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夫电影的概念内涵与现实意义,值得一看!
中国功夫电影是以电影艺术和武术文化为基本元素,将武技表演以电影艺术的形式串联成“片”的故事,并吸收了中国传统的道德哲学、伦理观念,引导观众对影片中英雄人物的认同建立在爱国、自强、信义、仁爱这些道德范畴上,并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我们民族特有的最成熟的类型电影之一。 《霍元甲》《黄飞鸿》《英雄》《叶问》《精武英雄》《中南海保镖》……这些功夫电影不仅云集了众多的重量级导演和武打明星,而且巨资打造、制作精细,其选材也十分考究,大多是华夏文献中精忠报国的疆场战事、仗义行侠的江湖争斗、比试武功的擂台较量等武人习武、用武和传武的故事情节以及武人卫国、为民的侠义行为;其魅力一方面来源于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精彩激烈的武打动作和生动鲜明的人物性格等外在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来自其内部所传达的哲学、政治、伦理、宗教、儒家等中国思想和中华民族精神。正如李仁港导演所说:“武侠电影的观众历来不衰,喜爱原因除了精彩的武打设计或荡气回肠的浪漫之外,最痛快之处是观众见证着侠者的人性提升。”[1]因此,中国功夫电影不是单纯地追求视觉冲击,它更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一部分,对传播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形成共同的民族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概念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形成,并不断向前发展、丰富和完善的民族心理与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灵魂,具有鼓励、教育和团结人民奋发图强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中华民族主体精神,这就是“十六大”报告提出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的“五种民族精神”;二是既包括“五种主体精神”又蕴含求真务实、博大宽容、艰苦奋斗、尚仁重义等主要内容的基本民族精神。[2]中国功夫电影的兴盛更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电影的民族化进程,是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发展方向的必然结果,其民族精神的弘扬,是该类影片不衰的主题。《精武英雄》《中南海保镖》《杨家将》《英雄》《霍元甲》《叶问》《黄飞鸿》等中国功夫电影在动作语境中所传达的除暴安良的侠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向往和平的仁爱精神和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主体精神和基本精神在功夫电影中的集中体现。如徐小明先生所说:“功夫电影强调侠义精神和家国观念,加上善恶分明,在社会上能产生正面的影响,可称得上是一种另类教育。”[3] 二、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精神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武侠文化的传统意识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中,儒家的仁、义思想,已经积淀成为中华民族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当中。
孔子说: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义”乃行善之本,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基本标准,为坚持真理、保卫国家利益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挺身而出之举。 自古以来,卫国护民,行侠仗义,一直是武林中人追求的人生理想,也是武者侠义精神的基本道德素质。如李德裕在《豪侠论》即云:“夫侠者,盖非常人也,虽然以诺许人,必以节为本。义非侠不应中国功夫电影的概念内涵与现实意义,值得一看!,侠非义不成。”[4]武侠艺术中的侠士和武侠行为,是武侠文化的结合体和载体。按照梁羽生的说法,侠就是“对大多数人有利的正义的行为”[5]。在武侠文化上具体表现为除暴安良、济困扶危、见义勇为、行侠仗义、济世救民等为国为民的侠义行为和诚信守诺、重友之义等精神品质。中国功夫电影中的侠义行为需要精神,而精神是无形的,需要一个特定的、有形的具体人物角色来阐释,只有通过角色的演绎才能将这种精神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个重任便落到了中国功夫电影中塑造的英雄人物身上。这些英雄人物以德修武、以武行侠,其堂堂的正气、高尚的人格,在使人们感受到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英雄主义的同时,也会带给人一种满足、一种陶冶、一种启迪。正如很多观众在观看《少林寺传奇》的过程中大呼过瘾,因为少林弟子们匡扶正义、除暴安良、惩恶扬善的行为契合了受众的价值观,与他们产生共鸣,使人们因恶势力而压抑的心情得到宣泄,获得一种心理的满足和愉悦。
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实现人格独立与民族发展的精神力量。《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就是永不屈服,无论是面临外界的艰难险阻,还是面对自身的缺点不足,都迎难而上武术精神有哪些,坚决克服,永不停息积极向上的脚步。[2]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甘屈服、自强拼搏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多次面临外来威胁,濒于亡国灭种的境地,凭着自强不息勇于奋斗的民族精神,几次从跌倒中爬起武术精神有哪些,在危难中获得新生。中国功夫正是自强精神的生动写照。正如影片《霍元甲》里所言:“武术没有高低之分武术精神有哪些,只有习武者的强弱之别,通过习武竞技,发现、认识一个真正的自我……真正的对手就是自己。”言语间阐释了中国武术受佛家“无我”及禅宗的“明心见性”等思想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禅武合一”的修行方式,将习武竞技升华为自我提升的工具,历代武术大师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切磋技艺、修炼武功,把困难当作一种财富,锻炼意志,培养自信自强的精神。影片中当霍元甲被害中毒时,阻止徒弟为自己报仇时说:“仇恨只会生出更多的仇恨,最重要的是强壮自己。”此时,片中国人被霍元甲的自强精神所感染,在一片高呼“自强不息”的呐喊中霍元甲再次登上擂台,并拒绝了田中安野的善意劝降……在救亡图存的生死关头,绝不向外来侵略力屈服中国功夫电影的概念内涵与现实意义,值得一看!,也不向邪恶势力妥协,始终坚持斗争,直至取得最终的胜利,这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体现。
