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
2023年开年之作《天真与自由》一书
2023-10-28

2023年开年之作《天真与自由》一书

南方网讯 如何梳理出一个完整的中国古代艺术脉络?这些古代艺术与其相对应的时代精神又有何关联?如何从这些古代艺术的具体表现中理解“天真与自由”的含义?日前中国古代艺术家及作品与中国哲学思想的关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2023年开年之作《天真与自由:漫步中国古代艺术》一书,从贾湖骨笛、后母戊大方鼎、汉之舞乐俑等工艺艺术,到《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人文书画艺术,试图为读者呈现中国文人艺术的根源与精神。

全书共12章,书中涉及的时间跨度极大,上启初民时代,下至明清,选取了不同时期的工艺品、艺术品200余件,其中唐代之前多以工艺艺术为主,唐及以后多以文人艺术为主。对于这些工艺品、艺术品以及艺术家的选择,作者以是否可以成为时代的象征作为原则。在唐以前,留有名字的艺术家极少,所以时代的精神是以人民集体的创作为分析对象;到唐以后,更多是选取有创新以及代表意义的文人艺术家及作品为分析样本。

翻阅此书,每个章节之中的不同内容以“词条式”的形式一一呈现,该书注释部分与正文部分分列左右两侧,相互呼应。作者介绍,注释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正文的延展。

这既是作者针对此书想要引导大家的阅读节奏,也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别样的阅读节奏。此外,书中所配的文物照片极其精美和震撼,其摄影者是微博拥有近400万关注者的“动脉影”,这种正文、注释、插图构成的三维立体阅读体系,也打造了此书多维度的阅读体验。

《天真与自由》一书的作者翟进长期负责博物馆等文化项目的策划设计及运营工作,毕业于北京大学电子与通信专业的他,其学术背景和从业经历,以及他的理科思维,让全书的遣词造句都别有新意,但字里行间中又透露出了作者的文史哲功底。

在他看来,中国古代艺术与哲学血肉相联,“天真是其本心中国古代艺术家及作品与中国哲学思想的关联,自由是其追求”。在这本书中,他尝试从诗性与哲学的“美的联结”这一点对艺术作品进行解读,探索中国古代艺术及其背后时代精神与象征,以及中国艺术何以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每一个时代,人类对于时代问题的解决,也沉淀了这个时代的精神。”作者在书中对人类文明中的历史事件和问题进行梳理,继而寻找哲学和艺术之于时代问题的解答。

谈及对于此书的期待,翟进希望这本书可以帮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建立起一个可以自足的中国古代艺术脉络,对了解每一个时代的精神有所启发,他在书中写到,“在我最艰难的时间,最终慰藉我的是山水、文人精神与古代艺术。”也许,当“漫步中国古代艺术”这幅画卷徐徐展开之时,“一颗漂泊的心终于寻到它的归宿而不再慌张”。

部分章节阅读

跋:边界与对望(节选)

我以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问题,时代的问题带来时代的困境。人类文明的困境,根源则在于人与自然的远离(包含人自身的自然属性)。人类文明的进程,亦即人远离自然的进程(同时也是人与自身自然属性的远离)。而每一个时代人类于时代问题的解决,也就沉淀了这个时代的精神。

于是,我从时代面临的问题出发,继而去发现文明中每一个时代的两种应对:其一是哲学应对,每一次人与自然的远离,意味着一次边界的重建,哲学作为时代的守望,要完成人与自然边界的重建以及人类多种秩序的重建;其二是艺术应对,边界确立之后2023年开年之作《天真与自由》一书,艺术继而“联结”起被新边界隔离的世界,这样的“联结”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一种对望,也是哲学冰冷身影背后温暖的对望。

这就是我理解的“礼以别异,乐以和同”,也是中华文明儒道互补格局之形成的最初基因。

进入每一个时代,我以为首先要看这个时代的哲学文本还有艺术。从文本,我们可以了解每一个时代的自然观和人观(天道与人道);从艺术,我们可以了解“艺术家”是怎样以其卓越的艺术品建立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互望。于是,对时代精神的理解,我就会以这样的顺序进行:首先看文明中的历史大事以及历史问题,继而寻找哲学于时代问题的解答以及艺术于时代问题的解答,之后在文本与艺术的沉淀中,构建出此一时代的天道观与人道观,而美学则是连接着这个时代的天道与人道,弥补着不断分裂的鸿沟,同时在鸿沟上构建起人类温暖的对望。

以上,便是我希望在书中和后面表格中传达的方法。

看中华文明,以天道而言,自古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生生不息的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这个世界永远在变。因为永远在变,于是这个世界无始无终,因为无始无终2023年开年之作《天真与自由》一书,于是这个世界没有神。这就是从孔子与老子一直到如今我们文明共同的气派,以绝无仅有的哲学智慧面对生命以及万物终将逝去的现实,继而追求现世生命的饱满与绚烂,这是我们文明高贵的智慧。

再看人道,我们永远都在思考与体认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从来不是二元的,正是这种“不即不离”,使得人类在文明不断前进中迷失又寻找着自己,永远在重建着人与自然的边界。那么边界双方可以温暖互望的可能性是什么中国古代艺术家及作品与中国哲学思想的关联,我们的哲学家或许已经给出了完美的答案,如程颢之“仁”与张载之“感”,“仁”是生命力的根本,“感”则是人与人、人与天感通的方法与形式。

这本书谈古代艺术,更倾向于去谈“美的联结”。从文明最初于祖先的思念与早夭灵魂的呼唤可见,那时美的联结是那么单纯与直接,那是人类最初的孤独。继而,从群居到部落,到国家,更复杂的政治秩序意味着更多的分裂和更多的边界,更多的边界意味着相互理解的难度不断加深,也意味着更深的孤独。而孤独让我们渴求知己,渴求表达,渴求冰冷的边界两旁温暖的对望。

以上三者,便是序言最初提到的“万物终逝的悲凉、内心的诗性以及知己的渴望”。

我不知道是否把自己想要说的都清楚表达出来了,我以为如今我们文明面对的问题不再是与西方的对话,而是实实在在地建立自己的文化主体:建立自己可以笃行的价值判断与哲学根基;建立自己可以自足的艺术体系,有自己的创作者、创作动力、创作形式,有自己的评价标准。

如今,寻求被理解和被包容的时代已经过去,如果要对抗这个全球化时代价值观混乱的虚无主义,必须要有坚定的根。“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这也是自由的真正含义,我们文化中那些符合人本质的道理,对现世生命的追求还有不断于内心的观察,这是我理解的我们文化自己的“自由和人本”。这个世界即将面临巨大的人性变局时代,而我希望可以把我们文化中高贵、积极与坚定的部分进行分享,以迎战这种变局,这就是我余生所渴望的“孔颜乐处”。

记者 周存 通讯员 李迪斐余余

TAGS: 艺术 哲学 中国边界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