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 > 法家
春秋战国为何被称为鲜血染就的思想?
2023-08-16

春秋战国为何被称为鲜血染就的思想?

法家学说为何被称为鲜血染就的思想?韩非又为何被后世当做阴谋家?接下来让我们一睹被当时诸侯所青睐的法家思想究竟如何

当时的春秋战国是真真切切的乱世法家政治思想,民不聊生,有识之士看着天下混乱的局势,于是各自提出了治世的思想。当一个人近况不好时,他就会不可避免的怀念从前。同理,春秋里的大多学派也主张复兴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而在一片复古的声音中,法家是唯一一个主张面向未来的。法家的思想家们纷纷在各国开展改革,从而是所在国家兵富民强。因此,法家学说也是在春秋战国中备受君主重视的学派。

但易中天先生也在百家讲坛将法家学说比作一把刀,在除去乱世的政治混乱时,也是伴随着严刑酷法以及嗜血杀戮,更重要的是,这把杀人的刀,除了刀指敌人,更是沾上了不少法家人物自己的鲜血。

那么这样一种进步的、前卫的、残酷嗜血的学说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接下来通过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的思想,来了解这一学说。

法家政治思想_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_法家政治思想主张

变法图强

法家政治思想_法家政治思想主张_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说起变法,大家可能很快就能想到商鞅变法,当时商鞅通过南门立柱取信于民,更是在接下来的变法过程严格执行,从而达到了最初的目的,使得秦国一跃为乱世七雄中的最强者。

那么后来到了春秋战国的末期时,法度已然完备,不需要再去变革什么。所以韩非仅仅只是一位法制的理论家,而非实践家。韩非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最后一人,他是站在了前辈们的肩膀上,将所有的法家学说做了一个总结。

韩非提出要因时制宜,因时变法。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万事万物也是随时在变化的。正如每天的日升月潜,影布星移,每天都是不一样的,因着当天的天气,温度而变化。我们周遭的环境总是在变动,如果我们在这个环境中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不思进取,那么结局就只有死亡。

至于为何要制定法令?韩非提到人性“自为”,就是人的本性都是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像一头牛,如果你不在后面驱赶鞭打它,它是不会自己戴上犁具来耕田的。在这里我们是可以看到韩非具有一定的愚民思想,以及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

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_法家政治思想_法家政治思想主张

所以一方面来看,立法的本意在于限制不住百姓的行为,以便于国家的管理,让所有人都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久而久之,也就可以达到国富民强的作用了。另一个方面,法度的制定要符合人趋利避害的天性,用奖惩去鼓励百姓做有利于国家的事情,用惩罚来限制百姓做危害社会的事件。

因此韩非还提到,法令制定以后是不可以轻易更改的。因为一个行为标准提出以后,民方能知所从,久而久之成习惯。但若是一个国家的法令朝令夕改,百姓还怎么能知道还应该去做什么,不去做什么呢。因此,朝令夕改乃大忌。

事物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必然要出现新的情况,也要相应地制定一定的措施。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环境是不可能为了某一个物种而做出改变的,只能是环境发生改变后,各个物种做出自己的调整,适应能力强的留下,不能适应的淘汰。

达尔文进化论在人类社会中也是能适用的,与韩非子的思想不谋而合。春秋战国本来就是一次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将原有的阶级基础全部打乱,重新洗盘,谁能够最先察觉到周遭环境的变化,并根据变化而改变自己,做出调整。那么,在诸侯争霸的角逐场上,他就能获胜。

法家政治思想_法家政治思想主张_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为君献策

韩非的法治思想,结合了商鞅的“法”以及申不害的“术”,更增加了自己提出的“势”,从而形成一种三位一体的法治思想。“法”即法令,“术”即权术,“势”即势力。

在韩非的著作中,他很好的体现了一个谋臣的本分——事事为国君着想,为君主考量。因为他认识到法令的推行者在于君王,自己的思想是否被采纳也在于君王,一国之安稳更是在于君王。因此,一个国家在制定了相应的法令后,在管理国家时还需要君主具有一定的权术和势力,这个国家才能治理得太平稳当。

韩非曰:“人主有三守。”即君主有三条原则:深藏不露,自主决断和大权独揽。

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_法家政治思想_法家政治思想主张

首先君主不可以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暴露给其他人,包括自己的宠臣和爱妃,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形象,就不会有人因为知道了你心里在想什么来讨好你。在决断问题时,不可偏听偏信,要考察一个事件的利害关系,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自己做出决断春秋战国为何被称为鲜血染就的思想?,而不要去依赖和听信其他人的说辞。

