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诲人不倦,主张“教学相长”
历史上被奉为“圣人”的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是中国的一位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家。他的学说、思想一直被看作是治学为人的标准。即使在今天,虽然人们已不把他作为偶像膜拜,但他提倡“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一生诲人不倦,主张“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的方法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重要影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等等,仍然为人们所继承。
孔子在二十多岁时就投身教育,三十岁左右首创私人讲学。他一生“海人不倦、学而不厌”,从事教育工作五十多年,学生达三千之多。在孔子以前,学文化受教育是贵族的特权,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见解,主张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他私人创办学校,招收各地的学生,其中有不少贫穷家庭的子弟。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渊非常贫困,住在破胡同里,过着一瓢凉水、一碗冷饭的日子。孔子另一个学生子路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重要影响,常常吃野菜过日子,为了养活母亲,还要到百里之外去背米。学生公冶长,甚至进过监狱。
孔子讲学,大部分时间在自己家中,有时带学生周游列国,沿途仍不停止教授。有时也利用大自然的优美环境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重要影响,像在“杏坛之上”,或在大埘底下对弟子进行教学。周游列国时,师生一起遇到问题随时讨论。即使学生学成之后,孔子仍然不时地指导、批评他们,因此,孔门师生学习空气浓厚。关系融洽。
孔子一生诲人不倦,主张“教学相长”,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他特别注重启发学生,倡导“因材施教”。有一次,子路和冉有向他请教:“一个人想办一件事,能不能马上动手?”孔子回答子路说:“你有父兄健在,怎么能不先去问问他们的意见呢?”而对冉有则说:“当然应该马上去做!”在旁的学生公西华觉得奇怪,就问孔子为什么一个问题有两种回答。孔子说:“冉有遇事犹豫不决,所以应该鼓励他办事果断;而子路总是好胜急躁,所以要他多方考虑,避免草率从事。”
在教学的同时,孔子还精心整理古籍文献:孔子一生诲人不倦,主张“教学相长”,相传后世所称的“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都是经过孔子删订和修改的,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流传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