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 > 农家
卢仝:学富五车,才高
2024-03-23

卢仝:学富五车,才高

2017年6月7日,我们卢仝文化研究会一行3人,在副会长兼秘书长卢广清的带领下回故里农家院,驱车前往洛阳

在郑先生的办公室里,我们相见了。几句寒暄,一一握手。这是我第一次见郑贞富,也是首次跨越黄河的握手。朴素而简单便是我对他的最初的印象了。还记得,那天,他戴着一付旧眼镜,穿了一件新衬衫,不停地抽着烟,头发乱乱的,看起来不惹人眼,举止投足之间似乎还洋溢着书生意气。然而,话入主题,说到洛阳,说起卢仝,他即刻精神一振,纵横古今,侃侃而谈。说到动情处,还忍不住即兴赋诗。一看,一听,就知道是个“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的学者。他说:“洛阳成就了卢仝。怎么说呢?最初,他在登封嵩山之少室山隐居时写下的《春秋摘微》一书,一举成名,韩愈赞他‘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穷终始’。登封是大唐东都洛阳的圣山和畿内地,武则天就曾八次驾临嵩山封禅。”他幽默地说:“你看,卢仝隐居,多会选择地方啊。”在大家哈哈的笑声中,郑先生接着说道:“后来,卢仝来到了洛阳。卢仝在洛阳十多年,很多地方都留下他的足迹。”接下来,他向我们介绍了与卢仝有关的遗址或遗迹:

位于洛阳老城东南隅的四眼井,是当年韩愈、卢仝、李贺、贾岛、张籍等人经常取水烹茶的地方。位于洛阳老城西南寓的长寿寺,是卢仝与含曦禅师经常切磋茶艺的地方。史载有一年,卢仝到长寿寺三访含曦未见,即在墙壁上题诗《访含曦上人》一首:“三入寺,曦未来。辘轳无人井百尺,渴心归去生尘埃”。含曦禅师回来见诗,遂答《酬卢仝见访不遇题壁》一首:“长寿寺石壁,卢公一首诗。渴读即不渴,饥读即不饥。鲸吞海水尽,露出珊瑚枝。海神知贵不知价,留向人间光照夜。”还有万安山的龙花寺也与卢仝有关。卢仝初来洛阳时,因家一时不便,龙花寺的稚禅师不时登门送些米面,补给卢仝一家一时之困。卢仝也曾到龙花寺拜访稚禅师,并作《赠稚禅师》一首:“春风满禅院,师独坐南轩。万化见中尽,始觉静性尊。我来契平生,目击道自存。与师不动游,游此无迹门。”古代的私塾学堂多建在寺庙里,龙花寺也不例外。卢仝的长子抱孙和次子添丁,幼年也曾在这里读书。

百闻不如一见。韩愈曾有诗曰:“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当郑先生带领我们来到万安山下的玉川古寨时,他告诉我们,韩愈笔下的卢仝故居就在这个村寨里。放眼望去,处处土砖土瓦,院落残垣断壁,很是荒凉。看到我们惊奇的样子,郑先生却很镇定。他指着一棵一庹多粗皂角树说:“看到了吗?这样的树,村里还有12棵。村人称它为“茶仙树”,是古人祭祀的社树。不过,这个村也叫西山张村,现在已经无人居住了。原因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这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大旱。河流干涸,井水枯竭,人畜无水可饮,玉川人时刻面临着生命的挑战,只好移民他处。我今天带你们来,不是看风景的,而是想证明,这里就是卢仝的家。你们看,这里的古树叫‘茶仙树’,村名叫‘玉川’,村里有一座牌坊叫‘茶仙坊’,村边还有一条河叫‘玉川河’,更重要的是……”他边说边走,带我们来到龙王庙前栽满杨树的大坑边,用手一指,“这是当年卢仝家的莲花池。”他用手拍了拍前额回故里农家院,片刻,说道:“前不久,在这里发现了一通古碑,是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龙王庙碑记》,已运到市里保护起来了。那碑上曾有这样的记载:‘龙王庙者,唐茶仙卢仝莲池之遗迹也’。这说明,卢仝的故居离这里不会很远。”

