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萌芽可能很早就是孟儒和荀儒!
儒,人皆需者,初指“冠婚丧祭”时的术士或司仪,后成“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的士人代称,进而发展为深刻左右中华二千余年的儒教。
儒家思想的萌芽可能很早就有儒家思想包括哪几个方面,但集大成者为鲁国孔丘。
孔儒学说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孝悌为基,基本核心是仁、表现形式为礼。
仁:亲疏有别敬君如父的亲亲尊尊
礼:长幼有序贵贱分明的等级森严
极其简略的说,孔子认为每个人都由近及远的深爱亲人,并等级分明的逐级服从,则人人就可各就其位的安分守己,天下即能国富民强的各得其宜。
孔子之后,儒分为八,但影响最大的是孟儒和荀儒。
认为“人性向善”的孟子,主要继承了“仁”,主张对等的实行“仁政”。
认为“人性有恶”的荀子,主要继承了“礼”,后来教出了“法家”的韩非和李斯。
暴秦,以“法家”为本。汉初,认“黄老”为宗。
始皇暴君为控制思想而“焚书坑儒”,两汉经学遂朝乾夕惕的掘典寻书。
而由西汉武帝时董仲舒的“罢黜百家”,再到东汉章帝的“白虎议奏”,逐步把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扭曲成了“三纲”,而把孟子的“四端”和“五伦”定性为“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于是梦想回到“封建时代”的孔儒思想,却阴差阳错的成为君王集权滞的治国之纲。
晋朝起,仁礼败坏,纲常紊乱,儒家心有戚戚而口不敢言,只好借助儒道结合的“玄学”侃侃而谈。
自“五胡乱华”到“五代”之初,“佛道”逐渐称雄,儒教愈发词穷,众多儒家身在庙朝,心系佛道,倒也转换自如儒家思想的萌芽可能很早就是孟儒和荀儒!,无碍一台二妙。
佛有“轮回”、道有“阴阳”,逻辑缜密、皆能自洽。
而儒家不厌其烦的挥挥洒洒,却对“终极根源”总避而不答。
进入大师荟萃的北宋儒家思想包括哪几个方面儒家思想的萌芽可能很早就是孟儒和荀儒!,“五子”引“释道”入儒,而至主要继承二程学说的南宋朱熹,集以往之大成,人称“程朱道学”。
“道学”认为先有理,后有气、再有天地万物,为存天理必灭人欲!
何谓“理”?三纲五常!
同时期还有主张“吾心即宇宙”的“陆王心学”,但因不被官方认可,而逐渐落寞。
明朝末年,稍有资本主义萌芽,又接连出现儒学大家,并对宋明理学痛加鞭挞。
比如著《焚书》的李贽,动摇儒家之本的认为“天下第一爱非父母之爱,乃夫妇之爱”。
而黄宗羲等人认为“人欲即天理”,顾炎武甚至提出限制君权,主张“众治而非砖滞,才能富国强民”。
但遗憾的是,逆天而行的满清开始推行文字狱,言论氛围凶险无比,思想文明戛然而止。
鸦片战争后,强势入侵的外来商业文明,与泱泱中华的农耕文明开始激烈火并。
至民国,又出现了一批儒学大家,并极力反思中华之殇,认为儒教“讲依附所以不独立,重服从所以不自油,分贵贱所以不平等,论亲疏所以不博爱”,与当时的世界文明刚好截然相悖,将导致泱泱中华再次梦碎。
所以“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新文化运动”隆重登场,使得风雨飘摇的儒家思想更加踉跄,甚至由此左右了其后的中华走向。
一般情况下,都是环境造就文化,文化左右郑治,郑治决定经济。
中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大环境,需要紧密合作的精耕细织,自此衍出了以儒家为代表的农耕文明,带来中华诸多盛世的同时,也出现很大问题。
近代以来,随着交通及通讯的越发便易,世界越有一体的趋势。
但因文化根深的强大惯性儒家思想包括哪几个方面,使得中外文明的激烈碰撞,直到今天仍未有任何将要结束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