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的新文化运动主将们大声疾呼中国社会
#追寻先烈足迹#
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时候,正值陈独秀、鲁迅、胡适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勃兴之际。
那时候,以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大声疾呼中国社会必须进行变革,必须进行革新,要倡导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
他们为此猛烈抨击以儒家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封建专制主义与传统伦理道德,认为只有西方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进步思想文化才能改造中国社会,才能拯救中国人民。
因此,他们之中都主张学习西方进步思想文化,其中有人走上了极端之路,比如胡适极力主张全盘西化,比如钱玄同倡导废除汉字。
陈独秀等人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在当时落后愚昧的中国思想界、社会界、文化界中都起到了巨大的反响,因为他们为整个国家民众的思想启蒙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启迪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去冲破封建制度,冲垮传统文化樊篱,冲决封建思想,去追求真理和光明。
当时,青年毛泽东对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是非常喜爱的。
青年毛泽东反复阅读,并摘抄某些文章中的精彩段落。
有很长一段时间里,青年毛泽东每天除了上课之外,就是看书,看报,看《新青年》;聊天聊《新青年》;思考也是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几乎所有课外时间都用在这上面,吃饭、洗衣、课间、睡觉等等空余时间都扑在上面。
当时的《新青年》儒家哲学思想的精华与糟粕,提倡新文化新思想,反对旧礼教旧理念,提倡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反对拮据聱牙的文言文,提倡劳动,反对剥削:青年毛泽东的新文化运动主将们大声疾呼中国社会,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与独裁。
青年毛泽东兴奋地评论这种革新精神道:“中国需要改造,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制度、风俗、习惯各方面进行根本改造,这时,在他头脑里构成更明确的观念,更坚定的信仰。”
可见,青年毛泽东对陈独秀发动的反封建反传统的思想文化运动,是很拥护的。
但是,青年毛泽东并非一味盲从和附和新文化运动所有事物,他对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也有不同的看法。
青年毛泽东和当时的一些进步青年知识分子一样,热烈追求西方所有的新学说、新思想,但另一方面,他又极其重视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不盲目崇拜西方的一切,并不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比中国好。
比如他就曾写过文章《体育之研究》,发表在《新青年》上,在文章中,他引用了中国古代重视实践、重视强身健体的实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其中,从《论语》《礼记》《中庸》《孟子》《庄子》《史记》等古代经典和韩愈、曾国藩等人的文章中,一共引用典故、成语、诗文近20条:青年毛泽东的新文化运动主将们大声疾呼中国社会,涉及中国古代历史人物16人,近代历史人物3人。
这充分说明青年毛泽东对中国的古典文化,采取了既不全盘肯定,更不全盘否定的分析、批判态度。
对西方特别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他也认为要采取同样的学习、批判态度,一边学习,一边批判。
1917年8月,他再次写给好友兼老师黎锦熙的信中说道:“怀中先生言,日本某君以东方思想均不切于实际生活,诚哉其言!吾意即西方思想亦未必尽是,几多之部分,亦应与东方思想同时改造也。”
毛泽东24岁就认为东方思想文化需要改造,西方思想文化也需要进行改造,以剔除其中不好的部分和不适应中国的部分。
毛泽东对中西思想文化所采取的正确态度,这在同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甚至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家、学者身中也是极为少见的,更是难能可贵的。
30多年后,毛主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当年自己所持的一些观点。
他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那时的许多领军人物,还没有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大多数都还是资产阶级的批判方法。……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国外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地坏,一坏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地好,一切皆好。这种思想观念看问题的方法,就影响了后来这个运动的发展趋势”。
青年毛泽东勤学勤思,在学习中既要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但也切忌有偏见独断的态度。
他后来在笔记中写道:“学术的研究,最忌演绎式的独断态度。中国什么“师严而后道尊’、'师说’、'道统’、’正统’,都是得了独断态度的大病,这都是思想文化界的强权,不可不竭力打破。”
为此他主张在具有独立研究的精神之后,继而要有批评的精神,要打破“非死人不加议论,著述不引入今人的言论”的古板僵硬的做法。即使对古代圣贤、西方思想大师、自己老师的思想观点,不妥之处也可以采取商榷、批评的态度,应该要有批判精神,应当提出独属于自己的不同意见。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进步,学术才能往前发展。
比如杨昌济先生就曾向青年毛泽东、蔡和森主张做学问要以静字为本,青年毛泽东则认为这说法不当。他诚恳地向恩师杨昌济先生指出,依“愚拙之见,天地盖惟有动而已”。
青年毛泽东在学习中独立思考问题,还有其重要的一点,即他能结合自己的思想认识,不断澄清模糊思想,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他勇于自省,也善于自省。
1917年8月,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彼既未曾略用研究工夫,真理从何而来?故某公常自谓:'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儒家哲学思想的精华与糟粕,来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挑战与否,亦未可知。盖研究日进,前之臆见自见其妄也。”
每天都是一个全新的我,而全新的我要战胜昨天那个陈旧的我,每天这样战斗,才能有所进步,才能破除自己身上固有的臆想与狂妄自大。
这段话说明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观,哲学观,人的思想认识与客观世界的变化一样,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发展的、正确的思想观点必然替代过时的、陈旧的思想认识。
从青年毛泽东的读书学习生活来看,就是一个不断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用正确思想战胜错误思想的过程。
为此毛主席在十几年后才能写出《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等等重要文章,发明了著名的游击战与运动战,因为毛主席的思想一直都处于动态当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属于朴素的辩证思想,而且其看待任何事物都是用批判性眼光看的,任何事物在毛主席眼里,都是一分为二的,好得一面,不好的一面,对任何思想文化都是秉持一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
“人人依自己主张而行儒家哲学思想的精华与糟粕,不盲从他人是非”:青年毛泽东如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