成长有关,而与外界的评价、财富、地位、身份地无关。

孔子的禁欲思想如何_孔子因材施教思想_孔子民生思想

此章传统解释是孔子斥责要 “学稼” “学圃” 的弟子樊迟,说明孔子并不重视民生。但若是采取整体解释,这样的解释与为政中“民足”的思想相左。此处与孔子的为政思想的内涵有极大关系,他开门办学、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是实施礼乐教育,为了培养君子,他们从政后可以做一个好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他主张君子和统治者的任务是通晓使民众 “心悦诚服” 的礼制,至于耕稼及其技艺则非重点。

第一,此章中孔子不支持弟子关注“学稼”、“学圃”,与他 “重民” “富民” 思想并不矛盾。为政者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本”,克服礼崩乐坏的本并非农业,而是需要崇尚礼制、道义、诚信,百姓就能心悦诚服而尽职尽责地劳作,国家政治局面和经济状况就会变好。如此一来,邻近诸侯国的百姓都会被吸引而前来投奔。人口多起来了,土地都能被开垦,粮食蔬菜会堆成山,执为政者哪用自己种地呢?孔子的反问是提醒学生,社会有分工、术业有专攻。居上位者的职责是用礼义信去规范风气,不必凡事亲力亲为,用不着去花时间精力学习种庄稼、种菜;社会民众的职责是种粮食种菜。对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问题的关键是为政思路的转变,而非依传统的治理思路,从重农始,让利于民,使民于时。过去批判孔子的时候,说孔子不肯教樊迟学稼,是他对农业生产不重视,是对劳动人民的歧视。显然,这是一种误读。此处孔子并非否定学稼、学圃,而是在批评樊迟的眼光不远、格局太小,不理解仁学所传递的为政思想。

孔子民生思想_孔子因材施教思想_孔子的禁欲思想如何

第二,也有学者认为,樊迟学种粮种菜目的并不是要当农民自食其力,他是要学习这些技术,然后将这些技术教给农民,当一个精通专业的管理者,甚至可以亲自种试验田,为农民探索栽培技术,靠新技术而提高生产能力。樊迟的想法于古有据,古代高位的统治者也有从事农耕的光辉事迹。舜能亲自耕作,其美德驯化了一方百姓,后稷教百姓种植,其技术转化成了巨大的生产力。樊迟请求学习农耕技术,未尝不是想以舜与后稷之类的圣贤人物为榜样,有一番新的作为。这种思路在治世,或是在非礼崩乐坏的时代是成立的,但是孔子民生思想,礼崩乐坏之下,依传统的逻辑思路,无法实现立世安邦,而需要采取创新性的仁学思路,而为政则是这一创新思路的体现。

孔子民生思想_孔子因材施教思想_孔子的禁欲思想如何

虽然,樊迟想学农技并没有错,懂点技术总比不懂好,但他忽略了两个重要的事实。首先是舜的时代是一个德治时代,所以舜的表率行为能够对尚为淳朴的民众产生影响作用,而春秋时期是个乱世,礼崩乐坏,礼制都不能奏效了,舜的那种做法已经不适用于当时的社会了。其次后稷的时代属于农业技术的开发时期,一项新技术的发明和推广,立刻就能推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而春秋时期的传统农业技术已经趋于成熟,想靠技术创新来推动农业的进步已经很难实现了。

即使樊迟主张执政者要亲自种地,其出发点是为百姓做出表率。孔子也不赞同这样做,因为此仁学的为政思想是政治改革,是在礼崩乐坏之下如何能够“为政以德”,与舜、后稷的以德治世的时代完全不同,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转变为政思路,实现高效率的管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亲自种地的想法是幼稚浅陋的见识,其结果会事倍功半。

孔子民生思想_孔子因材施教思想_孔子的禁欲思想如何

第三,本章指出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如何实现民足、民服、民善,这是区别与传统的贵族政治的仁学为政的中心,一者说明治理中心的转变,从贵族政治转向庶民政治,二者,依传统的重农思想无法实现民足、民服、民善,而需要实现新的治理思路《子路篇》:美德之学,无视人的自然情感和自然状态,即启蒙庶民,通过私学,开化民智。所有治理的目的在于民足、民服、民善。“樊迟请学稼章”全面提出了如何实现政治改革的思路,如何实现民足、民敬、民善,民众的启蒙才是解决礼崩乐坏的根本出路。

孔子的禁欲思想如何_孔子因材施教思想_孔子民生思想

TAGS: 孔子 自然状态 国学 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