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 > 养生
中华传统健身祛病功法溯源:导引、吐纳
2024-01-14

中华传统健身祛病功法溯源:导引、吐纳

二、中华传统健身祛病功法溯源

作者按:从70年代后期,兴起了气功热,社会上许多大师应运而生。其中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我也曾跟着练过几家,一招一式似曾相识。但各位大师都说是他独创。后来为了治疗糖尿病,读了一些书,才发现,原来现代大师们的各种“独创”,百分之百的从古书里都可找到依据。于是引发了我的兴趣。查阅了一些书籍写出此文。以正视听。

一、历史文献

人类自产生以来,在不断改善生存条件的同时,也在为养生、护生、延生而奋斗。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用导引、吐纳方法健身则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述:“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素问》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塞热,其治宜导引按跷。”对于“导引”一词,唐人王冰注为:“摇筋骨,动枝节”。清人张志聪注为;“擎手而引欠”。擎手即高举双手,引欠,即吸气与呼气。按跷,一般医家解释为“抑按皮肉,捷举手足”。

先秦时期,医家如扁鹊,道家如老庄,儒家如孔孟,杂家如吕不韦,对于导引吐纳强身祛病,皆有论述:有的主张"案杌"(音wu,即按摩导引);有的主张“虚其心,实其腹”;有的主张“吐故纳新,熊经鸟伸”;有的主张“其息深深”;有的主张“曲肱而枕之”、“坐忘”;有的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不郁。”这是诸子百家对于导引方法的最初论点或实践总结。

到两汉时期,医家张仲景提出,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华佗首创五禽戏。他说:“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佛教东渐,禅定方法、瑜伽术也一起引入,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十年,把佛教的禅定与中国的导引养生术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的禅定方法,终日默然,面壁而坐,谓之“壁观”。传说他制定了易筋经、洗髓经,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道教始创于汉代,其最早的经典是《太平经》,初次阐述了练功中的精、气、神三要素,特别强调“守一法”。经云:“守一之法,老而更少,发白更黑,齿落更生,守志毅月,增寿一年;两月增寿二年,以次而增之."(《太平经》上海版573页)东汉丹功家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把练功比作练内丹(也有人认为他的著作专讲练外丹的).书中借用坎、离、水、火、龙、虎、铅、汞等法象,以明炼丹修仙之术.他认为参同周易、黄老、炉火三家理法而归于一,能"妙契大道",是道家系统地论述练丹功法的最早著作,后来道教奉其为丹经王。后世注、疏该书的著作有40多家。围绕炼丹而成的著作,更比比皆是,形成了一整套禅功理论与方法。

两晋时期,重要的炼丹著作有魏夫人的《黄庭经》。著名医家、道教徒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导引养生图》,首次提出了吹、呼、唏、泗、嘘、呵等呼吸六字诀。他认为,心病宜用吹、呼二气,肺病宜用嘘气,脾病宜用唏气,肝病当用呵气。他还介绍了摩面、啄齿、漱唾、狼踞、鸱顾、顿踵、叉手、伸脚、熨目、鼓耳、举发、干浴面、托天、托地、前推等导引方法。华佗的学生樊阿继承和坚持锻炼五禽戏,年逾百岁,乌发满头。其它有嵇康的《养生论》,张湛的《养生要集》、《延年密录》。葛洪的《抱朴子》,记录了各种炼丹、长生方术,后世气功家所说的“三丹田”,就来源于此书。该书迷信色彩较浓,但他提出的坚齿、聪耳之导引方法,有一定道理。

隋代名医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全书50卷,针对110种疾病,创立了289条导引祛病法,是隋朝以前的导引功法的集大成。唐初药王孙思邈着《急备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详尽讲述了导引调气之法。对六字诀的具体运用比陶弘景有了进一步发展。他的著作中保留了天竺国按摩18法,老子按摩49式。针对五劳、七伤、六极(六极:六种劳伤虚损症。即血极、肉极、气极、骨极、精极),提出了“发宜多梳,齿宜常扣,液宜常咽,气宜常练,精常在”的导引方法。王焘著有《外台秘要》,他与《诸病源侯论》、《急备千金要方》为隋唐三大医书。王氏与巢元方一样,常于药方前开导引吐纳处方中华传统健身祛病功法溯源:导引、吐纳,用药与练功并举。

