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 > 孔子
《孔子,人能弘道》:读后感
2023-12-23

孔子,人能弘道》:读后感

《孔子,人能弘道》的读后感大全

《孔子,人能弘道》是一本由倪培民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裸背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子,人能弘道》读后感(一):【须叔试读】多角度了解一个有趣的老头儿——孔子

前两天看了一个视频,采访路人是否知道孔子姓什么,有的回答姓孔,有的则说姓子,还有的竟然回答姓周?总之各种回答都有,快给孔子冠上百家姓了。在这里郑重科普一下孔子(亦称孔夫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出生在周朝晚期的春秋时代(前770—前476)。

关于讲孔子的书之前曾看过《孔子,人生不苦旅》,在书中讲述了他儿时的顽皮、成年后的幽默、周游各国时的坚持以及年老后的无奈,让我们看到了孔子完整的人生,更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伟大学者终身执着的远大抱负。而这次看的《孔子,人能弘道》则是对孔子本人的全方位解析。

孔子,一个贵族群里的贫民、贫民群中的贵族、两极分化的共同体,从出生那一刻起便注定了与众不同。可以说他的一生荆棘丛生,也可以说他的一生潇洒惬意,从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的那一刻起,他便不惜一切地为之奋斗到两鬓斑白,即使是遭遇白眼、侮辱、不屑、怀疑都无法阻挡他追求天下大同的脚步。

作为历史人物的孔子、作为开宗立教者的孔子、作为哲学家的孔子、作为政治家的孔子、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作为凡人的孔子,这些都是孔子一生中的标签,但是追根溯源,孔子是个人,是一个讲究吃穿,甚至略显古怪挑剔的人;是一个热爱音乐并很精通乐理的人;是一个不喜欢巧舌如簧、能言善辩的人;也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

生不逢时是孔子的真实写照,如果他能生在后世朝代,他的所有愿望都能付诸实践。可惜他生在了乱世,生在了一个崇尚武学的年代,他的所有抱负无法施展,空有一副普度众生的心,却没有一个国家能接受他,孔子和他的弟子在洞悉了世界残酷的本质后,知道了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利欲熏心,只有纯粹的人才能一往无前,也只有最为纯粹的心才能做到问心无愧。

我们所看到的孔子只不过是他的一面或者是多面,而其作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所带来的影响还需要我们去《论语》中一窥究竟,我们不仅要熟读《论语》,还需要精读、细读、重复读,方能初窥孔子传承千年的儒家文化的精髓,了解这个集古代圣人所有的美德于一身,即“圣集大成”者孔子的一生。

《孔子,人能弘道》这本书可以当作一本学术书籍来读,也可以当作一本文化历史书籍来读,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它也许会是一本了解孔子的故事书,不管是以何种角度来看待本书,它都是一本具有高度可读性的著作。

《孔子,人能弘道》读后感(二):【须叔试读】给外国人讲的孔子——《孔子,人能弘道》

这是倪培明先生写给外国人看的关于孔子书。但是读完以后让我觉得,每个中国人都有必要阅读。

其实现代的年轻人对于孔子的了解,除了历史书上介绍的那些知识以外就没有其他的了。你知道老年人为什么那么在意73岁和84岁这两年吗?民间想来由传言“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73是孔子逝世的年龄,84是儒家另一位重要人物孟子逝世的年纪。由此可见儒家对民众思想观念的影响之深。但大部分人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连中国人自己对孔子的了解都不是那么详尽,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的向外国人介绍孔子呢?这是因为。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如果不了解孔子,不了解儒家,就不能了解中国以及周边其他的亚裔国家的变迁历史。

倪培民先生希望孔子及中国能以一个正面的形象走向世界。向世界宣扬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在中国民众看来孔子的著述即思想都必须以古文的来展示才能充分表达其内在韵味。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刻板印象让普通民众了解孔子的门槛提高了。造成大部分人觉得孔子晦涩难懂。

但译者李子华先生打破了这一门槛,让普通民众也能了解孔子。即使没有古文基础也没有关心。这本书中对孔子的描写就像阅读小说一样简单易懂。文字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把孔子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划时代的教育伟人。

《孔子,人能弘道》从多个角度给读者刻画了一个立体的孔子。比如,历史人物,开宗立教,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凡人。孔子不再是历史书中简单的几行文字介绍。他变成了一个阔别多年的友人。由他人详细的给我们讲解他过去所经历的一切。