据郑先生考证,卢仝在洛阳,还有一处住宅,在里仁坊,离这里十来里地。他认为,在唐代,里仁坊是王公贵族、官宦人家居住的地方。卢仝却在这里赊买一处宅院。应该说,当时卢仝家里的境况,并不是有人所说靠僧人送米、韩愈接济度日。他在扬州有产业,在万安山下有牡丹茶园,很可能是个穷人中的富人,富人中的穷人。他到扬州变卖家产,结果业不抵债。里仁坊之居所,很有可能因交不起钱,居住时间很短或根本没有居住。

回故里农家院_故里农庄_农家院故事

漫步玉川古寨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村道上,郑先生充满信心地说,“这里很快就会变的。因为已有开发商计划投资5个亿,对这里进行开发。”我问:“价值何在?”答曰:“咦,价值大着哩。”他认为,洛阳虽说是十三朝古都,不缺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众多,但是,真正打得响的还是卢仝。因为卢仝是“韩孟诗派”的著名诗人,韩愈称其“工”,誉为“卢仝体”,代表作《月蚀诗》曾经轰动朝野;卢仝是“茶仙”,万安山下著《茶歌》,在海内外影响深远;卢仝在洛阳的久居之地玉川古寨依在,这古村落,古民居,可是稀罕货。三五年后,这里的文化旅游价值,就会显现出来。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临别,我们的手再次紧紧握在一起。在返回途中,我想,济源与洛阳之间的友谊,卢仝其实是个文化的使者。他成名于洛阳,而他又把洛阳的朋友带到了济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卢仝邀韩愈游济源山水,又约当地好友、大儒高常和严固,陪同韩愈一起前往王屋山。韩愈在一眼山泉边驻足停留片刻后,即刻吟诗《蝦蟆泉》一首:“居然鳞介不能容,石眼环环水一钟。闻说旱天祈得雨,只疑蝌蚪是蛟龙。”在继续前行的途中,高常偶拾一石,似若马蹄,恳请韩愈题铭。韩愈欣然应允,即题《天坛砚铭》:“儒生高常与予下天坛,中路获砚石似马蹄状,外棱孤耸,内发墨色,幽奇天然疑神仙遗物,请予铭写。铭曰:仙写有灵,迹在于石,棱而宛中,有点墨迹,文字之祥,君家其昌”。韩愈一首诗,使得天坛砚名扬天下。韩愈和卢仝一行游览了山水秀丽的蟒河风光后,韩愈曾《 题西白涧 》诗曰:“太行之下清且浅,一水盘桓纡山转。千峰万壑不可数,异草幽花几曾见。波中白石隐出明,风翻不动浮云轻。翠峦玉女下双鹤,笑倚秋练开新晴。又疑武陵溪上源, 桃花溪 尽空潺湲。幽泉间复透岩侧,喷珠 漱玉 相交喧。” 韩愈还对太行山下的盘谷寺很感兴趣,曾写《送李愿归盘谷序》和《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诗篇。清乾隆皇帝读了韩愈的诗,曾题“名山胜迹”榜书,刻于盘谷寺山腰的摩崖石上。卢仝晚年回到故乡,每逢清明时节,都邀京城诗朋茶友前来赋诗斗茶,为清明大会助兴。

俗话说 “一回生,二回熟”。时隔不久,郑先生率玉川古寨的开发商、总设计师、洛阳卢氏研究会的会长一行5人,应邀前来济源“卢仝故里”参观考察。在规模宏大的卢仝文化苑,当他们看到碑亭中由清代广东道监察御史刘漪题写的“卢仝故里”碑,当他们顺着苑内中轴线远眺屹立在二台阶广场巍峨高大的大理石卢仝雕像卢仝:学富五车,才高,当他们步入刚落成不久的“卢仝文化展馆”和“卢氏名人展馆”参观后,深感震撼。郑先生连连称赞说:“气派,气派啊,不亏是卢仝故里,大手笔啊!”

