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 > 世界历史
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与史学期刊建设学术论坛
2024-03-02

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与史学期刊建设学术论坛

2022年12月5日下午,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中心和《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与史学期刊建设学术论坛(第一场)在线上举办。本场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世界历史》主编罗文东研究员主讲,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顾銮斋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室主任董欣洁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社长焦兵副编审、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历史学学科执行主编柴英编审与谈,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主任徐志民研究员主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和期刊界的15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

(本场会议部分学者掠影)

罗文东研究员以“构建世界历史‘三大体系’的原则和方法”为题做了精彩学术演讲。他首先回顾了世界历史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使世界历史学真正成为科学,也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历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囯历史_中国历史史_最全的中国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世界历史》主编 罗文东)

对于世界历史“三大体系”之间的关系,罗文东研究员指出,在世界历史体系建设中,学科体系是基础和骨架、学术体系是内容和灵魂、话语体系是形式和血肉,三者融会贯通于世界历史研究和教学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罗文东研究员分“构建世界历史体系的首要原则”“新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和“新时代构建世界历史体系的根本遵循”三部分,具体阐释了构建世界历史“三大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与史学期刊建设学术论坛,构建世界历史体系的首要原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罗文东研究员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要体现两个层面:一是哲学层面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含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我们研究世界史提供了哲学指导。从这一层面看,构建世界历史体系,首先要处理好世界观和世界史的关系,作为哲学内容的世界观和作为历史学的世界史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处理好世界史和中国史的关系,即二者不是并列关系中国历史史,而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若中国史被剔除在世界史范围之外,这样的世界史是不完整、不全面的。二是从理论层面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研究世界史提供了理论基础。罗文东研究员通过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历史学笔记》《卡尔·马克思》,列宁的《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哲学笔记》,以及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经典文献,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科学、完整的世界历史理论。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个人分散发展的简单相加,而是各民族、各国家、各个人在各种历史和现实关系中构成的有机整体,各民族、各国家、各个人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世界整体发展的制约,反过来又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宗旨和要义,是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无产阶级实现人的解放、创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的世界历史作用。

第二,新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成果和经验。罗文东研究员系统地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历程。他指出,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周谷城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其世界历史研究,突破了国别史和“欧洲中心论”的束缚,力求从整体与部分的对立统一中探讨整个人类的历史,对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世界历史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迅速拓展和深化,以吴于廑为代表的世界史研究者主张从世界全局着眼,考察它如何由相互闭塞发展为密切联系、由分散演变为整体的过程。1996年,吴于谨、齐世荣主编六卷本《世界史》即其探索成果;进入21世纪,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体系变成“热门”话题,引起世界史学界对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证、整体与个案的关系问题的重视和争论。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织编写的八卷本《世界历史》是对上述问题的答卷。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世界历史理论,才能构建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体系,才能回应全球史、文明史、生态史、大历史等西方史学思潮的冲击和挑战。

第三,新时代构建世界历史体系的根本遵循。罗文东研究员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和历史科学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归纳总结了新时代构建世界历史体系需要遵循的核心要义。一是具有“历史思维的大视野”,即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时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二是把握“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即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三是发挥“历史研究的大作用”,即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所言: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四是“坚持大历史观”,即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大历史观,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罗文东研究员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大历史观的论述揭示了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认识和研究历史的新要求,赋予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新的时代内容和民族形式。

罗文东研究员提出,目前的世界史研究任务十分繁重,研究人员数量相较于几百万年的人类活动史和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而言,显然不够充足。如何完成包含宏大理论与具体研究结合的世界史学,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系统思维方法,统合国内世界史研究的有生力量,分工协作,搭建平台,充分交流。

最后,罗文东研究员以恩格斯“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中国历史史,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与参会诸位共勉。只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一定能够建立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普遍意义的世界历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就一定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顾銮斋教授赞同罗文东研究员关于构建世界历史体系要有大视野、整体思维,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和方法的观点。他提出,世界史研究应该高低有致、宏微并任,充分利用前辈历史学家宏大叙事的学术资源,构建了我们的世界历史体系。我们应该正视“欧洲中心论”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影响,客观评价和认识“欧洲中心论”突破的现状,助力我们世界历史体系的建构。“欧洲中心论”不只是理论体系,而是以国家实力为基础、在国家实力的支持下建构完成并维持运行的;中国世界历史体系的建构也不单纯是理论体系,也是以国家实力为基础的。目前,世界上只有西方发达国家完成了工业化和现代化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与史学期刊建设学术论坛,也只有“欧洲中心论”这一种影响较大的历史理论。因此,要突破“西方中心论”,难度非常大,可能需要几代人甚至多代人的努力中国历史史,对此,我们应有充分认识。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顾銮斋)

董欣洁研究员对罗文东研究员的观点表示认同。她提出,从人类文明创始以来,对人本身和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研究,都是人类社会生活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史研究的是全人类的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成立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前辈学者已经探索了一条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基本途径,即在唯物史观的指引下,从物质生活生产资料的发展这个最根本因素出发,从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入手,说明人类社会结合为统一的整体历史的历程。这也是前辈给我们留下的重要的理论资源。传统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它往往是侧重于对世界历史的纵向过程的分析。新时代世界史“三大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加强对世界历史横向发展过程,也就是交往过程的研究。关于在研究中如何破解“欧洲中心论”问题,核心在于世界史研究如何书写世界。例如,如何界定发生跨文化互动的双方主体或者多方主体的历史作用等问题,都是其中需要解决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董欣洁)

中囯历史_最全的中国历史_中国历史史

焦兵副编审就三位老师提出的世界史研究碎片化问题表示深有体会,希望学界能改变这一现状。关于如何构建世界史研究“三大体系”,焦兵认为世界历史研究应当有自己的立场,要以本民族的立场开展研究;要有自己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是我们世界史研究最重要的理论资源;要有创新,要提出标识性概念,要有原创性观点;要有特色,即要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

(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社长、副编审 焦兵)

柴英编审指出,世界史“三大体系”建设的首要问题是理论创新的问题,我们要依据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同时不要忘记中国的历史和实践。世界史“三大体系”建设要夯实基础,在鼓励理论创新的同时不能忽视实证研究。建设世界史“三大体系”建设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三大体系”建设是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都面临的任务。目前中国世界历史的研究者较少,我们要关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问题。此外,在推动“三大体系”建设方面,《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等期刊都发挥了学术引领的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历史学学科执行主编、编审 柴英)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就如何打破“欧洲中心论”、“俄乌冲突”是否历史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战争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最后,本场论坛主持人徐志民研究员对各位嘉宾及与会学者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罗文东研究员和四位与谈嘉宾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精彩报告与发言,以及发人深思的理论剖析和解读,使这场讨论成为一次“有深度”“有思想”“有理论”“有方法”的学术盛宴。特别是大家就目前如何加快构建世界史“三大体系”,认真、准确、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5·17”重要讲话精神、致中国历史研究院贺信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和具体可行的方案。今后,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中心,将以此为契机加强学习和贯彻落实,争取在谱写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新的篇章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主任 徐志民)

本场论坛既有权威的资深专家,也有中青年新锐学者,汇集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期刊界等多方面的学术力量,是中国世界史研究者就世界史“三大体系”建设展开深入交流与对话的一次重要学术会议。我们相信本次论坛必将对中国世界历史 “三大体系”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TAGS: 历史 体系 研究 马克思 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