孔子最让我敬佩的一点就是他从来不对他所不知道的事情做任何的猜测和假设。有言:“子不语:怪、力、乱、神”。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放置四海皆为准则。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为人处世的重要警示语。孔子不但空间上足以引导那个时代的道德标准,就算跨越了时间,他也依然是道德的标杆。虽然说起来很容易只有“怪力乱神”四个字,但是大部分人都很难做到。如果真的做到孔子所说的那样,那么你一定会受众人敬佩,德高望重。

《孔子,人能弘道》读后感(三):【须叔试读】《孔子,人能弘道》:“走出去,带回来”的孔子思想

好意外,《孔子,人能弘道》是一本外文翻译作品。是一名美国作者把孔子哲学汇集成书,向外国人推荐孔子的伟人光辉的作品。因为这本书很有深度,足够优秀,于是又返回国内,被翻译成中文,供我们欣赏。这是一个外国人视角之下的孔子论语之道,以哲学家的格局,把孔子的思想深度挖掘,把孔子这个人重新审视总结,使他的故事更加立体起来。

孔子体系是一个哲学命题。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的孔子,有时候我们自己真的看的不全面不完整。自小学过论语,对儒家学说初步了解,对《论语》中的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通过别人的解读而知晓,深受教益。我最欣赏孔子弟子中的端木赐,也就是子贡。在孔子诸多弟子之中,端木赐实力最强,他是最成功的商人《孔子,人能弘道》:读后感,而且是跨国大商人,财富实力最强。他不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大家都知道孔子最喜欢颜回,本想传衣钵给颜回的,只是可惜颜回早死。只有端木赐一直在孔子身边,尤其是在他晚年的时候照顾他。孔子死后,还为他守陵6年。其实,孔子有这样的门徒,亦是他的福份。从老师的角度去喜欢的话,的确大弟子颜回是最优秀的,学识最好,也最刻苦。一箪食一瓢饮住陋巷,认真学习,拥有最纯粹的灵魂和思想高度,这样的人,是孔子传衣钵的最佳人选。而子贡头脑最灵活,估计学习劲头是不及颜回的,但是强项是经商头脑,并且混社会实力最强。孔子也不是神仙,所以活在这个世上除了做思想传儒学,他也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易和各种机会,所以子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孔子最需要的那类弟子。

我读过孔子的传纪,上面说孔子有贵族血脉。他父亲是贵族,但是其母亲是贫民。孔子的成长经历挺励志的。书中说他父亲有8个女儿,为了延续香火,在60岁的时候续妾,辛苦求子终于成功。可是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孤母带着它回到了贫民区生活。所以那时候的孔子是特别孤独的,有贵族身份之实,但是却混迹于贫民圈子。他的儿时玩伴都不是贵族,都是贫民之子。他跟全们唯一不同的是,他有求学的资格,会去读书,除了这一点之外,生活跟贫们一样贫苦交加,孤母没有社会地位也没有势力,孔子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长大的。

《孔子,人能弘道》属于“走出去,带回来”的思想经典。孔子的优秀儒家思想,这些年一直被许多国家传承学习中,你看开遍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那是多么大的实力啊。以前也从一些书中了解,中国的经典古籍、文化精华,诸如孔子学说、《道德经》、中医学术、《黄帝内经》都在国外流传甚广。早些年许多国家都派有人员来中国偷师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甚至收集了比我们更全面的一手资料呢。甚至有些人还认为,某些国家比我们自己学得更好呢。《孔子,人能弘道》这本书算是一个实例,我们的先贤,被这个外国人全面了解并著书立说,用更好的视角来学习和传承孔子思想,然后我们有种“回炉重学”的错觉了。这是一次很好的“走出去,带回来”的文化实践,只是这种学习精神,我们也要加强起来。

《孔子,人能弘道》读后感(四):中国哲学VS西方哲学,相爱还是相杀?

众所周知,中国的先秦诸子百家星光灿烂,思想学说百花齐放,是东亚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巅峰之一,尤其是儒家学说,长时间被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接受,成就了东亚、东南亚辉煌的历史。但是随着近代中国的衰落以及西方思想学说的强势崛起,儒家学说受到了严重到挑战,在不断批判反思中走入低潮。

随着亚洲四小龙以及日韩的崛起,以及中国登上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位置,儒家学说资源在近几十年不断被重新发现和阐释,在华人圈不断被肯定,也引起了西方学界更多重视。想当然地,很多人以为,毕竟中国古代曾塑造了世界上最知名的区域文化秩序,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其影响至今不衰,中国哲学或者说儒家学说,应该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吧?

