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 > 孔子
:孔子的思想理论体系其目的是什么?
2023-06-29

孔子的思想理论体系其目的是什么?

【摘要】先秦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在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生产关系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政治上,周王室实力衰微,诸侯国势力膨胀,连年的争霸战争导致民不聊生。在此情况下,受经济基础决定的思想文化也必然发生变化,此前的周礼已经失去了规范人们思想和言行的作用。从这种社会现状出发,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其目的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他伦理学说的根本。“仁”的内涵是什么?孔子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思想史上一个大致统一的观点是:以“爱”释“仁”。“仁”的最初含义是对根基于宗法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的概括,爱亲之谓仁。但“仁爱”思想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爱亲”上,而是扩展为“爱人”。这里的人不仅指奴隶主贵族阶层,还包括平民,甚至是奴隶。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仅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忠恕”作为一个新概念提出则是其对“仁爱”的发展。在实践仁爱的方法问题上儒家强调“仁”与“礼”相结合,所谓“克己复礼为仁”。实现其仁礼统一的理想社会模式,必须靠”志士仁人”的不懈努力。这些“志士仁人”就是孔子所说的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在他看来,只...更多还原,,’’,,ught【关键词】儒家;孔子;仁爱;道德;【】;;;;【索购硕士论文全文】Q联系Q:中文摘要6--9导言10-16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11二、学术界研究现状11-151、国内研究现状11-132、国外研究现状13-15三、研究方法和写作结构15-16一、先秦儒家“仁爱”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16-22先秦时期的社会历史基础16-191、经济状况16-172、政治状况17-19儒家思想的理论渊源:对周朝思想的继承和革新19-20先秦儒家“仁爱”思想产生的人性基础20-22二、先秦儒家“仁爱”思想的内涵22-29确立“仁爱”思想的出发点和目的22-23仁爱思想的内容23-262、泛爱众24-253、以爱释仁的情感基础25-26实行“爱人”原则的根本途径:忠恕之道26-27实践仁爱的方法:克己复礼为仁27-28仁者所具备的品质:恭、宽、信、敏、惠28-29三、先秦儒家“仁爱”思想的历史价值评析29-35“仁爱”思想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和谐人际关系30-33重视内在道德修养束缚外在道德约束33-34等级主义道德原则忽视了人的个性自由34-35四、先秦儒家“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启示35-44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一系列道德问题35-37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道德问题的原因37-391、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权威和合理性遭遇挑战372、社会转型时期新的道德规范体系尚不健全37-383、传统的道德教育存在弊端38-39批判的继承先秦儒家“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39-441、“仁爱”思想在和谐人际关系方面的作用39-402、儒家“仁爱”精神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40-44结语44-46注释46-48第二篇:从_论语_中看孔子儒家伦理道德思想4300《论语》记录了孔子、孔门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的言行。

孔子开创了“内圣外王”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它有别于之前以“儒”为职业的儒家,本文侧重孔子儒家关于“内圣”和“修身”方面的论述。。儒家的伦理传统在中国的传统里是最重要的一种传统,它是中国人典型的伦理学传统。孔子儒家开创了“内圣外王”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有别于孔子之前的以“儒”为职业的儒家,也有别于道家和佛家的伦理传统,更有别于西方伦理传统。“天地君亲师”为动力。其中,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儒家伦理道德对于交友原则,具有广泛性和平等性。因为它不是政治关系,也不是血缘关系。而是一般的人际关系。孔子说:也,事起大夫之贤者,友“夫仁者,己欲立而说,应与道德高尚的人交朋友。如果整天和小人混在一起,说的话却没有一句合乎道理的正经话,只喜欢耍小聪明,这都是孔子所反对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灵公》),交友要看对象,更重要的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虚心谨慎,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与自我为中心,处处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去品评和要求别人的高低长短的态度,显然不是一个同路人。但是,不要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即“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一种高尚的精神道德境界和宝贵的思想情操,也是一种个人对于他人及群体的价值取向,所以,“仁政”成为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模式,为政以德,取信于民,勤政爱民,节用恤民,与民共忧,等等,都可以说是施行仁政的最基本的要求。

