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 > 文学名著
梵高真正走上艺术之路是1880年,当时他的画作始末
2024-03-31

梵高真正走上艺术之路是1880年,当时他的画作始末

1. 印象主义始末

梵高真正走上艺术之路是1880年,当时最炙手可热的当属印象主义画派。印象主义追求光线和色彩,将西方艺术从顽固的强调轮廓、明暗的学院派中拯救了出来。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波西米亚女孩》(1890)

莫奈《印象·日出》(1872)

以上两幅作品,第一幅《波西米亚女孩》即是当时学院派推崇的画法,第二幅《印象·日出》是莫奈的印象主义风格。

《波西米亚女孩》注重明暗、轮廓,色彩温和、中规中矩;而《印象·日出》就不一样了,它的目标就是将光线用色彩画出来,轮廓、明暗这些东西,不重要的。毕竟印象主义在反叛中诞生。

到1885年左右,历经八届展览的印象派开始走向衰落,修拉开创的新印象主义诞生了。他们信仰色彩科学,创作出点彩画。

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1886)

上色时,色彩并非提前在调色板上调好,而是将几种纯色斑点并列在画布上著名画家梵高的作品有哪些,近看是无数的小斑点密密麻麻,但是远看,这些不同颜色的细小斑点在视网膜上混合,形成新的绚烂的色彩。

1890年左右,在新印象主义很快被大家“看腻”之后,多种“主观艺术”萌芽,披着印象主义的外衣出现,这就是后印象主义。他们保留了印象主义的光和色,但是更强调画家自身的情感表达。

代表人物就包括我们的文森特·梵高,还有保罗·高更、保罗·塞尚。梵高死于1890年,上帝没让他活到后印象主义风靡的那一刻。

2. 科学的色彩

梵高作为后印象派的代表,其画作自然是对印象主义的传承。其实在梵高仅有10年的艺术生涯里(1880~1890),前5年基本坚守的是他在家乡埃滕形成的黑暗乡村画风,在1885年,梵高才彻底拥抱了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的特点我们刚刚已经讲过,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画出光线”,他们的色彩搭配当然不是瞎弄,都是有科学理论依据的。主要的理论包括:

1. 三原色理论:红、黄、蓝为三原色,可以通过混合梵高真正走上艺术之路是1880年,当时他的画作始末,调配成任何其他颜色;

2. 补色理论:原色在色相环中相对立的颜色称为它的补色,比如红色的互补色是绿色,黄色的互补色是紫色,蓝色的互补色为橙色。原色与其补色放在一起时著名画家梵高的作品有哪些,格外赏心悦目。

色相环

梵高的印象主义画作充斥着补色理论,1886年他在巴黎的蒙马特住处,创作了一系列的鲜花:绿色瓶子里的红菖蒲,蓝色背景中橙色锦紫苏,紫菀与黄色的鼠尾草

梵高《插着红菖蒲的花瓶》(1886)

梵高《花盆中的锦紫苏》(1886)

梵高《插着紫菀和草夹竹桃的花瓶》(1886)

3. 疯狂的厚涂

梵高作画时,经常会疯狂地使用厚涂法。梵高曾经在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学习过一段时间,据他的同学回忆:

“有天早上,文森特来上油画课,穿着一件蓝色的罩衫。他开始疯狂作画,速度很快,把同学们都惊呆了。他在画布上涂满了厚厚的颜料,颜料从画板上流淌下来,滴落在地板上。”

他似乎要将自己疯狂的情绪发泄到画中一样,下面是《星夜》的局部放大图:

梵高《星夜(局部)》(1889)

浓重的画面质感不言而喻。再感受下《海边的渔船》局部:

梵高《海边的渔船(局部)》(1888)

厚涂法开创者绝非梵高,17世纪鲁本斯等诸多画家皆有使用,只不过他们往往用它来表现画作中的某些局部特征。而梵高却是将这种技法发扬光大之人,以期望获得更强的质感和视觉冲击力。

4. 运动着的曲线

梵高的画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创性地使用弯曲的线条和形状,来表现运动的状态。这一点在他后期(1888~1890)的很多画中体现地极其明显,比如《海边的渔船》、《丝柏》系列、《星夜》。

梵高《海边的渔船》(1888)

梵高使用了很多粗犷的弯曲的线条,用来表现海浪的翻涌,动感十足。他发现了这种技巧后,开始投身于丝柏的描绘。

梵高《两棵丝柏》(1889)