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宗派众多,主要有天台、华严、法相、禅、密等十大宗。各家修持方法不同。仅以藏密修法一向以八万四千法门来总摄一切法。天台宗创始人隋代名僧智yi(岂页_合体字) 用止观法修炼,其实是意念集中某处,即练功中的“意守”,为后世功家普遍采用。

隋唐时期流传的导引养生著作还有《彭祖养生经》、《神仙服气经》、《诸病源侯论》(吴景贤撰)、《天隐子养生术》(司马承祯)、《栖真子养生辨诀》(施肩吾撰)、《太极真人九转还丹经》、《练宝法》、《太清璇玑文》、《养生法》、《养生术》(翟平撰)、《龙树菩提养性方》、《引气图》、《导引图》(立一坐一卧一)、《养生经》、《养生要术》、《养生服气》、《养生服气禁忌》、《养生传》、《帝王养生要方》、《四时摄生论》(郑景岫撰)、《太清服气经》、《嵩山大无先生气经》、《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太白还丹经》(王正元撰)、《三洞枢机杂说》、《太上老君养生诀》、《太上赤文洞古经注》、《太上老君内观经》等,对于吐纳、服气、导引、养生诸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皆值得借鉴。

唐代文人学士在导引养生方面的诗文著作亦颇丰。白居易的《静坐诗》、《在家出家》;柳宗元的《与李睦洲服气书》;杜甫的《旅夜舒怀》;岑参的《花树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王维的《过积香寺》、《终南别业》等对后世功家皆有启发。

两宋时期,医家经典是官方主编的《圣济总录》内收导引、服气两部分。其它流传于世的导引养生著作尚有《五脏摄养明鉴图》、《养性要录》、《延龄至宝钞》、《摄生月今图》、《按摩法》、《摄养禁忌法》、《服气导引方》、《延龄秘宝方》、《悟玄子安神养性方》、《养性益寿备急方》、《摄生要录》、《圣济经》、《保生要录》、《六甲天元运气钤》、《尊生要诀》、《养生月览》、《太平御览•养生篇》、《养生类篡》、《调燮类编》、《保生目录》、《养生奉亲书》等。丹功著作主要有尹真人高弟子讲述的《性命圭旨全书》(有人认为是明代著作);张紫阳的《悟真篇》、《金丹四百字》;张君房的《云籍七签》和《慧命经图说》等皆是当时丹家珍品。值得一提的是曾慥的《道枢》、《至游子》.曾氏收集了南宋以前彭祖、赤松子、宁先生、王子乔、葛仙翁、栖真子、正一先生、象山子、天隐子和他本人的养生观点及丰富的导引方法.其中许多功法还对症施治,至今仍在流传.在他的著作中还有不少朴素的唯物主义养生观.他说:“万物芸芸,其穷不穷,能以道化,虚明则通。”意思是说,世上的事物是复杂多变的,由少年道青年,由青年到壮年,由壮年到老年,要使变化慢一点,延年益寿,就要促进身体有序运动,调和身心形。所谓“形(或精)化气,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

宋代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还有无名氏的八段锦,陈希夷的《十二月坐功》,蒲虔贯的《小劳术》等。当时的一些文人学士,如欧阳修、苏轼、陆游、朱熹、程颐、辛弃疾等皆有不少诗文讲述他们的练功体会。其中论著最多的诗苏轼,他根据个人体会写的〈养生颂〉,脍炙人口。他运用佛家天台宗的数、随、止、观、还、净六妙法门练功,达到了“诸病自除,诸獐自杀,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的境界。苏轼的《养生篇》、《向养生》、《读养生论》、《上张安道养生诀论》、《龙虎铅汞论》、《苏沈良方》等著作在养生理论方面都有相当力度。

