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
:中国技术思想史的研究与创造发明的前提
2024-04-15

:中国技术思想史的研究与创造发明的前提

技术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技术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从来相伴而行。技术活动,是人类最普遍的实践活动之一,它几乎贯串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无所不在,成为现代文明的基础。技术思想是主体对客体的觉悟与反思,技术思想历史地存在着的。中国是一个有着大量技术发明的国度,有关技术思想的论述,载籍有征,莫不详尽;数千年来,世所传诵,具有鉴裁。对技术思想史以及中国技术思想史的研究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把握“技术”及其与人、社会以及自然等方面的关系。因此,它对于揭示技术思维方式的本质与特点,对于今天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实际上也就是一部技术发展的历史,技术史的本身是技术思想史写照。中国技术思想史的研究,顾名思义,是以技术史为核心,研究人对于技术与自然、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的理解,对技术本质的认识,研究中国科学技术的传统与经典以及经由与经典的对话而产生的思想、对社会的作用。中国技术思想是中国科学技术及其创造发明的前提。

一、技术思想的基本概念

中国技术思想的研究,其来有自,代不乏人;历朝历代,上至天子大臣,下至黎民百工,对技术问题进行了严肃认真的思考,其“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名言至理,有不可磨灭者,记于六经,载诸史册,炳然具在,彰彰可考。恰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总序》所云:“故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辨人于子可以察人事之善恶。”如果说技术史是各门学科发展的历史,那么,技术思想史则是深层次的技术历史。[1]

技术思想就是主体在技术活动中所形成的关于技术活动本身的各种理性认识。技术思想的基础是科学性、创造性、社会性的有机统一,技术哲学应是技术思想的抽象和总结,离开技术思想去研究技术哲学,显然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而技术的历史不仅是发明史、制造史,更应当是技术思想史,是在技术思想基础上的逻辑重建。因此,技术思想构成了技术史与技术哲学共同的理论基础。

迄今为止,人们已认识到技术在历史上的作用、地位以及技术进步对不同社会的影响。技术思想是包括对技术本质、特征的认识,关于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技术发展与其他社会因素的认识,技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或者技术的体系与结构问题的认识,以及对于各种新兴技术的评价等。因为,历史上特定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技术观,反映了思想史上的特定阶段人类对技术活动的反思与认识,提供了对技术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反思的概念基础。

二、技术与技术思想之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生产实践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人类的技术实践是技术思想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专业技术的历史,都是技术思想的历史。有了技术的活动与社会生产实践就会产生技术观,在技术观指导下,人们在生产技术、各种专业方面的实践及其经验,经过理论思维及提炼,形成稳定而系统的条理化的观念,从而成为某一专业的技术思想。

对技术本质、特点以及由此对技术概念的界定,俱是在技术观的影响下,或在技术思想的指导下形成的。技术本身的社会存在决定技术观、技术思想。技术观、技术思想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影响到技术实践。其影响的方式与条件、人,特别是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影响、在技术实践中的作用直接相关。

技术思想的本体,是技术的自身;所谓技术思想,是指人们在各种技术活动——诸如机械、冶金、建筑技术中所形成的关于技术活动本身的思想认识。人们在技术活动中也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自的看法,对于技术与社会、技术与人性、技术科学化、产业化也会有各种理性认识和系统的看法,它们的来源各不相同,不见得就是在技术活动中形成,也不完全是针对具体的技术活动,它们是人们对技术观察与思考的产物,对这类问题通常称之为技术社会学、技术论或技术哲学问题,也是对技术反思的成果。

技术思想是技术活动者与思考者统一的结果,也是操作者、制造者、发明者对其所从事的技术活动进行的认识与反思;它既来自技术活动,又是新的技术活动的行动指南,它反映了技术系统内在的运行规律。没有技术史的基础,技术思想史的研究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研究技术史的同时,技术思想史则是更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周易·系辞》注重“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说,对技术与技术思想之间关系的理解、阐释,亦是如此;技术思想是对技术理论、技术工程等方面所作的形上学的思考,是对技术的最高最终的觉悟。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跃进,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发明,都离不开思想的先导,都离不开思想的孕育。