遗憾的是,我们想错了。在当今世界体系中,西方文明占据绝对霸主地位,不管是曾经创造文明辉煌的印度、埃及、美洲大陆,还是非洲、大洋洲,不管他们的曾经的传统文化多么有特色,其社会的一切,包括政治经济都被西化了。

在西方物质文明特别强大的时候,这个世界体系是强有力的,但是随着西方自身问题的不断涌现,他们对世界的控制力减弱,不少地区矛盾冲突不断,近年来更是由于难民危机以及中美冲突,暴露出西方文明并不是和平发展的保障。

以上问题反映在哲学上,是西方哲学对现实问题解决能力的衰弱,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对西方文化表示失望,同时,他们也在寻找其他思想文化资源,来解决世界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作为人类轴心时代重要的代表人物,孔子逐渐破圈,在华人世界之外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

《孔子:人能弘道》是本英文著作,写于十年前,作者倪培民出生在上海,后来求学美国,现任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倪培民从历史人物、开宗立教、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教育家、凡人等不同角度,全面介绍了孔子丰富的思想资源,给大家展示了一个人性化、鲜活的真实又复杂的孔子。

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中西比较的手法,在阅读的同时,你会感觉除了重新认识孔子以及儒家学说,还在和西方的主流价值观如正义、平等、民主、科学等进行对话。作者的意图并不是用西方价值观来反衬儒家学说的落伍,而是大力挖掘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当下人生的重要意义,从而弥补西方价值观的不足,甚至完成升华。

更重要的是,倪培民并没有像胡适、冯友兰那样,抱着用西方概念体系去重新阐释儒家进而进行学术改造的目的,而是特别指出,用西方概念体系去解读孔子,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孔子的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增加了理解和欣赏孔子的难度,容易导致对孔子的曲解,甚至抹杀了儒家哲学的特点,从而看低甚至忽视中国传统思想资源,阻碍中国哲学或者中国在世界发展中做出更多的贡献。

众所周知,目前世界上不太平,尼采早就大声疾呼过“上帝已死”,西方文明的弱点,在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挑战下,越来越力不从心。另外,美国面临同中国的竞争和挑战,没有选择“和合共生”,而是采取遏制手段,明里暗里打压中国,阻止中国在世界和平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是文化差异造成的恶果。西方哲学的应用,过分强调个人,只能形成个人的集合体,在国家层面只是保证世界各方力量维持平衡,因此西方国家不能理解中国非功利性的和谐外交模式,比如无偿援助非洲,他们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无端揣摩中国,产生的不信任感导致对中国恶意满满。

其实,只要西方主动俯下高傲的身躯,主动去了解中国,或者西方学界主动去了解中国思想资源,就能理解中国积极自信的文化内涵。西方哲学也能在同中国哲学的交流中,吸取更多的力量弥补自身的缺陷,实现自己创造性的转化,比如儒家政治理论,和民主精神并不冲突,是民主制度的重要补充,这样一来,中国的思想文化资源就能为世界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中国哲学同西方哲学并不应该冲突,它不应该是多元世界的文明分支,而是仅次于西方哲学、能同其和合共生、帮助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遥想当年,佛教传入中国,主动融入中国,儒家和道家主动接纳佛教学说,最终形成了让世人称道的儒释道三家并流的文明典范。时光来到了21世纪,冲突对抗早已被历史证明“此路不通”,西方哲学为什么不大气一点,为政治、经济等领域做出垂范呢?

《孔子,人能弘道》读后感(五):【须叔试读】异域视角下的文化,中华视角中的孔子

开宗立派、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教育家、普通人……这些标签,每一个都可以代表孔子,但是每一个标签又都不是孔子,孔子最爱的学生毫无疑问是颜回,而最尊崇爱戴孔子的人无疑又一定是子路,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知晓了很多,比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比如同为儒家,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比如“舍生取义”与“杀身成仁”,一些观点和一些内容或许从中国哲学和中国儒学的这个角度来看其实我们不是很认可,但是,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异域视角审视下的中国文化,以孔子为切入口,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的侧面。

