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莫砺锋教授深度解析杜甫为何成“诗圣”
2023-05-22

莫砺锋教授深度解析杜甫为何成“诗圣”

莫砺锋教授深度解析杜甫为何成“诗圣”:

他用优秀诗歌继承发展孔孟“仁者爱人”

从文学作品中去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思想_传统文学有哪些作品_得过文学奖的中国作品

莫砺锋教授在杜甫草堂讲杜甫。

中国文学史源远流长,优秀诗人、文人灿若星辰,为何单单杜甫被尊称为“诗圣”?今天我们解读杜甫,最重要的核心点是什么?

5月20日下午,“名人大讲堂”迎来“杜甫文化季”系列讲座第二场。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莫砺锋来到杜甫草堂,登上“名人大讲堂”,带来一场名为《杜甫与传统文化》的演讲。本场讲座由四川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协调组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中华诗歌研究院、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协办。

在本场讲座中,莫砺锋教授重点分析了杜甫诗作中蕴含的儒家哲学思想内涵,认为一部杜诗的思想价值本质“就在于它是儒家精神的诗语表述”。杜诗是儒家精神在古典诗歌中最杰出的代表,他的思想和感情与孔子、孟子一脉相承。也就是说,杜诗在具有很高文学性的同时,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使其不仅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丽宝藏,也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莫教授也认同现代文学家闻一多对杜甫的评价:“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由于杜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文化遗产,“我们有时候可能需要跳出文学、诗歌的层面来看待、理解、思考杜甫,才能真正理解杜甫。”莫砺锋教授说。

“诗圣”不只是说杜甫诗好

也是说杜甫是儒家中的圣人

“诗圣”这个概念早在北宋时期就有了,只是当时未给予定论。苏轼在《后山诗话》中说:“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到了明代,杜甫就被公认为“诗圣”。中国古代优秀的诗人众多,为何杜甫能脱颖而出被给予这个称号?

对这个问题,莫砺锋教授认为可以从两个维度考察其成因:一个是人格维度,另外一个是艺术维度。“我们有人文并重的传统。我们的祖先认为,唯有品德高尚的作家才能写出最好的作品。杜甫的诗里有博爱、善良、真诚的感情,他对儒家的仁爱(仁者爱人)观念和仁政(仁者爱民)思想心领神会,他的诗篇、他的行为,时时刻刻都在阐释这种理念。儒家孔孟主张的仁爱,被杜甫用诗歌一遍遍书写。杜甫称得上是唐代的大儒家。历史学家钱穆认为杜甫是醇儒从文学作品中去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莫砺锋教授深度解析杜甫为何成“诗圣”,我深表认同。今天我们说杜甫是诗圣,不只是说杜甫的诗好,也是说杜甫是儒家中的圣人、圣贤。”

正因为此,杜甫在后世的儒学思想家那里评价很高。莫砺锋特别提到,理学家朱熹在《王梅溪文集序》中,将杜甫与诸葛亮、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一起并列为“五君子”,并认为这五个人“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皆所谓光明正大,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莫教授提到,比起其他四位在功业上的卓越成就和历史贡献,杜甫并不突出,他本人也自称少陵野老,为何杜甫也能列为五君子?“朱熹认为杜甫够资格主要在于,杜甫在人格精神上达到最高的高度。”

杜甫经历过安史之乱,仍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他这样写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经过盛世,他觉得能实现儒家的理想,只要社会上下一起努力。”莫砺锋教授说。

谈到评价杜诗的艺术维度,莫砺锋教授说,杜甫的诗很难被模仿,因为他的诗句千锤百炼。大半生颠沛流离的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度过他人生最安定、最平稳的四年。在此阶段,他的诗风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平凡的一草一木,都被他写得可爱可亲。这是此前从没有人做过的。这给宋代诗歌写这个题材带来很大启发。”

杜甫的诗歌在其身处的那个时代,知音不多。但中唐以后,杜甫的诗逐渐受到重视,尤其到了宋代,他的诗得到许多文人的赞扬,包括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不少北宋大文人都是杜甫粉丝。其中王安石还是杜甫的狂热粉丝。王安石在舒州任通判时,辑录了一部杜甫的诗集,并写有《老杜诗后集序》,还写过一首诗叫《杜甫画像》。在这首诗里,王安石为杜甫做了一个小传,赞美其诗其人,表达无限钦佩:“惟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也是杜诗的热爱者。莫教授说,有相关文献记载,文天祥曾在监狱里读杜诗。而且文天祥写了两百首“集杜诗”——用杜甫的原句“写”诗表达自己。文天祥在《集杜诗》自序中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余所集杜诗,自余颠沛以来,世变人事,概见于此矣。”莫教授分析说,文天祥之所以从杜甫那里寻觅力量莫砺锋教授深度解析杜甫为何成“诗圣”,是因为他遭遇了家国之痛,跟杜甫在唐代经历的安史之乱,感受很相似。

