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 > 法家
西周大放异彩的礼乐制度,为何被列国纷纷弃之礼乐文明?
2023-12-08

西周大放异彩的礼乐制度,为何被列国纷纷弃之礼乐文明?

引言: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当时,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加之兼并战争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战争纷争的大动荡局面。

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各种改革、变法连接不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多元化政治格局,各诸侯国在不同的选择中,或走向强大或走向衰败。

一、在西周大放异彩的礼乐制度,为何被列国纷纷弃之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夏商周时期,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古人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礼乐仪式。

而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周文王的第四子姬旦)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王朝灭了殷商王朝后,周公总结了商朝因过度“淫乐”而导致灭亡的教训。

为了规范交往礼节,杜绝“淫乐灭国”,在殷商典章的基础上,升级完善了礼乐制度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主张产生,被后人称之为“周礼”。

礼乐制度主要分为礼和乐两个部分。

“礼”主要从形式上规范人的行为举止,比如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礼仪有别,人们应当作出合乎自身身份的礼仪,这主要是为了区分贵贱等级,维护奴隶制贵族的等级秩序。

“乐”的部分则主要从情感方面出发,通过诗歌、奏乐等活动方式,使人处事得体,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周礼的种类繁多,涵盖祭祀、婚嫁、交际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恰恰也是这些礼仪制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巩固了统治集团对百姓的控制,促进了各民族团结。

西周王朝能够延续275年,在一定意义上也得益于礼乐制度。

而在周朝兴盛的“制礼作乐”,为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却演变成“礼崩乐坏”呢?

春秋中后期,铁器得以在农业生产中使用,使人类告别了石器时代,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加之当时也开始用牛耕地,使农业耕作技术提高了西周大放异彩的礼乐制度,为何被列国纷纷弃之礼乐文明?,社会开始加速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时的社会思想体系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人们的思想与周礼出现了不相容的局面。

诸侯纷纷兼并土地,自行瓜分地盘,使王田变为私田,导致土地私有化严重。势力强大的诸侯国称王争霸,甚至不再对土地进行分封,导致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各国实力变强。

随着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完全不将周王室放在眼里,开始僭用周礼、不敬王室西周大放异彩的礼乐制度,为何被列国纷纷弃之礼乐文明?,凭自身国力说话。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由分封制、宗法制所维系的西周社会开始支离破碎。

在这样的政治社会环境下,战火纷争频仍、土地兼并严重,礼乐制度逐步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各列国只谋求自身的强大,礼乐制度在这方面的作用无法凸显,因此被列国纷纷弃用,史称“礼坏乐崩”。

由于生产力的出现,人类经历了第一个社会发展阶段——原始社会。随着部落间土地兼并战争的出现,人类摆脱了石器时代,走进了奴隶社会,而这也把人类带入了文明时代。人们开始思考生存之道,礼乐制度随之诞生。

随着社会演变,作为奴隶社会产物的礼乐制度,在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为适应新的形势,被逐渐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尔虞我诈的争强争霸斗争。

二、百家争鸣:群星闪烁的时代

诸侯争霸破坏了旧的社会秩序,给社会造成大动荡时,也使变革步伐加快。随着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周王朝失去了“天下共主”的身份。

也是在这一社会大变革时期,因为缺乏统一的社会制度管理,诸侯政治上不统一,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对于产生的复杂社会矛盾,各国开始相继展开举国变法,于是出现了名士纵横捭阖、宿将战场争锋的局面。

虽然国家四分五裂,但文化上却百花齐放。各国的君王为壮大自己的势力,纷纷招揽人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主张产生,力求弥补思想体系上的缺失。一个新的知识分子阶层——士,因此应运而生。

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士”阶层开始活跃。他们分别依附不同的阶层和社会集团,充当他们思想领域的代言人,为他们的切身利益提出主张。因此,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派别。

“诸子百家”中最著名的是儒、墨、道、法、名诸家,另外还有兵家和阴阳家。他们各家各派通过著书立说、聚众讲学等,议论政治,进而影响局势走向。

因为他们代表不同的利益派别,所以在观点主张方面就有很大区别。但无论是哪种学派,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于是各个学派之间既相互冲突又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儒家代表。当时奴隶主阶层已经没落,孔子对“礼崩乐坏”感到痛心,于是他开始周游列国,呼吁恢复礼乐,可却总是郁郁不得志。

因为对于当时的诸侯国来说,孔子的这套理论是空中楼阁,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诸侯眼中,他只是的杰出教育家,并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反而墨家(善工程)和法家(主严刑峻法)占了上风,因为他们的主张顺应了时代潮流,能够为诸侯称霸提供理论基础。

三、秦国实施变法革新,为什么会在诸子百家中选择法家?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涌现了许多像法家、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体系,为何秦始皇偏偏采用法家思想来治理国家?

