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
一寸缂丝一寸金,凭什么搅动苏州大家族的风云?
2023-12-28

一寸缂丝一寸金,凭什么搅动苏州大家族的风云?

正在播出的古装剧《当家主母》,汇集了蒋勤勤、张慧雯、杨蓉等著名演员,但这部剧的绝对“主角”,是一项非遗技艺——缂丝。非遗不仅仅是服化道的点缀,而是全剧起承转合的主线。故事的发生地苏州,从宋代以来就是中国缂丝工艺的中心。

在剧中出现的经典缂丝作品有《喜上眉梢》(传统吉祥纹样,古人以喜鹊作为好运的象征)、《万年如意图》(出水鲶鱼冲上天空,云朵皆成如意头形)等——看得出来,古人也爱谐音梗。

一寸缂丝一寸金!这部剧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面料中的“黄金”--缂丝

2006年,苏州缂丝织造技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丝绸,观众一点儿也不陌生,但什么是缂丝,可能连这个“缂”(音“刻”)怎么念,都需要想一想。而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称的缂丝,为什么那么贵,凭什么搅动起苏州大家族的风云,秘密都藏在缂丝的工艺与历史中。

所谓缂丝,也称“刻丝”,最简单的描述是“通经断纬”。织制时,以本色丝作经,彩色丝作纬,用小梭将各色纬线,依画稿以平纹织造。缂丝最大的特点,是纬丝不像一般织物那样贯穿整个幅面,而只织入需要这一颜色的一段。

宋人庄绰在《鸡肋编》中具体描述了缂丝的织造过程:“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棦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缂丝非遗,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如妇人一衣,终岁可就,虽作百花一寸缂丝一寸金,凭什么搅动苏州大家族的风云?,使不相类亦可,盖纬线非通梭所织也。”

缂丝非遗_非遗缂丝工艺_非遗缂丝工艺介绍英文

缂丝起源于西亚,盛传于宋代

缂丝艺人一拨一梭,编织着古典的江南。这一古老的手工艺世代沿袭,留下不少传世之作,现今的苏州仍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缂丝生产地之一。

追溯历史发现,缂丝最早并非本土产物,而是起源于现如今的西亚地区,并首先为中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所采用。随着丝绸之路的通联,“通经断纬”的技术流传至中原地区,至唐代开始以蚕丝为经纬线,开辟了“缂丝”发展之路。

宋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缂丝非遗,缂丝技艺达到巅峰。当时绘画性装饰盛行,缂丝技艺的传入恰逢其会,随着缂织技艺的不断提高,艺人们不仅用缂丝来装裱书画,更以书画为底稿,尝试通过缂丝来表现书画中的笔锋与画韵,琢磨出不少精湛的技巧,缂丝的表现力也自此愈发生动、丰富。元明清时期发展成熟但开始逐渐衰弱,直至新中国建立,缂丝才重新被重视。

非遗缂丝工艺介绍英文_缂丝非遗_非遗缂丝工艺

一寸缂丝一寸金!这部剧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面料中的“黄金”--缂丝

缂丝精细,一旦运梭,不容有差,对织造者的技巧、艺术水准要求十分之高。

缂丝直到现在还是只能完全由人工织造,无法用机器替代。一般锦的织法皆为“通经通纬”法,即纬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而缂丝的工艺,是以生丝为经线,各种彩色熟丝线为纬线,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挖织而成。缂丝的织造过程极为细致,1 厘米内多达几十根经线,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怪不得历代人们把它与黄金价值相等同。

观赏性缂丝的织造难度大,画稿内容丰富,配色复杂,把原作的线条、晕染以特有的风格织造出来,需要织造者具备高超的技艺缂丝非遗,或许,还有些许想要创造的野心。由于可以自由变换色彩,所以缂丝可以织出相当复杂精细的图案。所有文字也均由缂丝织造,采用平缂、搭缂等常见技法,每一个缂丝师傅都仿佛是在织布机上作画,且作品文字排列均匀,字体大小一致,这实属不易,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非遗缂丝工艺_非遗缂丝工艺介绍英文_缂丝非遗

苏州的缂丝凝结了诸多传统艺术元素,更与苏绣、宋锦等互为营养,展示着内蕴深厚且多元的吴地文化。苏州因经济、政治等原因,出口大规模的缂丝,带动了不少村子的发展。并由此机缘培养了一大批缂丝艺人。

缂丝技术与其他文化的融合

兴于宋元 经过时间的磨练 ,悠久的中华文化逐渐渗入缂丝。 缂丝迎来了空前繁荣的鼎盛时期 ,在继承唐代的基础 上,北未缂织还新创了构缂和双套缂等技艺,到了元代,皇室缂织袍服开始使用金彩,这是缂丝金线的开端。元代缂丝简练豪放,一反南宋细腻柔美之风。实用性与观赏用缂丝同步发展。

承于明清明朝初期 ,百业待兴。缂丝很快被重新复兴,缂丝品类增加,除了画轴、书法、佛像等外,还用于缂丝袍服、裤子、朝靴、椅披、挂屏等。缂丝再趋繁盛一寸缂丝一寸金,凭什么搅动苏州大家族的风云?,尤以苏州为主,兼其时人文荟萃,吴门画派。清代缂丝创新了缂、绣、绘三者结合的”缂绣混色法” 不管数量还是品质都达到了高点。

非遗缂丝工艺_非遗缂丝工艺介绍英文_缂丝非遗

建国初期的复兴在党的保护、 提高、发展的方针指引下,缂丝枯木逢春。1954年成立了 苏州市文联刺绣生产小组,20世纪60年代,缂丝进一步发展。开始融入摄影和西洋画的特点,大量增加了色线,运用多种戗色技法。作品轮廓精确、挺括,富有光感、质感、立体感,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一寸缂丝一寸金!这部剧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面料中的“黄金”--缂丝

日单时期的盛极而衰 中国改革开放,日本商家大量向中国订购和服腰带和贵袈衣,缂丝行业迅猛发展,缂丝厂家也逐渐成立。然而好景不常80年代后期,由于工艺美术外贸任务日趋下降,缂丝日用品生产面临困境,企业劳动力过剩,生产萎缩,技艺人员外流,绝大部分企业停业转向。

非遗时期的复苏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进入21世纪后在政府努力和民众参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入人心。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于2006年5月被纳入我国第一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山水丝绸大胆探索、 积极创新,对缂丝产品开发、 应用、宣传、推广,还开发了缂丝日用品,深受市场好评。

TAGS: 技艺 苏州 遗产 宋代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