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 > 儒家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是“仪”
2023-08-30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是“仪”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仪”一词先秦时期已见,如《诗经・小雅-楚茨》:“献酬交错如何理解儒家思想的礼仪,礼仪卒度。”《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从古至今,“礼仪”二字经常一起使用,似乎“礼”就是“仪”,“仪”相当于“礼”。其实“礼”与“仪”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礼”原为“Y”,从示,从璺,象用祭器豆中食物祭祀神祖之形。“礼”的本义是祭神。《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徐锴注笺:“礼之言履,谓履而行之也。礼之名,起于事神。”后来“礼”引申为规范社会秩序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古代典籍对“礼”的内涵有丰富的论述,例如《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左传・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汉书・公孙弘传》:“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儒家文化中的“礼”,既是道德的标准、是非的准则、教化的手段,又是政治关系与人伦关系的定位体系,集思想、政治、文化于一体。“礼”的内容广泛,包含礼义、礼乐、礼仪、礼俗、礼制、礼教等方面的涵义。古代的“礼”在道德、政治、教育、军事、宗教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礼记・曲礼》所言:“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是“仪”,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如何理解儒家思想的礼仪,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儒家思想理解礼仪的重要性_如何理解儒家思想的礼仪_儒家思想的礼仪观是什么

“仪”通常指的是具体的行为规范,如容貌、举止、风度、措辞等。《诗经・大雅・蒸民》:“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论衡・书虚》:“薪者投镰于地,嗔目拂手而言日:‘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是“仪”,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文选・曹植(洛神赋>》:“琅姿艳溢,仪静体闲。”其中的“仪”皆指容止仪表。“仪”具有可以模仿、效法的性质,当某种具有示范作用的行为被人们争相效仿时,这种行为被称为“仪”。根据《周礼》的记载,古代有祭祀、宾客、朝廷、丧纪、军旅、车马这“六仪”,都是古代绅士教育的基本内容。当模仿、效法的对象由实体扩展到抽象,“仪”便有了“礼制”、“法规”的意思。如:《荀子・正论》:“故诸夏之国,同服同仪;蛮夷戎狄之国,同服不同制。”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同仪”条:“仪,谓制度也。”《墨子・天志》:“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其中的“仪”是“礼制”的意思。

“礼”与“仪”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礼记・礼器》:“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正,无文不行。”“礼”与“仪”也就是上句中提到的“礼之本”和“礼之文”,这里的“文”即形式。《说文》:“义,己之威仪也。”“义”是“礼仪”之“仪”的初文。“义”者“宜”也,礼应以义为根据,仪出于礼。《礼记》中讲“礼”时常常引用《诗经》中“威仪”的说法,礼本来就是联系着仪,与仪密不可分的。礼仪产生于义而合乎仪,故称礼仪。礼、仪二者,礼是核心内质,仪是外显形式,是礼义的体现,没有内容的形式与没有形式的内容都是不可想像的。将礼与仪相连,将仪与义相表里,反映了古人深邃的思想和睿智的眼光。

儒家思想的礼仪观是什么_如何理解儒家思想的礼仪_儒家思想理解礼仪的重要性

然而,“礼”与“仪”不可等同,春秋时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已经开始重视对“礼”与“仪”的区分,《左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指出了“礼”与“仪”的区别:

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晋侯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对曰:“鲁侯焉知礼!”公曰:“何为?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无违者,何故不知?”对曰:“是仪也,不可谓礼。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羁,弗能用也;奸大国之盟,陵虐小国;利人之难,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于他。思莫在公,不图其终。为国君,难将及身,不恤其所。礼之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言善于礼,不亦远乎?”君子谓叔侯于是乎知礼。(《左传・昭公五年》)

这是说,在仪式上的揖让进退如何理解儒家思想的礼仪,能够按照既定的礼节而行,这只是“仪”,还不是“礼”。“礼”必须体现为良好的政治秩序、民众的拥护和不欺小国的风范,如果没有这些在行政方面的积极体现,而只是讲究一些仪式上的礼节,就不能叫做知礼。这个故事说明仪只是礼的枝末,而不是礼的根本。“礼”与“仪”之分的主要意义在于劝诫人们不能只关注外在的仪,而要重视内在的礼,强调“礼”规范社会秩序、营造和谐社会的功能。

概言之,古代的“礼”与“仪”浑言则同,析言则异。“礼”具有社会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两方面属性,作为等级制度的“礼”,强调的是“名位”,也就是孰尊孰卑的问题;作为伦理道德的“礼”,具体内容包括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而“仪”通常指的是符合礼节的容止仪表。但是,“礼”与“仪”的用法又有交叉,如“礼”和“仪”都可表示由风俗习惯形成或人为规定的仪式、礼制和法规。这个交叉点至今还存在,如开学典礼即开学时举行的仪式,丧礼即是丧葬时举行的仪式。

TAGS: 道德 诗经 秩序 祭祀 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