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 > 儒家
(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论语》道德准则
2024-02-05

(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论语》道德准则

(一)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

1.仁

“仁”是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儒家解读思想的书籍_解读儒家思想_儒家思想的解析与感悟

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

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第一是态度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

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在《论语》里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它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第二就是内涵

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论语》道德准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找回了自己才能找到别人,认清自己才能认清别人,要教育好别人,首先得教育好自己,使自己充实,自立,坚强.)

解读儒家思想_儒家解读思想的书籍_儒家思想的解析与感悟

第三 仁的表现形式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

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第四 “仁”的实践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解读儒家思想,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解读儒家思想,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儒家解读思想的书籍_儒家思想的解析与感悟_解读儒家思想

2.义

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右国颂”,“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之所以能够立足于天下,就是因为天下没有不适合君子的生存环境,没有君子所不能做的事情,君子处世待人接物不是以人为标准,也不是以事为标准,而是以道义为准则。这是做君子的必须具备的素质和标准。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了解义,行事也以义为标准。小人了解利,所以行事易追逐利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在《离娄下》中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例句:

“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度义而后动。”――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宋·苏洵《六国论》

“以忠义勉其子,过庭多长者之言。”——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

儒家解读思想的书籍_儒家思想的解析与感悟_解读儒家思想

3.礼

礼在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论语》道德准则,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说:“礼者,人道之极也。”礼是做人的头等大事。不按“礼”办事,社会就会瓦解,陷入混乱;人将无法生活。因此,荀子把“隆礼”作为了自己的理论落点,同时也是他的学说的核心。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做什么事情,先学会做人! 《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孔融让梨”-- 一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故事。四岁的孔融之所以使大家敬佩,正是因为他懂得谦让,懂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懂得使别人快乐,懂得别人的快乐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如果一个文化程度很高,但不懂得礼仪的人,那他也是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因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真诚、文明、富有魅力的交往礼仪已成为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应互相理解、宽容待人。

儒家解读思想的书籍_解读儒家思想_儒家思想的解析与感悟

4.智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

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

到了汉代,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确立,“智”位列其中。

例句:

“智者,心之府也。”——《淮南子·俶真》

“四时能变谓之智。”——《管子》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贾谊《治安策》

“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淮南子·览冥》。

“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荀子》

“仁不轻绝,智不轻怨。”——《战国策》

儒家解读思想的书籍_儒家思想的解析与感悟_解读儒家思想

5.信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解读儒家思想,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二)道德品格——温良恭俭让

典故春秋时期,子禽问孔子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也是与别人听到政事方式不同的原因。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

1.温

温,指对人的态度温和。在生活中对人的态度,常常是了解一个人品格的标志。我们的语言中赞扬“温”这种品德的成语有很多,如“和颜悦色”、“和蔼可亲”、“温文尔雅”、“温和善良”等。

2.良

良,指善良、美好、高尚、仁义等。今天所说的“良”应该演变为存在于内心的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志。“良”指的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衡量它们的标准,因此“良”是核心,是本质的东西。

3.恭

恭,古代指容貌的端庄,对别人的谦和以及做事认真不苟等。孔子主张对人要端庄诚恳,表里一致,那种以花言巧语装出伪善面孔的虚伪态度是“可耻”的,正所谓“在貌为恭,在心为敬”。

解读儒家思想_儒家思想的解析与感悟_儒家解读思想的书籍

4.俭

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勤劳纯朴的人民不仅以刻苦勤劳著称于世,而且以勤俭持家誉满世界民族之林。纵观历史,大凡有识之士,清廉官吏,皆“性不喜华糜”,而“以俭素为美”。

5.让

让,“让”字含有退让、谦让、辞让的意思,“厚人自薄谓之让。”可见,“让”字里面包含着讲文明,讲礼貌,讲团结,讲道德,克己为人,顾全大局的丰富内容。

解读儒家思想_儒家思想的解析与感悟_儒家解读思想的书籍

TAGS: 论语 儒家 孔子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