一条又一条夸张的弯曲彩色线条,组成了浑厚茂盛的丝柏树、组成了杂乱无章的草丛、组成了远处绵延不绝的山峰、组成了浩瀚无垠的海浪般天空。

梵高将这种技法发挥到极致时,《星夜》诞生了:

梵高《星夜》(1889)

弯曲的线条开始夸张地变了形,在天空中翻卷出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旋涡。漩涡之中的星光、月光闪闪发亮、熠熠生辉。

作这幅画时他已经进了精神病院,那段时间他的癫痫反复发作。

5. 主观的情绪

最重要的一点是,梵高的最杰出的一些画作,并不是对现实直接描绘,而是主要表现自身的情感。这也是他最厉害的地方所在,于是他作为“后印象派”杰出的代表人之一。后印象主义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现代艺术的开端。

梵高的《吃土豆的人》就有这种表现的迹象。

梵高《吃土豆的人》(1885)

这幅画时梵高在荷兰家乡所画,画面描绘的是农民一家人吃煮熟土豆的场景。当时的梵高自诩为“农民画家”,对乡村生活情有独钟。

画面左侧,一对夫妻正在彬彬有礼地分享着煮熟的土豆;右侧,一位骨瘦如柴的老妪正在为大家倒咖啡;而在桌子后面,一个农夫将盛好土豆的小碗递给母亲;画面中央,背对着我们的孩子,顺从地等待着。

这幅画面并不是梵高亲眼所见,而是他看到“情人”一家人围着桌子吃完饭,受到感触画下的。既是想象,因此他有了很多发挥的空间。

梵高将这些农民安放在黑暗之中,仅仅用房顶上吊下来的油灯来照明,明亮的灯光和昏暗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将各种色调精心混合,调制出几种“阴森森”的色调。为了强调小屋的幽闭恐怖,他降低了天花板的高度,并将两侧视野之外的一些细节(镜子、时钟、画作、鞋、水壶等)挤入画中。

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表现农民生活的贫苦和卑微。

在《向日葵》的系列里面梵高真正走上艺术之路是1880年,当时他的画作始末,你也能够感受到一些情绪。

梵高《两朵向日葵》(1887)

梵高《四朵向日葵》(1887)

为什么这些盛开的向日葵被折断,然后七零八落地掉在地上?如果你能看出“遗弃”与“绝望”,你就真懂他了。

那个夏天,弟弟提奥向一个女人求婚,这对梵高来说并不是好事,因为弟弟的结婚很可能就意味着对自己的抛弃。梵高一辈子与弟弟惺惺相惜,十分亲密,他性格暴躁固执,几乎与所有人都合不来,除了弟弟。被抛弃的恐惧笼罩着他,他向铃鼓咖啡厅老板娘求婚,结果被痛打了一顿。

可怜的他,望着庭院里盛开的向日葵,看到了“遗弃”与“绝望”,于是画下了几朵折断的向日葵。

那副大名鼎鼎的《麦田上的群鸦》,也是充满了阴郁的情绪。

梵高《麦田上的群鸦》(1890)

当时弟弟提奥已经结婚,梵高与弟媳之间产生了一些摩擦。弟弟的事业不太顺利,一方面要养妻育子,另一方面还要资助这个“一事无成”的哥哥。梵高一直靠弟弟的“不菲”的接济生活,这让弟媳很不满意。梵高也抱怨弟媳不懂事。

在一次不欢而散的聚会之后,梵高望着奥威尔远处的麦田,内心充满阴郁,他画下了这幅《麦田上的群鸦》。

6. 结语

所以,梵高的画好的地方主要在于:首先是对印象主义光线与色彩的传承,其次是浓重的厚涂,然后用夸张的曲线和形状表现运动的状态,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表现画家的情感。

梵高作为后印象派艺术的代表,是表现主义的先驱,他的画作深深影响到后世的现代艺术,包括表现主义和野兽派。表现主义大师蒙克,受到梵高作品的启发,创作出著名的《呐喊》。

蒙克《呐喊》(1893)

蒙克扯去了梵高印象主义的外衣著名画家梵高的作品有哪些,将情绪更为夸张地表现出来。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我们的文艺复兴】(喜欢一定要关注哦)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请务必点赞、转发哦,你的每一份支持都激励我们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TAGS: 梵高 主义 印象 向日葵 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