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 > 韩非子
(李向东)身危国亡者为何不能擅行?
2024-01-16

(李向东)身危国亡者为何不能擅行?

①人主之所以身危国亡者,大臣太贵,左右太威也。所谓贵者,无法而擅行,*国柄而.

便私者也。所谓威者,擅权势而轻重者也。此二者,不可不察也。夫马之所以能任重引车致远道者,以筋力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今大臣得威,左右擅势,是人主失力,人主失力而能有国者,千无一人。虎豹之所以能胜人执百兽者,以其爪牙也,当使虎豹失其爪牙,则人必制之矣。今势重者,人主之爪牙也,君人而失其爪牙,虎豹之类也。宋君失其爪牙于子罕,简公失其爪牙于田常,而不蚤夺之,故身死国亡。今无术之主,皆明知宋、简之过也,而不悟其失,不察其事类者也。

韩非子《人主》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

②且法术之士与当涂之臣,不相容也。何以.明之?主有术士,则大臣不得制断,近习不敢卖重,大臣左右权势息,则人主之道明矣。今则不然,其当涂之臣得势擅事以环其私,左右近习朋党比周以制疏远,则法术之士奚时得进用,人主奚时得论裁?故有术不必用,而势不两立,法术之士焉得无危?故君人者非能退大臣之议,而背左右之讼,独合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安能蒙死亡之危而进说乎?此世之所以不治也。

③明主者,推功而爵禄,称.能而官事,所举者必有贤,所用者必有能,贤能之士进,则私门之请止矣。夫有功者受重禄,有能者处大官,则私剑之士安得无离于私勇而疾距敌,游宦之士焉得无挠于私门而务于清洁矣?此所以聚贤能之士,而散私门之属也。

(节选自韩非子《人主》)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不蚤夺之蚤:通“早”。

b.其当途之臣得势擅事以环其私环:营求。

c.此世之所以不治也治:治理;太平

d.称能而官事称:称赞。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国柄而便私者也②弃甲曳兵而走

b.①威势者,人主之爪牙也②师道之不知

c.①何以明之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①则私剑之士安得无离于私勇而疾距敌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作者运用了举例、比喻等论证方法,主要阐释了君主要凭借威力来明察身边的得势的大臣、擅权的亲信,否则就会陷于身危国死的境地。

b.第二段主要论述了国家动荡不安的原因是奸佞的大臣、亲信通过结党营私等手段来挟制了法术之士的任用和进谏,为此君主要明察善断的道理。

c.第三段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了英明的君主,只有按照功劳来封爵赏禄,衡量才能来进官任事,才能真正做到明晓忠奸、知人善任。

d.选文内容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君主如何利用权力来维护自身权威和国家的稳定;二是君主如何选用法术之士,以挟制大臣,保证法制的推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马之所以能任重引车致远道者,以筋力也。(3分)

(2)故有术不必用,而势不两立,法术之士焉得无危?(4分)

(3)此所以聚贤能之士(李向东)身危国亡者为何不能擅行?,而散私门之属也。(3分)

参考*

4.d(衡量,权衡)

5.d(a目的连词,“来”或理解为“转折连词”;表修饰b助词,“的”,介于主谓间;c介词,凭借,依靠;介词,因为;d怎么,哪里。)

6.c(无“对比”)

7.(1)马之所以能负重拉车达到远方,凭的是肌肉力量。(“任重”,负重,1分;“筋”,肌肉,1分;句子通顺1分。)

(2)所以,法术主张不一定(被)采用,又与权臣势不两立,主张法术的人怎能没有危险?(“不必”,不一定,1分;被动句,1分;“焉”,怎么、哪里,1分;句子通顺1分。)

(3)这就是聚集贤能人才而离散私门党徒的途径。(“所以”,凭借,依靠,1分;“属”,门类,1分;句子通顺1分。)

【译文】

君主之所以会遇到身危国死的情况,是因为大臣过分显贵,近侍过分逞威。所谓显贵,就是无视法令而独断专行,掌握国家大权来谋取私利。所谓逞威,就是独揽权势而为所欲为。对这两种人,不能不加以明察。马之所以能负重拉车达到远方,凭的是肌肉力量。大、*家的君主之所以能统治天下*诸侯,凭的是威势;威势也就是君主的肌肉力量。如今大臣得势,亲信擅权,即是君主失去了威力;君主失去威力而仍能保有国家的,一千人中也没有一个。虎豹之所以能胜人以及擒拿其他各种野兽,靠的是它有尖爪利牙,假使去掉尖爪利牙,人就一定能制服它了。现在,权势正是君主的尖爪利牙,要是统治别人而丢失权势,便同虎豹去掉尖爪利牙一样。宋桓公把他的“爪牙”丢给了子罕(李向东)身危国亡者为何不能擅行?,齐简公把他的“爪牙”丢给了田常,又不早点夺回来,终致身死国亡。现在不懂得法术的君主都明知宋桓公、齐简公有过错,却不能觉察他们失误的根源,是不懂得君主失去权势跟虎豹失去爪牙两事相类。