金元时期的主要养生著作有,王重阳的《重阳全真集》、邱处机的《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同虚子的《太定养生主论》及《西山群仙会真记》。其中邱处机的《摄生消息论》,针对四时气候变化,提出了不同的养生方法。

明清时期把传统导引养生术推向高峰,不仅改进了许多姿势,而且有了全面的创新与突破。当时流传较广的导引养生著作主要有:李楗的《保养说》、郑达的《尊生录》,吴伦的《养生类要》,李中梓的《颐生微伦》,陶宋仪的《金丹密语》,刘太初的《金丹正感》,桑诠的《大道真诠》,李时珍的《奇经八脉》,曹元白的《保生密要》,张景岳的《内经注》,冷谦的《修龄要旨》,高濂的《尊生八笺》,尤嵊的《寿世青编》,曹庭洞的《老老恒言》,汪昂的《勿药元诠》,周述官的《增演易经洗髓内功图说》,无名氏的《服气祛病图》,罗烘先、曹若水的《万寿仙书》,方开编辑的《颐身集》;张三峰的丹功著作《大道伦》、《玄机直讲》、《道言浅近说》、《玄要篇》、《无根树词》等把丹功理论及实践发展到很高的境界,在养生学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王祖元的《内功图说》与席希藩的《内外图说集要》,对于继承导引养生学说及功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晚清时期的午尚先、沈家澍在发展导引疗疾方面,也有不少创见。吴尚先在〈养病庸言〉中说:“凡肢节脏腑,~积而疾生,导而宣之,使内疾不留,外邪不入。”他阐述了檫面和血气,升阳益胃;洗眼除障;扣齿防蠹;梳发散火的理论。沈家澍在〈养病庸言〉中指出:“导引之功,百信于医药,不可不知,不可不上紧学。”“导引必须数息入手,作到心息相依。

上面简述了历代道、儒、佛、医各家用导引、静修进行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著作与方法。这里特别要介绍一下宋代流传(也有人说明代)的《性命圭旨全书》。这是一部专门研究丹功的著作。该书第二节有三个附录。第一个是“法轮自转图”,第二个是“法轮自转工夫”,第三个是“龙虎交媾图”。在“法轮自转工夫”中说:“三教法门,同途异辙,迹虽三分,理则一也。如此着工夫,释家谓之法轮,道家谓之周天,儒家谓之行庭。……全阳子云:与日月而同周回,通天和而轮转,转轮无穷,寿命无极。’〈鸣道集〉云:‘安闲自得长生道,昼夜无声转法轮。’韩逍遥云:‘法轮要转常需转,只在身中人不见。’”(见〈性命圭旨全书〉),由此看来,法轮者,丹田之气也。是通过自身多年苦练,形成的元气,在体内丹田的积聚。并不是某位大师或某某大仙,可以“下”在你的体内。也不是当代某个大人物能发明的。他早已流传了数百年

二、动静功法分行溯源

自古及今,导引、养生功法,无论所谓十万八千法门,还是三万六千法门,都可以归纳为:“同途异辙,迹虽三分,理则一也。”。大的方面看,总体上分为动功与静功两大类。下面把这两大类功法之来源,分别梳理如下:

(1)静养功功法

静养功是历来各家都提倡的。练功先修德,修德先除欲。寡欲才能静心,心静则精聚,精聚则炁(qi)生,练炁则化神,化神则还虚。无论是动功还是静功,只有达到忘我、心静、还虚的境界,才能生效。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16章)又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恒足矣!”(46章)

庄子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中华传统健身祛病功法溯源:导引、吐纳,乃可长生。“(在肴)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曰:“善养生者……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而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xi)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身存。“(嵇康集)

唐孙思邈曰:“彭祖曰,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食。不思声色,不思腾负,不思曲直,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形无极,而兼之以导引,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导引养生健身功,千岁不死。“(千金要方)

