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 > 兵家
论兵家管理哲学:《孙子兵法》的辩证思维
2023-10-26

论兵家管理哲学:《孙子兵法》的辩证思维

论兵家管理哲学摘要:中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是中华民族灿烂的古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代 军事家对战争决策、指挥、统筹及其规律方面的理性认识的总和。而《孙子兵法》是现 存兵书中闻名中外的最早、最完备的一种,被称为“兵经之祖”。 所以本文以《孙子兵 法》为代表,从管理本体论、管理辩证法这两方面来探讨兵家中的管理哲学。 关键字:孙子兵法 管理 哲学 以人为本 辩证法 《孙子兵法》作为一个兵法,它是一个非常全面完整的体系,通篇博大精深,结构 严谨,说理精微,逻辑严密,它既表现为从理论的高度与实际的联系上议兵论战,也蕴 含着从作战指挥哲理的深度表现出管理思想上的辩证思维。 一、《孙子兵法》的管理本体论 众所周知,贯穿于《孙子兵法》全书的一条红线是谋略思想,但主导这一谋略思想 的哲学基础就是以“道”为纲。孙武把“道”视为“五事”之冠,“七计”之首。“五事”、 “七计”是统一的,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据和条件论兵家管理哲学:《孙子兵法》的辩证思维,其中道和将又是起主要作用的条件, 形成治道修明、民心所归的“道胜论”。 《孙子兵法》中的以“道”为纲,很明确地体 现出其管理本体论,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国古代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哲学理念, 这种哲学理念成为孙子兵法的核心与灵魂。

兵家的思想_兵家思想的代表人物_兵家思想精髓

孙武在《行军篇》中提出来的“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管理方法,是其以人为本的生动体现。“令之以文”,所谓“文”,是“仁”也。用于管理,是讲道理、明情理的 “软”管理。“齐之以武”,所谓“武”,是指“法”也。用于管理,就是辅之以法纪来 统一行动,是讲法度,申纪律的“硬”管理。 《孙子兵法》中“文武”相济管理方法的独到之处具体体现在:把感情注入管理之 中。孙子的感情注入,是把管理建立在上下级相互爱戴、信赖的基础上,建立在关系融 洽的基础上。一方面论兵家管理哲学:《孙子兵法》的辩证思维,孙武强调对待士兵就像对待“婴儿”、“爱子”一样,上下一致, 安危与共,同生死共患难。另一方面又告诫人们“譬若娇子兵家的思想,不可用也”。指出爱但不 要溺爱,骄纵部属,放纵管教,这样会丧失战斗力。这才是在管理中所注入的真正的爱 的情感。因此,既要用怀柔宽仁的手段去教育部属,使其心悦诚服,又要严格法规,用 军纪军法去管束部属才能取得部属的敬畏和拥戴,战之能胜。 (2)上下同欲者胜 孙武在《始计篇》中指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 而不畏危。”大意就是使民众的意愿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在民众和国家利益受到侵害 时,心甘情愿地去为之奋斗和牺牲。

这时应是“道”在发挥作用。管理的效果如何,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意愿是否一致,因为只有意愿一致,才能有效地 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令民与上同意”的基础是上下同利欲。而做到上下 同欲的关键在于知道“人之所欲”。美国资产阶级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把人的需 要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是生理的需要,即需要生存,解决饥饿问题;第二层是安全的 需要,即安全感、防备生理损伤等;第三层是社会的需要,即人为爱戴,希望给予他人 和从他人那儿得到友谊,要求自己有所归属等;第四层是尊重的需要,即自尊心,受别 人尊敬等;第五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实现自我成就等。《孙子兵法》在两千五百年 前就把尊重人的需求作为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可以说是孙子以人为本管理方法的独到 之处,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择人”,就是善于量才用人;“任势”,就是善于造势和利用形势。所谓“择人而任势”,就是要求军事指挥员重视选用人才,利用和创造有利的形势,以战胜敌人。孙 武的意思就是说,善于指挥打仗的将帅,他的主导思想应放在依靠、运用、把握和创造 有利取胜的形势上,而不是去苛求手下的将士,这样他就能从全局态势的发展变化出发, 选择适于重任的人才,从而取得决定全局胜利的主动权。