况且,法术之士与当权大臣是互不相容的。何以*?君主如能任用法术之士,大臣就不能*独断,近侍也不敢卖弄威势;大臣和近侍的权势消除后,君主的治国原则就得以体现。现在却不这样。那些当权大臣掌握权柄、把持政务来营求私利,左右亲信结成朋党、紧密勾结来挟制关系疏远的人,那么法术之士何时能得到选拔任用,君主何时能加以论断裁决?所以,法术主张不一定被采用,又与权臣势不两立,主张法术的人怎能没有危险?所以,做君主的如果不能排除大臣的议论,摒弃左右的诬告,独自作出符合原则的判断,那么法术之士哪能冒死亡的危险而向君主进说呢?这是国家得不到治理的症结所在。

英明的君主,按照功劳封爵赏禄,衡量才能进官任事。选拔的人必定有好的品德;任用的人必定有优秀才干,贤能的人得以进用,私门的请托就行不通了。有功劳的人得到优厚的俸禄,有能力的人处在重要职位上,那么寄养在私门的侠士怎么能不抛掉私勇而去奋力抵抗敌人,靠游说谋官的人又怎么能不离开私门而务求保持高风亮节呢?这就是聚集贤能人才而离散私门党徒的途径。

第2篇: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李斯与韩非子,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发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疾:痛恨

b.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恨:遗憾

c.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毁:毁弃

d.李斯使人遗非*,使自杀遗:送给

12、下列选项中,全都能说明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善著书”的一项是()

①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②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③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④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⑤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⑥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⑤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

b.韩非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佞之臣所容,考察了古往今来的得失变化李斯与韩非子,最终发愤著书。

c.李斯因为与韩非出于同门,所以在秦王要处死韩非时,极力为他说话,但最终没有成功。

d.秦王内心对韩非还是很喜爱的,所以在将其关入牢狱后又感到后悔,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韩非已经死了。

1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4分)

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15、翻译下面句子(10分)

①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5分)

②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5分)

参考*

11、c(毁:诋毁)

12、d(①陈说韩非为韩国命运担忧。④是说韩王处于困境才任用韩非。⑥是说秦王后悔了,要赦免韩非,可惜他已死。据此排除)

13c(李斯出于嫉妒,而在秦王面前诋毁韩非)

14、断句(4分)

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15、翻译下面句子(10分,每个5分)

①国家太平时,君主就宠信那些徒有虚名假誉的人;形势危急时,就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

②现在大王要吞并各国,韩非到头来还是要帮助韩国而不帮助秦国,这是人之常情啊。

参考译文

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他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韩非有口吃的缺陷,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

韩非看到韩国渐渐衰弱下去,屡次上书规劝韩王,但韩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当时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不能凭借君王掌握的权势用来驾驭臣子,不能富国强兵寻求任用是贤能之士,反而任用夸夸其谈、对国家有害的文学游说之士,并且让他们的地位高于讲求功利实效的人。他认为儒家用经典文献扰乱国家法度,而游侠凭借着武力违犯国家禁令。国家太平时,君主就宠信那些徒有虚名假誉的人,形势危急时,就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现在国家供养的人并不是所要用的,而所要用的人又不是所供养的。他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枉之臣所容,他考察了古往今来的得失变化,所以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著作。

有人把韩非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见到《孤愤》、《五蠹》这些书,说:“唉呀李斯与韩非子,我要见到这个人并且能和他交往,就是死也不算遗憾了。”李斯说:“这是韩非撰写的书。”秦王因此立即攻打韩国。起初韩王不重用韩非,等到情势吃紧,才派遣韩非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他,还没被信用。李斯、姚贾嫉妨他,在秦王面前底毁他说:“韩非,是韩国贵族子弟。现在大王要吞并各国,韩非到头来还是要帮助韩国而不帮助秦国,这是人之常情啊。如今大王不任用他,在秦国留的时间长了,再放他回去,这是给自己留下的祸根啊。不如给他加个罪名,依法处死他。”秦王认为他说的对,就下令司法官吏给韩非定罪。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了毒*,叫他自杀。韩非想要当面向秦王陈述是非,又不能见到。后来秦王后悔了,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韩非已经死了。

第3篇:《韩非子》原文及赏析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②。”妻适市来③,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⑤。”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⑦,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遂烹彘⑾也。

注释

①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②彘(zhì):猪。

③适:往,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④特:不过,只是。

⑤戏耳:开玩笑罢了。

⑥非与戏:不可同他开玩笑。戏:开玩笑。他:孩子

⑦待:依赖。

⑧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⑨而:则,就。

⑩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⑾烹(pēng):煮。

译文

曾子的夫人去集市上去赶集,他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于是把猪杀了,煮后吃了。

赏析

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反思

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有言必信。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TAGS: 韩非 李斯 五蠹 历史 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