宋曾慥曰:“立不朽志,存长久心,绝望想念,重性命事,穷造化理,““道之戒有十八焉:曰强求富贵,贪冒宝货、曰多忌讳,……曰干名誉,曰为诸恶,曰喜功名……曰强梁,曰伪装伎……曰如衣养食,……故学道者莫使人知焉,人知则我生,我生则名生,名生则祸来矣。欲修先静其意,内安其身,外去其欲。”(《道枢》)

自宋以降,历代功家导引养生健身功,莫不以除欲守静为养生、修持、练功之本。,这里只讲其渊源,元、明、清之典籍文献,数不胜数,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2)、动功(导引)功法:

1、头部功。记头部导引、按摩功最早的典籍是东晋葛洪的《抱扑子》,在《杂应篇》中提出了“坚齿“之道:“能养以华池,漫以醴液,清晨健齿三百过者,永不摇动。”东晋学者张湛在《养生要集》提出中,“旦起,东向坐,以两手相摩令热,以手摩额上至顶上,满二九为止,名曰存泥丸。““清旦初起,以两手叉两耳,极之上下,二七止,令人耳不聋。”“摩手令热以摩面,从上至下,止邪气,令面有光。““摩手令热,当摩全身,从上至下,名曰干浴,令人胜风寒,消气热,关节痛,疾皆除。,

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介绍了头面部功法,他说:“每旦初起,以两手掩两耳,极上下之,二七止,令人耳不聋。次又啄齿、漱玉泉、三咽。缩鼻闭气,右手从头上引左耳,二七止令人延年不聋。次又引两鬓发举之,一七。则总取发,两手向上极势抬,一七。令人血气通。发不白。又法,摩手令热,以摩面,从上自下,去邪气,令人面上有光泽。

隋代的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对头部功,提出了揉按凤池穴、掩耳仰头纳气、缩颈耸肩、回首反顾、啄齿练精、咽津补气、挽耳引鬓、干浴面、捻鼻换气、搓手运目、璇颈、摩颈补气、等目、齿、面、耳等功法。他说:左右仰头闭目,以鼻纳气,除头风。”“还向反望,不息七通,治咳逆胸中病……”“手掩两耳,去头风,”,“东向坐,,不息三通,以手捻两鼻孔,治鼻中息肉。”“左右捩头各30次,除体淤血、颈项痛。”“扣齿二七通,辄咽气二七,如300通乃止,为之20日,邪气悉去,60日小病愈,百日大病除。”

唐代孙思邈的《摄养枕中方》、司马承祯的《服气精义论》及《道藏•三洞枢机杂说》等书都提出了耳、目、发、鼻的功法。司马承祯说:“解发散,疏四际,上达顶,265过,散发于后,或作宽髻。”“东向坐,平向坐,平坐握固(握固即握拳),闭目思神,扣齿360过。”

宋代曾慥的《道枢•大清养生篇》说:“宁先生曰,‘行气者,治内也。导引者,治外也。解发东向坐,握固不思者一通,举手左右引,以手掩左右耳。。,可以使发不白者也。以手掐颈边之脉二遍,可以使目明也。东向坐息三通,手掐鼻左右孔,可以治鼻息肉者也。……”

宋代以后,先后有张君房的《云籍七签》、苏东坡的《苏轼导引术》。在官方编的《圣济总录》中加入了眉功、按摩太阳穴、神庭穴。明代冷谦编的《修龄要旨》、高濂的《尊圣八笺》、正统《道藏•灵剑子》、小艮氏的《养生十三则阐微》、曹庭洞的《老老恒言》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周履清的《夷门广读•赤髓凤》中加入了击玉枕。特别是周述官的《寿世清编•十二段动功》及周述官的《分行外功诀》两书,集历代头部功之大成,把头、面、耳、鼻、齿、舌、颈等部位的功法发展到了及至的地步。当代人编的各种功法无不来源于此。

