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空大和尚为1400万投资几乎打了水漂
壹
大概十年前,福建福鼎市昭明寺卷入过一宗高利贷崩盘事件。
事件内情并不复杂:昭明寺时任方丈界空大和尚,将1400多万元由香客捐助的“三宝钱”投入到当地一家担保公司。这项投资的收益优厚,寺庙方面能拿到每月2.5分的利息。况且,这家担保公司的老板还是界空的皈依弟子,也是福鼎当地有名的企业家。“商业”头脑灵活的界空,原以为做了一笔不错的生意。
昭明寺是一座距近约1500年的古寺,号称闽东地区最早的寺庙之一,香火很旺。而这笔巨款原计划是用于庙宇建设,其中包括一尊大型的露天观音像。但由于报批手续持续多年没能通过,这项造像工程便停顿下来。界空想到的是,把这些钱存到银行利息太低,为了“资金增值”,于是他决定将钱投到外面去经营。
谁料2013年前后,这名弟子因牵涉当地民间借贷崩盘而出走,昭明寺的1400万投资也几乎打了水漂。随后几年,据称界空大和尚为这笔钱“老了十岁”。他还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自己甚至想过从楼上纵身一跃,以求尽快“获得解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术业有专攻,寺庙搞投资还是要谨慎。
前几天,上海的玉佛寺又出名了,与投资圈流传的一则消息有关。
传闻称,饿了么在早期曾接受过玉佛寺10万元“天使投资”——佛门净地成了风投机构,画风实在有点滑稽。玉佛寺随即予以否认。不过,虽然没能成为“天使投资人”,但饿了么之所以能够壮大,的确与玉佛寺存在渊源。那是2009年,玉佛寺住持觉醒法师提议由寺庙出资1000万界空大和尚为1400万投资几乎打了水漂,设立一个大学生创业基金,以扶持上海高校毕业生创业。而饿了么就是第一届受益者,曾获得10万元全额贴息贷款。
张旭豪日后也曾在公开场合谈到这段经历,说这是一笔“lucky money”,解决了公司的燃眉之急。为了表示感谢,饿了么又向对方捐赠50万元,用于资助大学生创业。
事实上,这个挂名玉佛寺的创业基金,资助的项目并不少。截至去年,其累计资助超200个创业项目,在饿了么之外,还有一些较为成功的案例(如盛视天橙,其在2016年挂牌新三板,被称为“互联网+视频制作”领域首只新三板股票)。
而查询玉佛寺的工商资料可发现,目前玉佛寺旗下控股企业共有七家界空大和尚为1400万投资几乎打了水漂,涉及食品、文化、投资管理、书院培训等领域。住持觉醒法师本人,既是玉佛寺的法定代表人,同时也有在外任职情形。比如,其为上海玉佛功德园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这家公司主营的是骨灰寄存等丧葬业务。股权方面,持有这家公司70%股权的是一家香港投资公司,玉佛寺方面持股则为30%。
由此可见,玉佛寺话事人的商业思维,还是可以的。
贰
玉佛寺可能是少有的直接出资来扶持创业公司的寺庙。相比之下,虽然不搞风险投资,但寺庙群体进行商业化运作的案例并不少见。
少林寺就是很典型的一个。少林现任掌门释永信,是国内首位“MBA方丈”。其一直力主推动少林寺商业化,从九十年代末至今,少林在其治下已经发展成为横跨多个领域的实力派大寺。
早在1997年,少林寺就成立河南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这被称为中国佛教界的第一家公司,经营范围则包括实业、运输、教育以及不动产等。到2008年,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这是少林商业运作的重要平台。据企查查信息显示,其旗下的成员企业有13家,涉及投资管理、文旅产品开发、无形资产管理、演艺、茶叶等领域。
释永信本人持有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八成股份,是绝对大股东;少林寺持股则仅占10%。这样“不寻常”的持股比例,还一度引发过外界猜疑。此外,工商信息还显示,他名下关联企业多达14家庙院建设图,且是其中12家的法定代表人(有数家企业已注销)。
早年在接受采访时,释永信解释过自己为何如此“热衷”少林寺的商业化经营。他说,自己向来主张佛教入世,出家人不可能完全与世隔绝,少林寺更离不开世俗社会。否则,不仅养不活自己,还会被这个社会边缘化。“我们还有200多名(注:2010年时人数)僧人要养活,不动些心思能行吗?”
面对滚滚红尘,现代方丈们的担忧是相似的,他们也各有各的生存之道。
前几年风头很盛的北京龙泉寺,就被称为国内“最强科研实力庙宇”。这座隐居在京西凤凰岭内的寺庙,曾以吸引众多清华北大高材生出家而闻名。龙泉寺彻底打破了信众对寺庙的传统印象,从院内机构设置到外在形象均科技范十足。当时该寺还流行禅修课程,比如与社会机构合作推出类似“CEO禅修班”等,一度大受都市白领人群热捧。
时任龙泉寺住持的学诚法师,在社交媒体上也相当活跃。当被媒体问及怎么看待“和尚就应该青灯古佛不问世事”的观点时,他回复说,“这其实是关于宗教如何面对现代文明的问题…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不可阻挡,你不接受也得接受。”
可惜的是,这位经营头脑十分厉害的名寺住持庙院建设图,后来因涉嫌性侵及龙泉寺违建、大额资金去向不明等问题,被免去一应职务。而“另类”的龙泉寺,原本相当活跃的声势,如今也低沉了下去。
叁
不只是单独的某座寺庙热衷商业化,佛教诸多名山的运营者们也不遑多让。
作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截至2018年底时有宗教场所86处。而其中的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等庙宇均大名鼎鼎,吸引无数香客前来膜拜。
企查查信息显示,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旗下的控股企业,目前多达15家。这些公司的业务涵盖了投资、文化旅游、水业、艺术团体、网络科技、客运等多个领域。
与少林寺一样,这些开展有“对外投资”业务的名山古刹,如果称不上专业的VC,那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跻身金融领域了。
还有的步子更大。
同样是佛教名山的九华山和峨眉山,如今都已经登陆A股市场,通晓从资本市场融资的本领。
翻阅峨眉山A(1997年上市)和九华旅游(2015年上市)两家上市公司的财报,它们的主营业务基本均为景区门票、客运索道、宾馆以及旅游服务等。今年上半年,峨眉山A净利润为3400万,客运索道收入达到1.3亿,门票收入8700万;九华旅游净利润超过5000万,索道缆车业务也是主要营收来源,收入达到1亿。
你看,只要经营的思路打开,凭门票和缆车也能让寺庙上市啊。
可能需要信众理解的是,寺庙自古以来就不是纯粹的方外之地,而是与世俗结合很紧密的所在。据史料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寺庙就成了当时唯一的、半官方的信用机构,集存款、借贷和典当业务于一身。这也是“寺庙金融”的开始,负责对外放款的部门庙院建设图,到唐朝时称为“无进藏”,宋朝时称为“长生库”——放贷的钱则称为“长生钱”。这长生钱的利息,甚至与民间高利贷无异。而也是在宋代,寺院的业务更是又突破金融行业,涉足制盐、冶铁、纺织、饮食、药局等领域了。
如果要谈寺庙的“VC化”,这个时期应该完全称得上。
所以,无须过度惊诧。到新时代,怎么能生存地更滋润,这是在考验大师父们的智慧。
*题图购买于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