法家是一个以法治为核心的思想学派。这个学派彻底否定了贵族世袭的等级制度,认为

意思就是,圣人治理国家,要想国家能够变得强盛,就不会沿用旧的法律制度;要想对百姓有利,就不会遵守旧的礼制。

因此主张法家学派的知识分子在政治实践中,主张彻底与以往的文化决裂,提出以法治国。法家学派代表人认为应该通过明赏慎罚来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君王统治。

所以早期的法家思想分为三个学派:势、术、法。其中,赵国的慎到重“势”,韩国的申不害重“术”,魏国的商鞅重“法”。最终,韩国人韩非子结合各家所长,将这些学派思想集以大成,构成法家思想的终极核心。

商鞅

法家学说,是一种追求纯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系,能对统一政权起到重大作用。在当时“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的殊死竞争下,法家这种强化君主统治的思想是相当实用的。

如秦国最终靠法家思想统一六国就是很好的实证。而儒家固守传统的温和政治主张,在当时就显得有些空大、迂腐了。

儒家所尊崇的“礼、乐、诗、书”和“仁、义、孝、悌”这一思想体系,对于当时处理具体的事情是不合时宜的。法家思想认为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政治制度也要结合实际做出相应的变化。

法家肯定了当时政治经济的变动、权力的转移与争夺,认为这是社会的进步,是合理的。

法家思想的核心是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君主专制,法家三个学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加强君主权力的主张.

而韩非子则认为,要建立中央集权的专治政治,法、术、势三者缺一不可,这些主张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子

秦始皇为何要采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

这不是简单的耦合,而是历史的必然。

法家顺应社会潮流。春秋战国时各国混战不休、民生困苦,人民都渴望统一天下。法家重军权,讲治术切合大一统的政治形势,所以秦始皇因应时代趋势,把法家提倡的中央集权制度全面推行,以加强管制。

地域因素。秦国地处西陲,受戎狄文化影响较大,未遵王化,故不似中原国家那般重视礼教,常常被中原诸国鄙视。

秦国变法将周礼的精髓悉数摒弃,造就了秦文化的野蛮性和非人道性,也便有了“秦国之俗,贪狠强力,寡义而趋利”的说法。

为了强化控制,法家思想成了秦朝统治者的不二选择,一方面禁锢思想,另一方面出台严刑酷法。

法家符合君主利益。六国遗族,常思复国,秦的宗氏贵族及儒生原引周代封建为例,要求秦始皇分封,重行封建不利于巩固扩大军权。

而秦始皇雄才大略,不容军权受削弱,法家主张法术势,配合运用集大权于国君一身的思想,较切合秦始皇巩固军权的需要。

秦始皇

秦始皇刻薄寡恩。部分与秦始皇交往的人,指他缺少仁爱之心,粗暴而不信任,固执己见。

有上述性格的人不接受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道家的无为,会比较接受刻薄寡恩,崇尚独裁的法家思想,因此他以法家治国也有个性的因素。

沿用商鞅以来的法度。由秦孝公开始的历代国君,沿用商鞅所定法制,使秦国力上升,终扫平六国统一天下。

商鞅据法家思想制定的法令,经过实践,行之有效,是秦国强大的重要因素,因此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仍以法家思想治国。

秦始皇生活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当时百家争鸣的局面尚未结束,其中儒墨道法四家流传较广,或多或少都对秦始皇产生过影响,其中以法家影响最大。

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吸取了诸子学说中的集权思想,特别是法家学说中的法治精神,构成了自己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以法治国的理论体系,著有《孤愤》《五蠹》等著作。

秦始皇对此十分赞赏,因此统一天下后以法治国成为他的政治思想,贯穿了整个秦朝的历史。

虽然及至秦二世时,制定酷令,滥用法制,使秦王朝最终走向了覆灭。

但秦始皇最初定下的以法治国的主方向,是顺应时势而为。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依法治国对于秦朝统一后的发展和对后世中央集权的延续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秦朝灭亡后,刘邦建立汉朝后开始推崇儒学,到了汉武帝时期便独尊儒术。

刘邦

法家思想的没落,也证明单纯的依法治理国家是行不通的。

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因为法治太严苛导致的,因此西汉后期,法家思想被儒家所吸收,并开始以儒表法理,儒法并用的理论治理国家。

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被排斥掉,儒法结合的治国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余年。

结语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历史朝代。这个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思想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当时儒、道、法、墨、阴阳、纵横等各派思想的代表人物周游列国,到处推销自己的学说。

而各诸侯国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接纳贤士或委以治国重任或任为学官,让他们专门研究和讲学。这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双向选择现象。

而地处关中西部的秦国,为什么最终选择了法家?

这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秦国结合现实因素与自身条件选择了法家思想,最终一统天下,但也正是因为单纯的依法治国而走向灭亡。

后来汉朝吸取秦朝经验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主张产生,开始尊崇被秦朝抛弃的儒家思想,可谓时也命也。

参考文献:

中国法制史参考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法治”、“德治”思想探析》

《春秋战国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TAGS: 秦始皇 法家 中国古代史 经济学派 中国法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