法家政治思想_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_法家政治思想主张

之后大权独揽,就是要将权利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才不会使得大权旁落,让生杀之权掌握在别人手中。说道这里,韩非还提到过君主的“二柄”:赏和罚。“二柄”为君主控制臣子的工具,赏让他们感到开心愉悦,从而想要为主尽忠;罚则让他们畏惧犯错,尽心为君王效力。

以上的“三守”、“二柄”都是国君的“术”,用术去执法,去控制群臣,才能保证国家的政治清明。后世韩非多被诟病为阴谋家,与他为君主献上的这几点策略具有很大的关系,他甚至有可能引导着国君成为一个多疑自负的人,何况韩非还说过治臣之术要藏于国君心中,不能宣扬,因此韩非被称作阴谋家也并非全无道理。

除了向君王献策如何治理臣子外,韩非还主张君主要培植自己的势力。除了培养党羽亲信、良臣谋士,还有同外国建交。韩非曾说过尧舜那样的贤人不是天子,那么连三家百姓都管理不了,但桀纣那样暴君因为有了天子之位,却可以管制天下。由此可见有势与无势差距之大。

倘若你再有贤能,不居高位,便无从施展。一国之君无权无势,再有天大的雄心壮志,也不能改变现状分毫。

思想导向

同时韩非还是个很注重舆论导向的人,他曾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在当时儒家和墨家是世之显学,备受推崇,但在他看来却是“扰乱民心”。因为儒术多儒雅君子,倘若人人知书讲理,那战场上便无人打仗;墨家多勇士,人人都不服从法令,任性妄为,那么国家政治必然混乱不堪。

因此韩非对各家都有批判,但却并非只是批判他们的思想,而是在批判各家思想对百姓带来的影响。百姓推崇儒家,国内多书呆子;推崇墨家,多侠士;推崇名家,多耍嘴皮子之人;推崇阴阳家,则对迷信方士。与国家富强并无益处。

法家学说本身就是一种功利,讲究实用的学说。韩非从老子的书中学到了很多,例如他所做的《喻老》、《解老》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解读《老子》的文献。他与老子一样,并不主张百姓拥有过多的思想,讲究清静无为,人人只做分内的事,吃饱喝足,不考虑其他东西,便不会有诸多纷争。因此韩非不希望民众去学习太过华丽无用的学说,只需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好。

但韩非在其中是忽略了思想对于民众的导向作用。人民不是牲畜春秋战国为何被称为鲜血染就的思想?,除了物质需要,也是需要精神满足的,一味的愚民非但不能使政局平稳,反而使得百姓颇有怨言。

法家政治思想主张_法家政治思想_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韩非在为君王献上掌控臣子的要领时,也没忘记吐槽一番人才得不到重用,君主多疑导致臣子不被信任,法家思想得不到重视的苦恼。《韩非子》一书中有一篇《和氏》便是关于此理。由此可见,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必然会有不同的见解。

从君王的角度来看,控制百姓的思想是有一定必要的,因为如果受到了无益于国家的思想的引导,而不去参军打仗,种田织布,那么国家的富强便无从而来;但是从百姓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心里都是渴望自由的,一味强硬的集权政策和思想控制只会让百姓感到反感。

而国君如果处理不好这个问题法家政治思想,粗暴强硬的控制思想,就等于把猛虎关进了笼子,随时有猛虎会挣脱笼子反噬将它关进笼子里的人的风险。例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最终导致民众揭竿而起,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在这里我们倒是可以适当的采纳下韩非的思想,他注意到了思想对于百姓的引导作用,那么我们只需要用正确的思想去引导就好,而不是一味地将思想禁锢起来。例如大禹治水,思想引导如同将水道疏通,迟早大水会汇入江海;禁锢思想则相当于堵塞,迟早会有决堤的那一天。

法家政治思想_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_法家政治思想主张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法家的代表人物最终都没能拥有好下场,是因为他们的主张和变法触动到了旧贵族的利益。所以最终导致了商鞅被车裂,吴起被处死,韩非被陷害致死。

法家人物的悲凉结局的造成者并非别人法家政治思想,而是他们自己。因为他们的学说是向旧时代发起的一个挑战,是前进与退步的一次较量,是用旧贵族以及法家代表人物自己的鲜血染就的思想。

在今天看来,法家学说里有很多不可取的地方,诸如功利和偏激,但它在那个时代,无疑是先进的,推动着当时的社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为后来的治国理论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_法家政治思想主张_法家政治思想

所以如今我们不能不为法家人物的大义大勇而感到惊叹。强者的定义是敢于直面现实,并敢于挑战现实。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法家就是那个乱世里的强者。

TAGS: 春秋战国 韩非 法家 中国古代史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