首先赞赏一下装潢的复古风,从半封腰的设计看,颜色是淡淡蓝色,采用比较浅易的烫金字体,这样的文字倒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对原始文化的一种景仰,很容易可以看得到设计的用心,揭开半封面,书籍采用仿古的装饰,而不是像我们普通用塑料封,而是采用书册的方式,拿在手里有种竹简的感觉,这种装潢的好处显而易见,你可以平铺在桌面而无须一定用手去压平,在对应的内容整合上的时候也可以看到,在这里所见的那些是比较平整的,特别有阅读的感受。

其次,我们谈谈异域视角下的人们的认知,作者倪培民,专研与孔子研究20余年,“力图以通俗和深刻的笔触让读者了解不同角色的孔子”,从全书的目录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历史人物、精神领袖、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教育家以及作为凡人的孔子,其实是一个真实的人,尤其是作者在第二章的时候明确告诉读者,我们这里的目的是为了展现不同于当下的、一个客观的孔子,而不是我们如今崇仰的那个人,在这里所见的是,是一个不同于当今流行的现代西方观念的人生指南。的确,作为一本英文版,而且是为了普及孔子思想的书籍来说,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设想了。

那么,我们应该读读这些故事,看到这里应有的思想,比如从当代外国人熟悉和中国人反而陌生的“功夫”的视角来解读,从从倪培民的观点而言,孔子在解释的这些观点的时候,是很多学者过分迷恋了现代西方哲学的方法论,而西方哲学的观点论往往聚焦的都是客观和现实的真理性探究,从当代的哲学典籍看,孔子的思维和西方的哲学思维其实还是有区别的,以《西方哲学死了》中的观点为例,西方哲学侧重的其实是对客观世界的命题化,尤其是对理性化的描述,但是孔子的“理想化”其实是一个“理想化世界”的描述,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孔子一直以来都保持着一种“理想化的认知”,如果用这些理性思维的框架来诠释儒家思想,难免流于简单化和线条化,以第四章 作为政治改革家的孔子 理想社会中的““和”的思想与整体主义”这部分的内容为例,我个人认为,孔子的论述和追求,其实不是关于客观实在的真实世界应该如何运行,包括世界运行的轨迹和社会发展的探究《孔子,人能弘道》:读后感,孔子个人的关注点其实不在于此,而在于实现理想人生的一种教导,这个很明显和西方以真理和命题的论证是不同的,孔子其实更愿意以仁义道义的方式来引导人们去做人生中的道德实践,以此来让所有追寻的人都可以切身感受到他的学说对社会的功用。孔子的思想与教化,更侧重于此。

宏观地看这本书,作者的研究非常扎实,从后面附录的资料来看,我们可以看得到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对孔子的研究,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思维和各种不同的考虑,在这些对应的研究中,作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正如作者的全新的视角,拥有功夫视角这把钥匙,人们会进一步看到;而一旦将孔子的思想作为功夫的一种方式,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儒家学说的终极目标其实不是为了约束,而是为了构建,构建一个完整而美好的社会规范,让所有人都可以艺术而美好地生活着。这一切才是儒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吧。

如果你也喜欢哲学,或者这个从不同视角里提供的解读,可以给你一种全新不同的阅读体验,一个中国人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一个相对客观的孔子,也许你会不喜欢,但我想,你肯定会从其中得到一些启迪。

《孔子,人能弘道》读后感(六):论“人能弘道”中蕴含的功夫儒学

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大学教授倪培民对儒家思想的演绎以其独特的功夫路径而著称。这一理念在其著作《孔子,人能弘道》中有着详尽的诠释。在他看来,现代武打电影使普罗大众普遍对“功夫”一词着迷。但功夫的原初意义应追溯到宋明儒家道德修行的方法。

对宋明儒家而言, “功夫(工夫)”既是一种内在能力与修养, 也指为获取这种能力而修炼的过程。从倪培民的观点而言,目前对儒家思想阐释的一个通病是学者们过分迷恋现代西方哲学的方法论。西方哲学的关切常聚焦于对客观实在的真理性探究。这种探究以对客观世界命题化与理性化的描述为基础。

然而, 套用理性主义框架对儒家思想的阐释往往流于简单化与教条化。 因为孔子学说的核心不是关于客观实在的定义, 而是关于实现理想人生的教诲。 儒家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真理命题的抽象证明, 而是要指引人们在仁善的道德实践中切身体认其学说的效用。