三、研究中国技术思想史的意义

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其他事物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都表现出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技术思想是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技术思想史的研究与创造发明的前提,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人们很难看到没有那一部技术史不是思想与智慧的结晶。科学技术上的任何一项规划、计划、管理、改革,任何一类工程、产品、施工、作品,科学技术上的任何一种发明、发现、创造、构思,无不与思想息息相关。一切技术的历史都是技术思想的历史。古往今来,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无不与技术活动者相关联,无不包含着人们的思维过程。从本质上看,任何技术活动是人们组织生产活动的一个先行环节,思想及其设计是人们组织生产的技术依据,技术思想就是利用人类文明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知识,来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性的活动。

中国科学技术在世界历史上曾经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它以自己的特点形成了独具一格、广博精深的科学与技术。就工程技术而言有着许多分支,各种技术门类——譬之机械技术、冶金技术、建筑技术、制图技术;又有着独自的学术体系和系统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中国古代工程技术是科技发展水平的真实反映。中国技术思想及其设计方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为中国科学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奠定了思想基础。

技术思想史最能反映出科学技术发展的脉络。人们需要把握过去的思想和现在的思想之间的联系,只有在这种联系中才能理解技术的含义。而且,任何关于技术的思想都没有脱离特定的社会背景,从没有间断过与现实的联系。现在的技术思想与以前的技术思想之间存在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抛弃过去,人们也就很难理解和把握技术的现在和未来。

技术思想史研究有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技术哲学而言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及其设计特征,人与技术之间存在着一种交互联系,在本质上是不可分的,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实际上也就是一部技术发展史。在此过程中,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技术的认识,实际上反映了人类对技术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精神的发展、演变过程。而能最好地反映该过程的,非技术思想史莫属。因此,深入系统探索人类文明各个时期的技术思想,对于科学技术的未来、深化对技术的认识等,都是不无裨益的。

技术思想史研究有助于把握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技术问题。如果说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提出“道法自然”,“治人事天莫若啬”对今天的科技发展有警示作用;庄子主张道“进”于艺,或道“在”于艺;“技进乎道”,道艺合一,是庄子技术思想的灵魂;那么当今,由于现代技术的渗透性影响,几乎迫使二十世纪所有重要的思想家与流派都不得不把技术当作自己的中心议题。这使得当今西方技术哲学在研究内容、涉及的领域、研究者的参与度等方面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技术在西方世界中也由认知的边缘逐渐走向了认知的中心,技术问题也成了一切问题的中心。对此,更需要进行技术思想史的研究。

技术思想史研究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把握“技术”及其与人、社会以及自然等方面的关系。技术与人类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人没有技术——即没有作用与反作用于他设身于其中的环境——就不能算作是人。技术的历史也就是人类文明的历史。对技术的研究,会把人类对于自然的能动的关系,把人类生产的直接过程,由此也把人类社会生活关系等等,直接生产过程揭示出来。而历史的过程不是单纯事件的过程而是行动的内在方面,它有一个由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一切历史都是思想的历史。因此,认识技术,把握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等多方面的关系,不得不回到技术思想史的层面,从思想史的角度来探寻其中的意蕴。“历史的过去并不像是自然的过去,它是一种活着的过去,是历史思维活动的本身使之活着的过去;从一种思想方式到另一种的历史变化并不是前一种的死亡,而是它的存活被结合到一种新的、包括它自己的观念的发展和批评也在内的脉络之中”。不了解技术思想的历史脉络,也就很难理解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机械技术、冶金技术、建筑技术、制图技术思想的根源。[2]、[3]、[4]