面对人生,如何自强不息,如何艰苦奋斗,这些都是中国功夫电影所要传递给观众的信息,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更有教育的意义。#p#分页标题#e# 四、向往和平的仁爱精神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其基本思想是以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来待人接物,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武术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不仅坚持儒家“谦和仁爱”的伦理道德,同时也融汇了佛家禅宗的“持戒”“化解”的慈悲胸怀和道家的“不争”“虚静”的自然精神。在多数中国功夫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类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具有劝诫意味的宗教伦理,其英雄人物也具有相当的涵养,遇事要能忍让,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与人交手,且总是要到忍无可忍时才施展绝技,不到非不得已不出手伤人,对坏人也尽可能不予杀伤,尽力劝他改过从善,从中体现出克己忍让之忍、劝坏人改过从善之恕、和平解决问题之仁。 影片《霍元甲》在“仁者爱人”的主控思想下,设计了霍元甲与外国武师比武的几场打戏,擂台比武、生死由命,片中霍元甲与大力士奥比音的徒手较技中,当奥比音被打落擂台、头颅即将撞到铁钉时,霍元甲出脚救了他,并赢得了奥比音的尊敬;在另外的几场器械比试中,更多的是“枪注人喉”“剑注人喉”,使其“不敢动而已”,都未取对方的性命;特别是最后一场与田中安野的最后一搏,剧中的霍元甲使出致命一击,也仅是“点到为止”,宁愿自己倒下去,也没有取其性命。
剧中在武打镜头中融入了“仁爱”的思想,通过这种修辞消解了武打技击动作的血腥与残酷,其“强”才不显得粗暴;同时,又在“仁爱”思想中渗透出自强的精神,其“仁”才不显得懦弱。该影片传达的思想不仅是“如何打”,更是“如何才能不打”,通过这种方式告诉观众光靠暴力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让世界明白中国功夫不只为格斗而存在,更是一种止戈为武、崇尚和平的精神理念。 五、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忠”是武术精神的首要内容,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数千年来绵延于华夏民族之中的强大凝聚力,也是维系多民族国家统一的纽带。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这决定了中国人心目中的爱国即是爱家、爱家即是爱国,有国才有家,保家必须卫国。自古以来,以爱国忠孝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如徐小明先生所说:“武侠精神随时代变迁而变化,我始终认为武侠精神与家国意识密不可分,也与人们的生活现状密切相连。”[6]影片《杨家将》用抵御外敌、捍卫民族尊严的表现形式来体现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影片《叶问》《霍元甲》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中国武师不但武艺卓绝,而且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当霍元甲中毒后,口吐毒血说道:“比赛还未结束,人无法选择生命的开始,但要有勇气走完最后一步”;“活着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
”这些剧情让我们感受到为国家的尊严、为中国人的荣誉而慷慨赴死的义举,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优秀的中国功夫电影所传递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地激励着人们的内在精神,从而激发了人们的意志,陶冶了人们的情操,这对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全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结语 影视作品是承担着时代精神的特殊载体,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大众的思想、观念,从而进一步影响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当看到中国功夫电影中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场面……为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尊严将侵略者和民族的敌人打倒在地的场面……电影院里总会欢呼雀跃、掌声四起。 可见在内心世界里,人们依然对民族精神有着强烈的认同。然而,在现实社会中面对贫穷的弱者,有些人视而不见;面对受伤的群众,有些人冷漠处之;面对凶恶的歹徒,有些人选择逃避;对于这种知与行之间存在的距离和反差,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那种对伟大民族精神的认同,更需要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勇气和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