借助于功夫路径, 倪培民对儒家学说中的一些有趣的乃至于充满争议的问题提出了富于建设性的新见解。 譬如孟子与荀子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在学界争论不休。 但如果我们能不把孟荀的理论当作是真理性的判断, 而是指导性的功法, 那么这两种人性论之间的表面冲突就会自然地消解。

因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的真正意图在于促进道德的修养与善心的发扬。 而荀子的性恶论是为了强调自我克服与自我完善的必要性。 所以, 孟荀看似相反的人性论可谓殊途而同归。 两者的目标都是要成就完美的人格。同样, 《论语》中关于“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说法也应理解为道德指导而非关于女性的普遍真理性判断。 根据这一注释, 孔子的原意是一种道德的劝诫:“无论是修身还是齐家, 都不能轻视任何一件事情,慢待一样事物,不要以为仆人与妾的地位微贱,就可随我使唤, 而疏忽地对待他们。 ”

当然,要将功夫路径与现代西方理论相互沟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习惯于西方现代哲学思维模式的人会要求养成自发性的真实性证明。 显而易见的是,如果功夫的最高阶段无法通过语言与理性规范来传达,那么尚未达到功夫修养的人难免会质疑功夫境界是否仅仅是主观主义甚至是相对主义的信仰。

我们究竟如何来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达到了功夫的理想境界呢? 本能自发性与养成自发性之间有无明确的区分标准呢? 如果一个尚未真正达道的人自称其行为与判断都基于一种超绝的自发性,我们又如何应对与评判呢? 倪培民自己也承认通权达变艺术中的难题:即原则上的灵活性易被滥用而成为胡作非为的借口。

因此,功夫实践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实验证修炼者达道的境界与程度。功夫成就的证明是否只能是自我良知的发现与体认呢? 这一内心的证悟是否也应该通过某些权威的审定并在仁义道德的实践中得到体现呢? 功夫境界的终极体证究竟为何? 归根结底,我们是否应归之于修炼者与无言的天道,与促使万物生生不息的四时变化的无私感应与合同的能力呢?

尽管功夫理论中存在诸多疑难点, 但倪培民对儒家思想的诠释无疑体现了他自身的功夫修养。 这种修养首先表现在倪培民孔子恰当与中肯的评价:孔子是一位伟大的精神领袖、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教育家, 同时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倪培民的功夫修养也使他对当代孔子研究中一些最为引人关注的问题提出了富于新意的见解。

另外,倪培民对中国哲学与文化作为新世界立法者的企盼令人鼓舞。 儒家思想在现代世界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进一步思考与探究中华文化传统的真正精神内涵。中国近年来国力的强盛固然有助于人们对传统的儒家文化更加关注, 但如果说中国经济与政治实力的崛起是传统思想复兴的前提条件, 则难免本末倒置。

比如, 当今西方学界与社会无不对现代印度哲人甘地的思想推崇备至而敬仰其为圣雄。 但西人对甘地非暴力学说的尊崇与印度的经济与政治实力的强弱可谓毫不相关。 因为这来自甘地本身的人格魅力和他对印度传统文化精神的完美体现。 实际上, 孔子与儒家思想在西方主流意识中仍被忽略的一个重要原因恰恰是现代中国社会对自己文化传统的妄自菲薄与对西方商业和物质文明的盲目追崇。

一个文化传统的生命力需要在物质与经济层面有所体现,但一个强势的经济与军事体并不一定代表一个真正的文明。 经济与军事实力不应是文化与道德判断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 虽然孔子本人并没有在其有生之年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夙愿。 然而其道德理想仍然成为后世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重要基础。

依靠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建立的强势霸权不是儒家文明的目标,儒家的精神生命也不应因为这种强势霸权的一时横行而废止。因为儒家思想的本质恰恰在于一种文化与道德的自信、在于对人类良知、爱心与正义感的指引与召唤。 所以,如何对传统思想进行扬弃与改良以应对现代西方科学民主思想的挑战是当代儒家的一个重要课题。

儒学的核心应在于道统的守护, 在于仁义道德与圣人人格的精神的继承与保存, 以待中华文化传统的生命力能在适当的历史环境下再一次发扬光大。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哲学与文化在新世界的任务与其说是立法,倒不如说是立心。如何能在当今物欲横流、纷争繁复的现代商业秩序中保守我们的仁心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以弘扬中华文化精神的道心, 这也许正是我们内心功夫修养的最高体现与最佳考验。

TAGS: 孔子 儒家 哲学 西方 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