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文学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诗坛散文,不断的涌现出佳作
2024-04-29

南北朝时期的诗坛散文,不断的涌现出佳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坛,自建安以来,历经正始、太康、元嘉、永明,以至梁陈,反映现实的精神逐渐淡化,但对于诗歌内在艺术规律的追求却越来越精细。诗坛之外的文坛,也并不寂寞。新的文学样式——骈文在崛起,小说经历了先秦神话、史传文学等的磨练,此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作为稳健的文学样式——散文,也不断的涌现出佳作名篇。

骈文

骈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特有的一种文体。由于我国文字为独音体,可有字数相等的并列偶句,并在偶句中讲求词义的对称。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如《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周易•乾卦•文言》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虎从风”之句。在单数的文句中,突然插入个别的整齐偶句,更富有警策动人的效果。到汉代时,有的史书上已出现了较整齐的句子,如《史记•酷吏列传赞》。而《汉书》的传赞,可以表明在东汉中叶时期的作家,已把西汉的散文,在句法上从参差不齐趋向于句法更形严整,并已大体上从事词义的偶对;《后汉书》的传论,则标志着到了刘宋时期,文章的骈化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实际上,从汉代的大赋里,我们已可以看到众多的排偶句,词藻也非常华美。到了魏晋南北朝,文人创作的散文中,句子几乎整个是排偶的,辞句属对的成分也加多,而且使用的词语力求从典籍中提取,多用典故。于是骈文的特征逐渐形成。在南北朝时期,由于声律说的兴起,作家有意识地调节声音,使文章有抑扬错综之美。另一方面,由于作家刻意追求这种形式上的完美,在句法上因力求匀称之美而大体趋于四六体。因此,由于这两方面的因素的具备,骈文的形式,乃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完美境地。(六朝时期的作家,由于过分追求骈文的形式,以至发展到极端,走向形式主义,所以从初唐开始,一些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批评,唐宋古文运动,则以之为主要批评对象。)

骈文,亦称骈俪文或骈体文,与古文(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二马相驾曰骈,成双成对曰俪。所以骈文全篇以偶句为主。其特点有三:语句方面,讲究对偶,要有工稳的对仗,整齐的节奏;以至于发展到“四六体”,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音律方面,讲平仄,有时压韵,增加文章的音韵美;行文方面,讲究用典和藻饰,使文章委婉、典雅、精练和华美。在创作上,古文讲“气势”;而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在风格上也有所不同。

南北文学魏晋发展的特点_南北文学魏晋发展的原因_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许多诗人都是骈文作家,如鲍照、江淹、丘迟、孔稚圭、庾信等。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是写给其妹鲍令晖的信,文中精彩的对句颇多,如“涂登千里,日逾十晨;严霜惨节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悲风断肌”等,虽名为家书,却穷尽山水奇壮的神貌。齐孔稚圭的《北山移文》,是一篇辛辣有力的讽刺杂文。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堪称六朝骈文的代表。

陈伯之原为南齐大将,降梁后又降北魏。其出身草莽,并不识字,但为人颇为机智。丘迟作《与陈伯之书》,目的是劝陈再度来归。书中责之以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威之以力,气势充沛而委婉曲折。史载陈得此书后率八千众归降,盖非虚妄南北朝时期的诗坛散文,不断的涌现出佳作,足见此书组织感召之力。

文章一开头,先肯定陈伯之昔日之大功,使其在感情上缩短距离,不致开卷即生反感:

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

继而又直斥其忘恩负义、背国降敌:“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而屈膝,又何劣邪!”辞色虽凌厉,却有利于导向说理,促使对方有心虚理亏之感。第一段双锋并露,气势盛壮。第二段有意将文势抑减,娓娓劝来。先为其开脱罪责,谓其一时糊涂,乃至于此。且以典故为喻,说明梁朝决不怀恨报复。又以其家属、祖坟均受到保护,表明梁朝素有诚意,以示对方若返降梁,必可赦免并可受信用。笔下委屈尽致,诚恳可信。第三段言降与不降之利弊。文势又起。其中一申之以民族大义,二论之以北魏危乱之事实,如此,断绝对方退路,促其狠下决心。第四段,尤见骈文之特点: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

南北文学魏晋发展的原因_南北文学魏晋发展的特点_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

此段一改急促文笔,继之以咏叹之调,以南方之节令与风景,唤起对方思乡之情。再看最后一段:

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南北朝时期的诗坛散文,不断的涌现出佳作,白环西献,枯矢东来,夜郎滇池,解辫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唯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命耳。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吊民洛汭,伐罪秦中。若遂不改,方思仆言,聊布往怀,君其详之。

这些话,看似平平,暗中却蓄势强大,暗示破魏只在旦夕,若不悔改,再无时机。有一种威胁之口气,却只是轻轻点到,不作铺展。重在以情、以理打动对方。此文无论在气韵、说理、音律、用典、对偶,皆具骈俪之风。

南北文学魏晋发展的特点_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_南北文学魏晋发展的原因

吴均的《与宋元思书》,辞笔工丽,江南山水的清秀之美得到传神写照:

风烟俱尽,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南北文学魏晋发展的特点_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_南北文学魏晋发展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_南北文学魏晋发展的原因_南北文学魏晋发展的特点

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景出发,着力刻画富春江的山山水水。尤其是开头四句,勾勒出这幅山水画的整个气势。在作者笔下,这些奇山异水仿佛是活动着的生命,并转化为作者的人格。梁代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篇幅更短,也是历来传诵的写景名作: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全文清新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在绚烂而层次分明的色彩中,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大自然的静谧的永恒的美;在静谧的永恒的美中,又平添了无限的生意。人在自然中得到了净化,自然通过人的审美活动,被赋予了灵性。

庾信的《哀江南赋序》,也是一篇有名的骈体文。作者在文中反映了“身堕殊方,恨恨如亡,忽忽自失”的感情,故国之思、身世之慨,在绵密的典故中极其凝练而又深沉地蕴涵在这篇骈文中,表现了作者“惊才盖代”的艺术才华。

这一时期,还有一些著名的骈赋,虽名曰赋,实则也具有骈文的特色,较著名的有鲍照的《芜城赋》,江淹的《恨赋》《别赋》等。

TAGS: 散文 文学 文化 读书 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