四 中国技术思想史研究的脉络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的造纸、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明,曾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直到十五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了千余年的领先地位。中国人的这些发明创造,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科学精神与道德理想相结合的理性光辉。而中国智慧是人的智慧,理性的智慧;它不是渴求达到一种拯救智慧的哲学智慧,而是带有它自身秩序的哲学智慧,它遵循着自己的一系列完善的理性之作。中国智慧具有人类的共同尺度,是一种严格的哲学智慧,引导人们获得对宇宙的理性知识,其最大的成就就是对自身观念的剖析。而且,也有人认为技术哲学实际上是始于中国、并成为全部东方哲学的基础。因此,追溯中国技术的哲学思想之发生、发展的历史,需要回到中国文化,从中国文化开始。

中国技术思想史之端绪,首先探讨中国古代技术的起源及基本特征,详及中国古代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工程技术语言;厥后上自先秦两汉,下迄明清,按历史的进程,撮其精华,阐叙历代技术思想之大要。

中国技术思想史研究的主要脉络,是以中国历史上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各种思潮,文献典籍的著作;科学技术、各项工程经典之作为根本;从中找到技术思想及其变迁的历史线索。

譬之学派,如老子,作为先秦时期思想家的代表,对春秋战国之际的科学技术,工程制造观察了很多,思考了很多,字字凿凿,绝无浮言。如一部五千言、八十一章的《老子》中,就有专门的章节论及古代机械制造、工程技术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章节或讨论工程技术中的哲学思想问题;或以专业技术为喻、由“天道”以阐“人道”,或由“自然”以推论“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子》一书是中国古代最早记载科学技术的著作,也是最早论及工程技术思想和设计方法的文献。[5]

譬之文献典籍,如《周礼》所载科技方面的内容,深刻展示了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崇尚科学的精神,先秦工师,很早就进入了自觉的设计时期;特别是《考工记》中记载的各项生产技术的专业化、标准化措施说明;春秋战国之际,科学技术方面的产品设计,工程技术实践,都是在严格的、系统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而且,设计方法和设计程序都以国家制定的法规的形式出现,人们借助这些经验和规定选择设计参数,按照经验数据进行各种设计。《考工记》所载工程设计方法常常具有一种规范性质。为推动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社会化进程,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先秦机械工程技术的设计方法以经验和手工劳动为基础,并开始认识到以数学为方法、以及设计与数学相结合的重要性。“知者创物,巧者述之”的设计思想,“工依于法,游于说”的设计原则,“天时”、“地气”——大视角审视设计对象,“材美”、“工巧”的工艺要求。[6]

技术作为社会的存在方式,其思想是对技术的反思,而其本体,是各门专业技术的自身。所以,技术思想史研究还需要一个脉络,即各门专业的技术思想领域、关于技术的思想史——技术思想史。中国工程技术在世界文明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以其巨大的科学成就自立于世界科学技术之林。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世界上不可胜数的技术奇迹;历代的百工匠师,身处将作大匠之官,秉大匠之学,走大匠之路,在机械技术、建筑技术、冶金技术、制图技术等等技术领域,巧妙地运用了力学、机械学、建筑学、冶金学、制图以及声学、光学原理;做出了不计其数的技术创造与发明,其设计之工巧,构思之奇特,技艺之精湛,早为世人所称道。

譬之水利工程技术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及其设计特征,如都江堰,其因古时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元以后,相继修治改称;为著名水利工程之一。战国之初,蜀相开决玉垒山,分引岷江水,以排除水患。秦昭王时,蜀郡太守李冰父子访察地形,因势利导,完成了都江堰的排灌水利工程。调济水量,用以灌溉川西平原土地,蜀郡由此变为殷富之区,号称“天府”,历代屡有扩建整修。新中国建立之后,经大力修治扩建,灌溉面积已扩大到近一千万亩农田。[7]