杜甫有着仁爱的情怀、深刻的思想,并且用优美的文学表达出来。不管是从仁爱思想还是艺术成就上,杜甫都无愧于“诗圣”这个称号。“不过,虽然杜甫是诗圣,但并不难接近。谈到杜甫,我们都没有心理上的距离感。”莫砺锋教授说。

杜甫在宋代张载之前

就用诗歌表达“民胞物与”思想

从文学作品中去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思想_传统文学有哪些作品_得过文学奖的中国作品

杜甫的儒家思想,属于孔孟时期的“仁爱”儒学:从个人层面主张仁者爱人,国家层面主张“仁政爱民”。通过对杜甫多首诗作的分析,莫教授提到,杜甫对仁爱思想不光有继承,还有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开拓型的贡献:他将“仁爱”这个概念进行补充和延伸——爱的对象从人类扩展到包括其他生命体。“杜甫好像很超前地意识到了其他生命体跟我们一起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具有了现代世界观。当然,他主要是以文学创作的方式体现出来,不是以哲学思想的方式表述。但依然是对儒家思想重大的贡献,补充了原来儒家发挥得不够的地方。到了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民胞物与’的思想,其实在唐代,杜甫早先一步,在诗歌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

谈到此,莫砺锋教授列举了杜甫的几首诗。在《寄题江外草堂》中,杜甫写下“尚念四小松,蔓草易拘缠。霜骨不甚长,永为邻里怜”,可见他对松树像家庭成员一样挂念。在《过津口》中,他写道“白鱼困密网,黄鸟喧嘉音。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在《舟前小鹅儿》中写道“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

40年前切身领略杜诗中的意境

感受生命与杜诗之间的连结

作为杜甫研究领域最优秀的当代学者之一,莫砺锋教授因对杜诗解读深刻,被学界同道称为杜甫的“异代知音”。他出版过《杜甫评传》《杜甫诗歌讲演录》《杜甫十讲》等多部杜甫研究相关著作,深受学界和广大读者喜爱。

20世纪80年代,身为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程千帆的高足,莫砺锋曾上过程老师的杜诗课,精研杜甫,收获很大。“老师说,如果把杜诗学通了,那么其他的古诗都能弄懂。”

在课堂之外,莫砺锋教授与杜诗的结缘时间更早。1966年,江南少年莫砺锋高中毕业,一心一意想到清华大学读理工科当工程师,可惜未能如愿。之后,他在苏南农村生活十年,劳动之余热爱读书,尤其是爱上唐诗,杜诗给了他很多营养。“蹇驴破帽”的杜甫像一个同样潦倒的知音,慢慢走进他心中。1977年恢复高考,莫砺锋考入安徽大学外语系,仅一年后,他便提前考研,成为南京大学古代文学系的硕士。这得益于他在农村空闲时“背了几千首唐诗”。

1973年秋天,莫砺锋正在田里割稻子,一阵狂风袭来,刮破了他住了五年的房子。由于重铺屋顶要几天时间,那天夜里,他缩在被窝里看着破屋顶外满天的星斗从文学作品中去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寒气逼人,村中没有通电,而定量的煤油也已用完,四周漆黑一片,正在心里难受的时候,“突然有一个温和、苍老的声音从黑暗中传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关心天下苍生的伟大情怀,似乎穿透时空来到了我身边,带来莫大的安慰和力量。”这是莫砺锋第一次切身领略到杜诗中的意境,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与杜诗之间的连结。

莫砺锋教授说,现在我们提倡学习传统文化,其实传统文化浩如烟海从文学作品中去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千头万绪,不是什么都值得传承。“还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我们个体来说,就算是优秀作品,也不可能全部都读完,这就需要挑选。我认为杜诗是首选,因为它是优秀文化精神最好的载体之一。”

谈到此,莫砺锋教授也感慨,汉字真是神奇的存在,他说:“因为人类的语音不断发生变化,而语音发生变化后,拼音文字的词形也会发生变化。但汉字是稳固的。所以我们现在读几千年前的汉字,不会觉得有很大困难。”

莫砺锋教授今年已经75岁,回首往事,他说,当年自己一心想考清华当工程师的少年理想虽然没实现,但是能在古代文学领域徜徉大半生,也不虚此生。“有时候我会想,哪怕我没有做学问、写文章、出书,但只要我能与杜诗这么优美的诗歌相伴一生,我也会感到很知足。”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影 陈羽啸

TAGS: 杜甫 莫砺锋 文化 读书 文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