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 > 名人历史
上书张桂光书法“清明明月”的紫砂壶
2024-03-08

上书张桂光书法“清明明月”的紫砂壶

岭南历史人物_岭南历史名人_名人岭南历史故事简介

■容庚为青年书法家示范书法。(资料图)

岭南历史名人_名人岭南历史故事简介_岭南历史人物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华师大教授张桂光在写书法。

■上书张桂光书法“清明明月”的紫砂壶。

岭南历史名人_名人岭南历史故事简介_岭南历史人物

■李曲斋篆刻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桂光:

初秋的午后,阳光暖暖的。记者在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桂光位于华南师范大学的家里,听他娓娓讲述岭南书坛的辉煌历史和在新时代取得的成就。在他看来,广东书坛需要传承的是:“重人品、重学问、不求闻达、富创作性”的传统。

实际上,作为广东书协十年来的掌门人,他更重要的身份是“文字学家”。去年11月,他领队编写完成的《商周金文辞类纂》荣获“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他秉承老一辈书家的风格,在学问的滋养中寻找书法的更深层意义。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福香 实习生 石 娟 朱钊莹

■摄影:新快报记者 林 里

师出名门,国学修养深厚

张桂光早年师从岭南名宿朱庸斋、李曲斋先生学习诗词、书法岭南历史名人,后考入中山大学古文字专业,师从容庚、商承祚先生学习甲骨金文,国学修养深厚,碑帖兼容,楷、行、草、隶、篆各体兼工,尤以金文、行草、小楷见长。

著名古文献版本学家王贵忱曾评价说,张桂光做人、做学问最大的特点是“正”。张桂光其人、其字重规范岭南历史名人,讲规矩,平静谦和,不事张扬。

张桂光在《回忆恩师李曲斋》一文中讲到:先生教学特重临摹,严格要求初学者认真临帖,点画提按、结字布局均应遵循传统法度,并强调多读古人名迹,领会各家神韵,抒发艺术灵性。先生教法重批评、讲规律、讲理解、讲悟性上书张桂光书法“清明明月”的紫砂壶,常用教学语言仅“呢度得”(这里行)、“果度唔得”(那里不行)而已,极少详细解释,至于为什么这里行,那里为什么不行,就得靠你去比对、去思考、去领悟了。

尽管当年学书条件不好,张桂光却有幸师从多位名师。“当我要了解隶书的时候,朱容斋老师写信给我,让我找吴子复请教,当我需要了解篆刻的时候,他又为我推荐秦咢生。我的老师们有宽阔的胸襟,他们对人很包容,从来不会让学生只跟自己学习。”

岭南书坛有

“重人品、重学问”的传统

要说岭南书坛的辉煌历史,不得不提1957年的中日书法交流展,当时中方和日方各展出100幅作品,而中方的100幅作品中的18幅出自广东,数量居各省市之冠,广东在当时的书坛地位可见一斑。

上世纪60年代,广东省书法篆刻研究会正式成立,成为了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个省级书法群众团体,并成功举办一系列展览、讲座、课堂,不仅开创了我省书法史上的黄金时期,而且为广东书坛培养了一支坚强的后备力量。

“上世纪60年代,全国书坛有三大中心,分别是北京、上海、广东。”张桂光告诉新快报记者,现在很多资料梳理把广东的地位忽略了,这与广东书家一直以来低调谦逊的风格有很大关系。

麦华三先生在《岭南书法丛谭》一文中,对宋至民国的广东书家特点概括为:“重人品、重学问、不求闻达、富创作性。”“比如饶宗颐的字是从詹安泰那里来的,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詹安泰?”张桂光认为,老一辈的书法家甚至都不称自己为“书法家”,因为他们本身有其他方面的专业学问研究,詹安泰是词学名家兼擅书法,他被《五四以来词坛点将录》点为“霹雳火秦明”。

老一辈书家有个很大的特点

就是“不求闻达”

岭南书坛的兴起,远后于中原江左。明代以后,岭南书坛虽有较大的发展,也曾出现过一批在全国享有盛誉的书法家,但由于岭南文人多厌弃浮名,所以,除陈白沙、康有为等少数人外,在陈永正《岭南书法史》出版以前,广东书家基本都是鲜为人知的。广东这些前辈书家的艺术水平高超,个人艺术风格鲜明,艺德艺风为世人所称道,但由于缺乏深入研究和系统整理,其学术地位没有显现出来,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影响力。

去年,“岭南墨妙——詹安泰、佟绍弼、何绍甲、卢子枢、麦华三书法精品展”在岭南画派纪念馆展出,其中有很多作品从未公开展示过。中国美协副主席、 广东省文联主席李劲堃表示:“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展览岭南历史名人,希望借机推进广东书法的研究和展览。”

据介绍,这是广东已故名家书法精品展系列活动的第一批次,是全面深入梳理研究岭南已故著名书家艺术风格迈开的第一步,将为广东书坛留下一批系列的文献材料,成为广东书法界的珍贵理论,成为振兴岭南书风的助推器和基石,也为大家学习和继承搭建平台。

张桂光表示,尽管广东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比较发达,但在书风的继承上,却一直走的是传统的路子。而老一辈书家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不求闻达”。实际上,老一辈书家在全国的地位很高。张桂光引述书法家连登所述:“沙孟海对商老(商承祚)非常尊重,有次广东与上海搞书法联展,商老讲话的时候,沙孟海都会站起来上书张桂光书法“清明明月”的紫砂壶,商老讲完他才坐下。”

容庚一生节衣缩食做学问搞收藏,最后把自己所藏的200多件青铜器捐给国家,给广州艺博院捐出1083件(套)藏书,为中山大学图书馆捐出1万多册藏书,他与郭沫诺的来往信札,捐给了广东省博物馆……前几年,《容庚藏帖》出版,定价29万元,可见容老所捐藏品的价值。

“这种不求闻达的精神,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种给孩子的言传身教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张桂光表示。

岭南书坛创新包容,

没有形成派别

随着时代的发展,书坛日益繁荣,打着创新的旗号,各种书风层出不穷,在业界引起不小的争议。在张桂光看来,所谓创新,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之上。“詹安泰用魏碑写行草,用爨宝子写行书,用‘古’的元素,新的方式,这就是创新。”张桂光认为,古中有新,新中有古才是完美的结合,创新性的表达要从传统中来。

又如李曲斋,他的篆刻极具创新精神,行草入印、简化字入印等,于岭南印坛均发生过积极影响。“他们的作品放到今天来看,对我们仍然有启发意义。”张桂光认为,岭南书法得风气之先,历来都有创新。

岭南画派、广东音乐均有突出的特点,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书坛并没有形成流派,究其原因,与其开放包容有很大关系。

在张桂光看来,岭南书家都处于分工合作的状态,如李文田用方笔写雄强,康有为用圆笔写雄强,梁启超用方笔写阴柔,他们能写很多字体,但都有自己的思考,很难将所有人归纳为某个书法流派。

此外,从他们所从事的学问研究看,容庚、商承祚是大学问家,朱容斋、詹安泰是全国有名的词学大家,卢子枢、黎葛民是大画家,吴子复是油画家,他们都不是专门搞书法的,但书法造诣都非常高。“所以说,麦华三总结的四点:重人品、重学问、不求闻达、富创作性,放在他们身上都很合适,这也是我们应该继承的岭南书法传统。”张桂光如是表示。

据了解,近年来,学界逐渐回归重视岭南书法传统,乃是看到了岭南书法传统历久弥新的价值,以及岭南书法在传统基础上力求创新所树立的范例。

TAGS: 书法 岭南 广东 学问 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