回故里农家院_农家院故事_故里农庄

回故里农家院_农家院故事_故里农庄

洛阳玉川古寨寨门

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洛阳人加快了玉川古寨的建设步伐和投资力度。到2019年春,投资额已由5亿增至10亿。短短两年多时间,村里50 多套旧民居,按照修旧如旧的标准,已经修葺复原,村头新修的玉川古寨寨门,雄伟高大,门洞上方,箭楼耸立,四角风铃声声。寨门两侧,百米寨墙险峻绵延。古寨门落成,举行揭牌仪式那天,我应邀前去祝贺,还作为贵宾坐在主席台上。开坛祭天祭地祭茶仙后,郑先生把酒坛封好,带到了中午的餐桌上,他却舍不得让大家喝。他对大家说:“这坛老酒,是‘卢仝家酒’,是杜康酒厂特意酿造的。”他掂了掂瓷罐子酒坛说:“这坛酒,装满10斤,开坛祭祀用了大概不到2斤。这里面,至少还有8斤酒。听说卢仝故里要建卢仝大殿,我要把这坛老酒送给济源的朋友,让他们带回去,将来放在大殿里的卢仝塑像前,让卢仝天天闻着酒香,卧睡天堂。”他说这番话,有人不理解,但我知道啥意思。卢仝生前爱喝酒,但因家穷买不起酒。宋代诗人苏轼曾对卢仝深表同情并赋诗曰:“玉川先生真可怜,一生耽酒终无钱。”所以平时,卢仝偶赴朋友酒席,常醉。如他在《村醉》中“昨夜村饮归,健倒三四五”的诗句,就是他对自己醉酒后形象的真实写照。面对郑先生热情且良苦的用心,我只好欣然接受。

故里农庄_农家院故事_回故里农家院

随着卢仝文化研究的深入,在郑先生的引导和推荐下,我所在的卢仝文化研究会,还与洛阳市政协、洛龙区政协、洛阳华胥文化研究会、洛阳万里茶道文化研究会,多次进行交流。尤其是洛阳万里茶道文化研究会成立时,鉴于洛阳和通往济源王屋山的轵道、轵关,都是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卢仝:学富五车,才高,还特邀我为该会的副会长。几年来,相互间,交流的是文化,增进的是友谊。彼此知识互补,文化资源共享,受益匪浅,成果颇丰:我最为感慨的是,我们卢仝文化研究会近几年出版的《卢仝文化研究》和《文脉思礼》两本书,就吸收了洛阳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卢仝故里思礼镇,还成功申报“中国卢仝文化之乡”。在洛阳方面,玉川古寨也成功申报河南省传统村落,而上报材料中,就有我写的游记《走进玉川古寨》。

故里农庄_回故里农家院_农家院故事

洛阳玉川古寨农家院

农家院故事_回故里农家院_故里农庄

更可喜的是,如今的玉川古寨——卢仝的第二故乡,正如郑先生所预言的那样,已经“显现了自身的价值”。今年(2021年)春天,几乎与牡丹文化节同时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洛阳首届花境艺术节,4月12日上午,在 伊滨区玉川古寨开幕。我的老朋友郑先生和玉川古寨的总设计师聂剑凡分别给我发来邀请,但因我暂住深圳,被家事所累,不能前往。另据我的另外一位老朋友、玉川古寨管委会主任张耀光介绍,玉川古寨经过四年的花境营造,已形成了完整的花境“洛阳模式”,即花植与传统建筑一体化,当代多样性花木与古树名木一体化,花木与时尚园林建筑一体化,花木与茶舍茶艺一体化。他还说,这里处处古色古香,处处花的海洋。洛阳花境艺术节将每年举办一届,玉川古寨是永久场地。

啊,一切皆因卢仝,一切皆因卢仝文化,一切皆因跨越黄河的第一次握手。文化,将会使济源与洛阳的深度融合,更加光辉灿烂!

回故里农家院_故里农庄_农家院故事

作者简介:姚景强,河南省济源市人,现居广东省深圳市。1976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工程兵某部新闻报道员、新闻干事,济源市人武部党委秘书。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兼搞文艺创作。曾在《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和《人民工兵》《奔流》《牡丹》杂志发表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正式出版《卢仝文化研究》《文脉思礼》两部著作。曾任济源市总工会办公室主任,《焦作工人报》特约记者、《济源日报》社记者、济源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现为济源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回故里农家院,济源市老干部通讯组副组长,济源市卢仝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洛阳万里茶道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TAGS: 洛阳 卢仝 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