“择人而任势”还要求用人不疑,信任部下。孙武反对国君对将帅的过分干涉,他 认为:“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意思是说,将帅有才能,国君就要放手让他施展才华。如 果不懂得军队内部事务而干预军事行政,不懂得军事行政而干预军队指挥,就会“既惑 且疑”,自找失败。 修道而保法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所谓“修道保法”,就是修治用兵治国 之道,确保必胜的法度,实际上也就是以人为本,实行“人道”。它要求在战前慎重考 虑,爱惜民生民财,对“带甲十万”、“日费千金”的战争要慎之又慎,绝不可一时冲动。 另外,孙武提出的“爱民”、“受民与重民”,强调军队的主人是士兵,将士的参与 是军队管理的关键等等观点,都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宗旨。 二、《孙子兵法》的管理辩证法 管理活动所涉及的诸要素之间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这种联系、作 用形成管理活动的特定本质和运动,引发管理活动的变化,这就是管理活动中的联系观、 运动观和发展观。《孙子兵法》中的管理辩证法体现在以下几点: (1)矛盾联系的观点 孙武在研究军事问题时,从纷纭复杂的战争万象中看到了许多事物或因素之间的对 立和联系,从而提出了敌我、胜负、和战、利害、生死、强弱、进退、动静、攻守、虚 实、众寡、远近、得失、安危等八十多个矛盾的概念。

像利和害,强和弱,胜和败,进 和退等矛盾的方面和性质不同,力量不等,趋向相反,因而具有对立的性质。但它们又 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而这些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对立面转换。 而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特点也为在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可能性和必 要性。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不是消极等来的,而应积极创造条件,或使敌方的优势成为 其短处,或使我方的不利因素转化为长处,“致人而不致于人”。总之,矛盾的复杂多变 性要求运用权谋机智,灵活应付战场的情势,不拘泥于成法。 (2)运动变化的观点 物极必反是宇宙之常则,“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我国 古代朴素的唯物论“五行”说认为,“五行”是相生相克的: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没有一种事物处于常胜 的地位,在一定的条件下,总要被它的对立面所战胜,军事活动也是如此。用兵取胜在 于避实击虚。孙武说:“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夫兵形像水,水之形 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敌我双方的虚实不是固定不变的,“能因敌变化而取胜”的就达到了出神入化、极其高超的境地。

兵家的思想_兵家思想精髓_兵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3)全面和主次有别的观点 孙武考察战争时,没有单纯的以战论战,而是从政治、军事、经济、地理、外交、 人事等方面综合考察战争。在预计战争胜利的条件时,他是从道、天、地、将、法五个 方面去分析情况优劣、判断战争胜负的。 对于矛盾的两个方面,孙武也不是平均看待而是有主次之分的。在预计战争胜负的 五个条件中,他指出第一位的是“道”,说明他重政治更重于军事。“百战百胜,非善之 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此他提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 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说明他重外交更重于打仗,重智谋更重于力 (4)战争活动有规律的观点战争过程虽然复杂多变,但它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知己知彼兵家的思想,百战不殆”是孙 武发现的著名军事规律。孙武认为做到了知己知彼,就可以把握“知胜之道”。他说:“知 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做到了知己知彼,就可以按以下法则用兵:“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 (5)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 示之近”。军事活动中的假象是层出不穷的。如果抓不住实质,被现象所蒙蔽,就会中敌奸计,必然失败。

所以孙武看重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思想方法,并有许多论述。例如 他在《行军篇》中说:“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上游下雨涨水,洪水骤至, 若想要涉水过河,得等待水流平稳后再过。他一气讲有 32 个例子,其中有真象也有假 象。不论真象还是假象,孙武都要通过分析和思考,寻求本质。因为不透过现象看本质, 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军事部署和行动,就不能取胜。 (6)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观点 孙武在军事研究中,看到了许多事物都有不同的特点,只有对其特点分别认识和利 用,才能达到好的结果。在《九地篇》中,孙武在研究战地问题时,根据地貌、距国远 近、对军队、交战的影响等等的不同,把它分为九类: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 重地、圮地、围地、死地。每一种地形,孙武都提出了不同的处置方法。此外,孙武不 仅能根据事物的特点,提出不同的用兵原则,而且还能从长远的利害关系出发,提出一 些特殊的处置方法。这些都强调不能死板僵化,要灵活机变。没有辩证思维,便根本谈 不上灵活机变。所以指挥打仗,要灵活机变,是孙武辩证法思想的集中表现。 其实,《孙子兵法》思想博大精深,无处不包涵着管理哲学的理论和谋略思想兵家的思想,虽然 以上这些还远不能反映出《孙子兵法》中所蕴涵的全部管理哲学思想,但是深入研究, 潜心挖掘,发现收获还是很大的。

而且只要细心留意思考身边的事,其实兵家的管理哲 学是可以很好的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 参考文献 [1]黄葵.孙子兵法导读[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2]郑克礼,周敏等主编.孙子兵法在当今世界的妙用[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 [3]董海洲,王建军.试论《孙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J].求实,2004,(5):131~133.

TAGS: 兵法 哲学 军事 取胜 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