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 > 庄子
南京大学颜世安教授的经典著作《庄子评传》
2023-05-03

南京大学颜世安教授的经典著作《庄子评传》

南京大学颜世安教授的经典著作《庄子评传》在绝版数年之后,终于再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武黎嵩老师在B站为大家重磅推荐了这本著作庄子评传,详细讲述了这本书打动他的地方。

庄子评传》是颜世安教授20年前的一部著作,列入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中。这部著作曾经两次重印,仍然全网断货,而且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被炒到了很高的价格。许多阅读《庄子》的读者,以这本书作为重要的参考。作者以敏锐的洞察,深邃的思考,优雅的文笔,诠释了一个属于今天的庄周形象。

之所以给大家推荐这部《庄子评传》,是因为这部书曾经对我产生过深深的影响。在读这部书之前,我没有试图用这样一个角度,用这样一个思路来理解人生,理解庄子。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可以数出非常多的文化名人,有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等。但是我觉得孔子、孟子、荀子庄子评传,代表了中国文化的高度和宽度,而庄子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深度,尤其是代表了中国文化当中对于人生思考的深度,是我们如何面对生命本身,面对生活的深度。

庄子评传_评书平妖传200回版_台湾评甄嬛传

我还记得19年前——2003年的暑假,当时我还是一名大学生,从没有遭遇过人生的波澜与挫折,在南京的炎炎夏夜里,青灯黄卷——一个人、沉寂的宿舍,一边读,一边抄笔记,一边思考——去思考人的问题。人间的悲喜,泛上了一个年轻人的心头。

台湾评甄嬛传_评书平妖传200回版_庄子评传

我想,今天读了这本书的读者,会跟我有一些同样的感受。

《庄子》经两千年而能历久弥新,就在于庄子对于人本身的思考,无论是在动荡的乱世,还是在承平的盛世,人们的遭遇总是那么随机、那么偶然、那么不可琢磨,该以何种心态与面目,与这个世界遭遇,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议题。

两千多年以来,从庄子的横空出世,《庄子》这部书就引发了思想界的争议和共鸣。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玄风兴起。一方面,人们把庄子认作在乱世中领悟人生的一个宝典和法门;另一方面,庄子又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用来格义外来文化的一部基础经典。

历朝历代对庄子的解读很多,汗牛充栋。颜世安教授的《庄子评传》,我觉得他的体验和很多解释庄子的体验是不大一样的。庄子的思想源自于道家的隐者。在乱世当中有一群人,要跟主流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过着独自的、孤寂的、没有体制化的生活,例如许由、老子,宛如传说中的人物。道家人物在中国思想史上很多时候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原因就是道家人物实则是一种隐者,他们秉持的是一种跟主流社会保持距离的思想。庄子无疑是隐者当中的一员。

那么,和战国时代的一些主流思想家不同的是,孔子、孟子、荀子南京大学颜世安教授的经典著作《庄子评传》,乃至于法家的商鞅、韩非,他们对于社会的关切,对于秩序的期待源自于社会精英阶层对于整个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和关照。可是庄子不一样,我们在《庄子》的字里行间会发现,庄子的朋友既有惠施这样的社会精英,也有伐木工、铁匠、农夫等一般的普通百姓,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庄子就是这些普通人当中的一员。正因为他的普通,他生活在最接地气的社会当中,所以庄子对于生命,对于生活的理解和主流的精英群体有很大的差别。他是站在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却不肯浑浑噩噩地为了活着而活着,他非要追问,这个世界的道理是什么?庄子看起来是混游,是无厘头,实则内心充满悲愤与失望……

评书平妖传200回版_庄子评传_台湾评甄嬛传

在《庄子评传》这部书当中,颜世安老师第一次打动我的,或者说让我陷入沉思的,就是庄子的痛苦意识。生命像一个黑洞一样,不幸和灾难会随时降临,人无法避免地被各种精神压力所奴役。而所谓的善恶,又都是相对主义的存在。庄子对于生命的痛苦意识非常敏感,越是敏感,越是去探究,就越容易产生对于不幸的哀惋和共鸣。所以我想说的第一个观点就是,《庄子评传》理解庄子,这是一部悲天悯人的书。庄子对于人的不幸有很多理解,可能来自自然的灾难,可能来自社会体制的不公正,可能来自圣人的设计和安排。可是假如这样的灾难降临,其实大家知道,这种痛苦我们是可以设法去规避的。

但是我想说,和这些还有一点不同的是,庄子体验到了人最大的灾难是源自于人自己。因为人有一个毛病,这是人之所以为人,和动物不大一样的毛病,即人会不可避免地以自我为中心。

在《庄子评传》这部书中,颜世安教授反复地强调庄子对于自我,对于“我”的警惕。比如《齐物论》中,庄子试图用“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用这种“齐万物”“道通为一”的方式告诉大家,放弃识别南京大学颜世安教授的经典著作《庄子评传》,放弃智慧,放弃“我”来认识这个世界的主体,放弃“我”庄子评传,不要用“我”来认识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回归它本来的面貌。好像这样“一齐万物”之后,所有的困难,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庄子评传_台湾评甄嬛传_评书平妖传200回版