2、肢体功溯源:肢体导引功,最早记载于《吕氏春秋》、《内经•素问》等著作。其后,在历代养生著作中比比皆是。现在流行的动作主要来源于《马王堆导引图》、《养性延命录》、《诸病源候论》《急备千金要方》、《道枢》、《正统道藏》《尊生八笺》《云籍七签》《修龄要旨》《保生要录》《寿世青编》以及民间流传的八段锦、十六段锦、易筋经、洗髓经等典籍与功法。举其要者如下:

(1)马王堆导引图:共44副,其中俯身下垂双臂、双手交叉拍击肩后腰,上体左右扭转,侧弯腰,双手托天按地,后弯腰摩察腰眼,鸟飞、望月等。

(2)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中收录了五禽戏、挽弓法、托天按地法、双拳前筑法….

(3)巢氏《诸病源候论》中常见的有穴位按摩法(多见的是按涌泉穴)、俯仰起伏导引法、肩肘上下回旋法、回首反顾法、摇振肘臂除劳法、两足旋转法 、服气摩腹法、腰背俯仰旋转法、合掌转腰引气法、举手顿足退热法、握固法等。

(4)《急备千金要方》中的《老子按摩法》中有振臂、挽项、顿足、捩足、热肩、托天、折身、挽弓、排山等;《天竺国按摩法》中有扩胸、双臂拄天,剔脚等。

(5)、《道枢》一书收录的《太清养生上篇》中著录有赤松子导引术,彭祖导引术、王子乔导引术..

王子乔曰:“凡导引,虚者闭目,实者开目可也。 虚者补之,实者泄之可也。以口纳气,以鼻出气,所谓补也者;闭口温气,所谓泄者也。”“病在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脐下者,去枕引."首病者,仰首引;足病者,则仰足十趾引;胸中病者,挽足十趾引;臂病者,则掩臂。”“端坐,使左右手如张弓满时,可以治四肢烦闷及背急者也。”

曾慥在《众妙篇》中引 《会计沙门导引诀》有七:一曰扣,即扣齿七过;二曰托,即左右托石;三曰张,即张弓如射箭;四曰摩,即摩面、目、耳;五曰摇,即摇动身、背、臂;六曰揩,即揩肾堂;七曰漱,即漱津三咽。在他写的《临江仙》诗中说:“子后寅前东向坐,冥心啄齿鸣灶鼓1。托天回顾2眼光摩3,张弓仍踏弩4;升降辘轳多5;三度朝元九度转6,背摩摇摆7双板拿8,龙虎交际咽元和9,浴身桃甲罢10,便可蹑烟罗。”

(6);自古以来,民间流传的一些传统健身功法,也常为人们习练或者选练。如五禽戏、八段锦、十六段锦、太极拳、洗髓经、易筋经、回春功、龙游功等。在现代体操引进中国之前,民国初年的不少学校、曾经组织学生演练过八段锦、易筋经、石头拳以及后来的童子军棍。当时笔者在学校曾经集体作过八段锦,看高年级同学集体练过童子军棍。我作现代体操是在上世纪40年代初的日寇占领期间学校组织集体作“新民操”。全国解放之后,曾在机关作过第一套广播体操的领操,现代体操与传统健身功法的最大区别,就是形体动作与呼吸吐纳分离。各节作完之后,来一节呼吸运动。而传统健身功法,是把呼吸吐纳与每一个动作紧紧结合一起的

注 1 鸣灶:鸣天鼓,即鼓耳。

2托天回顾:托天行嘻字诀;回顾,按腿左右各三。左引嘘,右引咽;

3眼光摩:即捻太阳穴

4张弓踏弩,引呵字诀

5左右转辘轳,引吹字诀

6指旋转丹田,引吹字诀

7指左右臂摇摆,引呵字诀

8双板拿:指板腿拿脚

9,咽元和导引养生健身功,漱津三次

10浴身桃甲罢:浴身,鼻引清气,闭住,搓按两手极热,遍身擦令微汗出;举手齐髪挑遍十指甲

1997年初稿,1999年5月二稿; 2002年9月三稿 2007年7月10日终稿

TAGS: 道家功法 养性延命录 健身 诸病源候论 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