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 > 孔子
:孔子的“礼”和“仁”的政治思想
2023-05-10

孔子的“礼”和“仁”的政治思想

时光如梭,孔子转眼就到60岁该退休的年龄了。孔子回顾半生的仕途追求,只能摇头感叹。当然,孔子这半生的经历也不是毫无所获,在当时周王室日渐衰落,礼崩乐坏,诸侯称霸的世道。这一路的见闻,让他看到了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社会矛盾的激化极大的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正是这些现实的社会现象构成了孔子“礼”和“仁”的政治思想。这个时候孔子的头脑里已绐勾划出他心目中理想的国家的样子了: 最理想的政权制度:大同社会(成熟的共产主义国家)

社会特点:大道畅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次理想的政权制度:小康社会(初级阶段共产主义国家)

社会特点: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有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

就像鲁迅先生一样中外教育史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外教育史孔子的教育思想,开始本来是想通过学医救人来达到救国的目的,回国后看到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才顿悟:如果人的思想不先医治好,即使有再好的体魄也没用,所以鲁迅弃医从文了。孔子也是一样,就在他60岁生日哪天,他决定弃仕途追求,从此全身投入教育事业。

在和弟子讲学的同时,他开始着手和弟子们一起开始整理前朝“礼义”规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史书上讲本来应该是六经的,其中《乐》经已经失传,这可真是一大损失,孔子先生个人业余爱好排第一的就是“乐”,历史资料显示:只有“乐”孔子二次拜师学习的(分别是苌弘的礼乐和齐国的韶乐)。说实话:东西方文化艺术对比,我觉得音乐这一块,我们和西方的差距不是一般般的大。可能和这《乐》经失传对后世音乐的发展没有得到重视有关。 五经这玩意小朋友以后可能考试会用到,我们先简单解释一下,方便小盆友记忆。

1:《诗》就是《诗经》的简称。孔子将其整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整编的主要是各地民间传唱的大众民歌。

《雅》整编的主要是各地皇室和贵族宴请中外教育史孔子的教育思想,生日part或者家庭聚会用的诗歌。

《颂》整编的主要是各地皇室,贵族祭奠用的诗歌。

可以看到,当时社会阶级分层还是相当清楚的。

中外思想差异_孔子的政民思想可以概括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_中外教育史孔子的教育思想

2:《书》就是《尚书》的简称。主要记载和记录:商代,周代统治者的谈话记录和一些非正式政令。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会议记录。这个记录员有一个专门的官职叫“史官”

上古时候,“史官”是很重要的一种官:孔子的“礼”和“仁”的政治思想,他掌管许多事的。像天时、历法、预言等等。我们熟悉的《史记》作者司马迁先生就是个“史官”。

3:《礼》就是《周礼》的简称。主要记载和记录:商周时代官场的一套等级和礼仪制度。规范天子、诸侯、大夫必须遵循的严格的等级制度。 其主要内容包含:建侯卫、宗法制、封诸侯、五服制;爵位、谥法、官制和吉、凶等,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官场,社会行为规矩等

中外思想差异_中外教育史孔子的教育思想_孔子的政民思想可以概括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周礼》应该包含当时教育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从逻辑上讲:你要成为当时真正的贵族阶层,先肯定要学这六艺的。这可能也是当时孔子教学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4:《春秋》: 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鲁国历史的编年体史书。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按事件发生的年、季、月、日的时间顺序详细记录当时各国的大事件。(含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内容),是研究春秋时期最为详细真实的文献之一。

正是因为《春秋》的重要性,战国的左丘明:孔子的“礼”和“仁”的政治思想,谷梁赤和公羊高分别著:《左氏春秋传》,《谷梁春秋传》和《公羊春秋传》对《春秋》进行解读和补充。

因每一年开始,一般要写春到冬四个季节。据说古时历法先有春秋,后分冬夏,故名:《春秋》

5: 《易》就是《周易》的简称:《周易》应该是孔子最后整编的一本,史书讲:孔子70岁才开始读研《周易》,孔子对《周易》认可应该是超过其它四经的,专门为《周易》著序:《彖》《系》《象》《说卦》和《文言》。后来《周易》也被儒家确定为五经之首。读《易》而让孔子对“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仁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但对人和自然界,以及世界万物和宇宙之间的关系,他也没参透)。《论语》:《论语》 是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及心得。

TAGS: 孔子 儒家 国学 易经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