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9次,孔子把“仁”看成最高道德原则和人生理想,指出人道的基本内容就是“仁”,从而建构了仁学,仁学核心是爱人,主要强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根在《论语》中“礼”字出现了74次,主要包括礼意、礼仪、礼制、礼法、仪”以及礼之用内容等,并且是人们相互间履行的法则,广泛地指一整套维系国家、社会正常秩序的礼法制度及其观念。从精神上做到自我抑制,从视、听、言、动的感性经验上符合礼的规定,做到“内圣”,这种与“礼”相结合的“仁”带有伦理规范的意义。如果人的行为皆能符合“礼”,这便是实现仁了,“仁者爱人”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从心理上把人的相爱感情发展为道德感情,并且进一步发展为“孝悌”、“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经过诸多儒家不断完善,君亲师”作为中华魂,铸成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其形成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规范,已渗透在中华民族家教家传的言行举止中。“君”,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称谓,老百姓对君子,尤如《论语八佾》所说的“臣事君以忠”;“师”,我们可以看到就连皇帝老子也是经老师教育出来,因而尊师重道是非常必要的,正如《论语述而》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亲”,特别进入以人伦者为亲的孔子儒家伦理道德时代,其中“爱人”、“诚孔子“爱人”的道德感情是有等差的,对自己的父母要讲孝,对君主要忠,对贵族身份的大夫、士要讲友,与人交要守信。

孔子仁爱的思想内容_道德与法律2000字论文_道德论文2000字

守信,信是做人的基本品格之一,其本义是诚实,不欺骗。孔子说:(《论语学而》),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行得通。所以,把“朋友信之”作为自己的志向之一。主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信又是 立国的根本,孔子说:“能行五者 普通百姓那样拘泥于小节,小信吗?说出的话一定要兑现,做事情一定要果断,不问是非曲直,一味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言必信,行必 孔子儒家论理道德视孝悌是行仁的根本。孔子‘爱人’的道德情感,首先是从孝顺父母开始的。因此,他说:“孝悌也者孔子仁爱的思想内容,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 确立了,道自然就会生出来,在家与社会之上,作到孝顺父母,外出尊敬兄长。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君子有厚道,百 是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敬之情,而不仅仅是供给衣食或帮助干点体力活就行了。再说,子女对父母应该关切。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 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的年龄,不可不时刻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年高而担心。而且,不远游,以尽养亲,事亲之责;不得已而远游,也该有一定 的去处,以免双亲挂念。另外,孔子还认为,从父母赋予自己血缘关系和养育之 恩上升到孝道的“三年之丧”不是礼仪形式,而是从 106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xx “追远”指办理祭事。

道德与法律2000字论文_孔子仁爱的思想内容_道德论文2000字

这些事情处理得好,对于收拾人心,维系社会,关系极大。 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如何对待这些矛盾:孔子的思想理论体系其目的是什么?,却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只强调妥协友好的一面,自然是不对的,但是把人与人之间只 看成是斗争的关系,只看到对抗斗争、武力解决问题的一面,也是不全面的。纵 观和横观人类历史,战争的时间要少于和平的时间,战争地区要少于和平的地区。 战争手段并不是处理的唯一办法,谦让、妥协、谅解、友好是更常用的一种基本 方式。孔子道德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提倡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克制、谅解、妥协 和互相关怀、亲善、友爱、照顾,以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孔子道德思想的基本 精神,就是提倡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克制、谅解、妥协和互相关怀、亲善、友爱、 照顾,以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最终要达致社会和谐。 孔子伦理道德中致富之路的义利观,也就是人们不断要求占有更多的财富孔子仁爱的思想内容,以改善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这是人所固有的一种属性,私有欲的表现, 是客观存在。如果用正当的途径和手段获得财富以满足欲望,就有利于生产的发 展和社会的进步,如果用不正当的途径来获得财富,就会破坏生产、妨碍社会的安定。孔子承认人人都有追求财富的欲望。可是他说: 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是“不以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他对那种为个人私利而坑害别人的行为是藐视和反对的!“叶公语孔子曰: 语子路》),这是孔子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论述章节,可惜与后来的道德、法治精神相悖,被很多学者积极回避或攻讦、诟病。其实,孔子已说得很清楚是 “吾党”的地方,而不是别处,这是孔子实话实说,我们不要忘记中国古代曾有 法律规定,儿子告发父亲,将以不孝之罪处以重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伦理 和道德准绳是会随着时间的转移,伦理会作出适当微调以适应道德的需求。其他 的道家、佛家伦理道德也有类似情况。 《论语》中的伦理道德思想仍然是我们当代社会的强大精神支柱孔子仁爱的思想内容,宋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的思想理论体系其目的是什么?,相信这番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3]徐梓.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天地君親師”源流考.[4]思杰.论论语的伦理道德与现实意义.[5]北京大学儒商文化研究中心.孔子思想述评.[6]汤恩佳. 论语圣经.

TAGS: 孔子 道德 儒家 论语 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