古代科技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都江堰治水文化,其科学内涵与技术思想,是都江堰工程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原则,是治理都江堰工程的准则,人们称之为《八字格言》;都江堰的治水三字经,更是人们治理都江堰工程的经验总结和行为准则。“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凿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椿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勿擅变”。这是千余年来人们治理都江堰经验的概括,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技术思想,是治理都江堰的技术准则。《治水三字经》中强调“遵旧制、勿擅变”。实践证明:《治水三字经》中的每一项措施:中国技术思想史的研究与创造发明的前提,都是人们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值得珍视和继承。所谓遵旧制、勿擅变者,就是在治理都江堰时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而《治水三字经》就是千百年来治理都江堰工程的经验总结。“勿擅变”,不是不变,而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实践证明《治水三字经》文化内涵,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随着人们继续实践,《治水三字经》的意义将与时俱进,长期指导着都江堰工程的保护与发展。

“堰遏都江浪,民怀太守恩”。无论《八字格言》,还是《治水三字经》,都把治水的技术思想,演为口诀,咸以取便记诵,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化,成为中国科技思想的特色,这也是孔子“不学诗,无以言”文化传统具体体现,其作用与诗的功能“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一致的。而这种学术传统,一直影响到中国当代的制图教育;如赵学田(1900—1999年)机械制图的“九字诀”——“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乃古代三字经之余绪,是对中国学术传统与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技术活动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技术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从来相伴而行,技术需要思想,而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确实是一个产生过大量理论及其技术思想的国度。技术及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贯穿中国文化演进的始终。古之“百工”、“梓人”、“匠师”,筚路蓝缕,薪火相传,为天下器,写下了中国科技史乃至技术思想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中国技术思想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中国技术思想史一书,即是以技术为背景,以技术思想为内容,以历史文献与工程技术为案例;经史子集诸书,灼然可采录者,固均宜择而存之。探讨上自古至先秦、两汉至隋唐五代、下自两宋迄晚清的技术思想。撰述欲其简,思想论其详;既包括老子、庄子有关对技术的论述;又详论墨子有关技术的内容及其技术思想;既讨论中国古代机械技术、冶金技术、建筑技术——三大技术之技术思想。全书探源溯流,阐幽发微,兼及东西方论述之比较,努力系统而真实地勾勒出中国数千年技术思想之脉络与工程技术发展的全景。

中国技术思想,其言甚约,其文甚丰,其旨甚深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及其设计特征,其泽甚远;任何只要是关注中国技术思想史研究的人,都会注意到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在中国,技术不仅仅是古希腊人所云的简单“技艺”、“技巧”、“方法”、“专业”云云,而是作为“生生之具”,是弥纶天地、安辑群生,实现古圣之“道”的不二法“器”,“技进乎道”,道进于艺,道在于艺,道艺合一;技术是构筑中华五千年科学技术历史的砖石,技术思想不仅是自然规律的反映、技术创新之本,是对技术的见解、拟或设计的方案云云;更是一种精神,是构筑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基础;其影响于后来之“百工”者,津逮来学,甚或在西学之上。

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从来就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趋势者智,察势者明。历史乃过去的现实,现实映照未来之历史。历史犹如长河,过去、现在和未来不可分割。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人们正在用科技与创新改变未来;但任何科技创新永远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前提。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构成了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点,每一代人的社会文化生活,都建基于前一代留下的历史遗产之上。毫无疑问,一个曾在科学技术领域开风气之先的伟大文明,绝无理由与自己辉煌独特的历史一刀两断!鉴往知来,察古开今,才能能够恰当地应对二十一世纪世界科技革命更为严峻的智力挑战,才能将中国科学技术的伟大复兴变为现实。[8]

主要参考文献

[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总序》。

[2]R.G.柯林武德 著 何兆武 译:历史的观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

[3]姜振寰:技术、技术思想与技术观概念浅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2月,第4卷第4期,第4—7页。

[4]盛国荣:技术思想史:一个值得关注的技术哲学研究领域,,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11月,第10-15页。

[5]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12月第1版。

[6]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7年12月第1版,第3001-3238页。

[7]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四部丛刊本,第18页。

[8]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引至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10月版,1965年10月印刷。

TAGS: 技术 思想 科学 哲学 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