评书平妖传200回版_庄子评传_台湾评甄嬛传

可是讲完这一切,庄子马上又有一个警惕和经验。这个警惕和经验就是,一旦我想把我的思想言说出来,一旦我一张嘴,一旦我想表述,这个“我”,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立刻又会呈现出来。只要语言一出现,那个“我”就出现了。

我还记得读大学的时候,颜老师给我们上课,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解释这个现象,他说宋代有很多高僧,嘴里在讲着“空”,讲着“虚无”,他用言说“空”,用言说“虚无”来为自己获得名誉,来成就自己,成为一代得道高僧。庄子对于这种现象是非常警惕的。

主流的思想界,尤其是儒家——以孟子为代表,曾经批评过道家的“为我”。批评杨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之”,这是孟子对于“为我”而消解社会意义主张的批评。道家思想强调要保存这个“我”,保存自我的精神不被外部世界所奴役,以此作为心灵解脱和重建秩序的目标。但是庄子和杨朱,或者说和所有的道家不同,庄子认为:要想做到真正的解脱,不是“为我”,而是要做到“无我”。

所谓的“无我”,就是要明白生命的清新,不要试图去找到一个可以安顿自我的地方。一旦以为那个地方可以安顿,一旦以为那个地方可以获得自由,一旦以为那个地方可以得到解脱,在那个地方灵魂可以有全新的生命,实则那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我”就依然处在那里,那个“我”还在。那个无法的摆脱的“自负”立刻又呈现出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挥之不去。

有人说庄子的游世观念是一种天崩地坼,与我无关的玩世不恭。可是,我们如果细细地去品味庄子的思想,真的是已经脱离了道家的隐者思想。他是带着一种对于生命的认真的思考,去回视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当中沉淀下来的那种黑暗,那种让人无法摆脱的肮脏。所以庄子是一种游世的观念,所谓的“游”,或许大家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捣乱,或许大家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跟主流的对抗。但是我想说的是,庄子最终是以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凝重、庄严和严肃,试图和这个不讲道理的世界去讲一番道理。而他最后发现,当你试图讲道理的时候,你又陷入了这个世界束缚你的那个罗网。

总之,这本书的阅读可以给我们很多的思考。颜世安教授的方法不是繁琐的考据方法,他用的是诠释的、理解的、贯通的方法。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史专业历史上曾经有一位刘毓璜老先生,刘先生教给大家读中国古典的方法——“白文通识”,正是和庄子的思想相通:放下注释,放下各种解释,回归文本,阅读古代思想家本身的言说,阅读他们内心的独白,去理解他们想说什么,他们想表达什么。当剥离开那些花哨的辞藻之后,我们最后能够看到我们这个民族历史上一个一个伟大的灵魂,在思考整体性的问题。

最后和大家分享两段书摘,一段是理解“逍遥游”的金句:

简而言之,“逍遥游”是游世思想的一个部分,不能脱离游世思想的复杂感情基调而去表面地理解“逍遥”的快乐。游世思想的核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不认真”,从像支离疏那样无尊严地混游于世,到子来、子舆那样卑微地混游于宇宙之间,到“庄周梦蝶”那样调侃存在的真实性,体现的都是这种故意的并且语含夸张的不认真。这种不认真的生存态度,通过否定人生可能有的一切愿望和欲念,最终表达了一种夹杂着悲伤、孤独、冷漠和自我解脱的复杂感情。“逍遥”之乐是这种复杂感情里的一部分,它来自自我解脱以后的轻松感。“逍遥”之乐是真实的,并不是自我欺骗,但是“逍遥”之乐却不是游世姿态中最本质的精神状态,更不是庄子为人生所规定的至高目的。

庄子评传_台湾评甄嬛传_评书平妖传200回版

台湾评甄嬛传_评书平妖传200回版_庄子评传

还有一段来自后记,新版后记是一篇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十分感动的文章:

在本书初版“后记”里,我曾设想经过学术界的努力,对庄子思想会形成一种大家共同接受的简明解释,现在对此产生怀疑。除了人性的原因,学者总是要表达“我”的意见,“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几乎不可阻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无我”和回到原初状态这个想法本身,是一个借助自然启示的想象,很难有一种说辞能明白表达,新的领悟和解说总会层出不穷。如前所说,即使同一个人,在领悟和说明这个想象时,也会有新的变化。这次再版没有作修改,很大程度是出于上述想法。

关于这本书可说的很多很多,我只能做一个引子。希望读者朋友们和我一起阅读《庄子评传》。

庄子评传_评书平妖传200回版_台湾评甄嬛传

作者简介:

武黎嵩,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2011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央视《百家讲坛》“中国史话”主讲人。

TAGS: 庄子 读书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