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 > 淮南子
榆林学院学报JanJan兀
2023-08-24

榆林学院学报JanJan兀

榆林学院学报Jan.兀YV01.19No.1《淮南子》的人生意义哲学(西藏民族学院政法学院,陕西成阳)摘要:人生意义,是哲学探索的旨归。作为先秦诸子哲学的集大成者,《淮南子》同样继承了先秦道家对人生意义的探索。通过对道、人及道与人的关系的探索,《淮南子》提出人生的意义在于“性合于道”。关键词:《淮南子》;lit;人;人生意义;性合于道中图分类号:B23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71(2009)01-00027—04《淮南子》是由西汉时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方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螟于术之士”集体编撰而成,它上承《吕氏春秋》,下启《春秋繁露》,是一部“牢笼天地,博极古今”(刘知几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合阴阳,骇宇宙而章三光。《史通自叙》)的巨著。它以道家思想为主要旨论、生成论、方法论、修养论、心性论、意义论的完整游,以抚四方。是故能天运地滞,转轮而无废,水流哲学体系。它不仅探索宇宙万物的演化生息,穷究而不止,与万物终始。”(《原道训》)天地万物生化的自然奥秘,而且继承了老庄理论的道包裹天地,充盈四方、达于八极,集万千功能思维方式,探索人生意义。

属性于一身,并能转化自如,无穷无尽,是对立统一所谓人生意义,就是指人活着或死去的最终价的存在方式。道赋予了万物以各自的特性,并且是与目的,它是人的生命的最高指向。与儒家以研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据。传说中的二皇就是因掌握了究天人关系来规定人生意义一样,通过对道、人及二道,才能立于天地之间,与造化者同游,并能够治理者关系的探索,《淮南子》最终将人生意义归结到天下。天从属于道,天道是道在自然界的体现。“性合于道”的旨趣上来。其次,《淮南子》发展了老子的“道”生万物说。一、《淮南子》的“道”论——“道始于一”的生这首先表现为将“一”合为道的特性,而不在道之成本体论外。老子提出的宇宙万物的生成模式是:道等于无,“道”是先秦道家学说最高的、最为核心的范“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二章),“道生在《淮南子》的思想体系中,“道”同样是其核心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老子范畴,也是全书的理论基础,其它思想都是围绕认为,一是道派生出来的,在道之外。开的。道既具宇宙本原的含义,又具有《淮南子》与老子有所不同,它认为,“道始于最高秩序与规律的含义。《淮南子》集先秦至汉初一”(《天文训》),“一”是道的特性,提出“道者,一各家道论为一体,对道的观点进行继承和总结。

立而万物生”,“一”是道派生万物前的准备形式,因《淮南子》首先论述了道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的此“道始于~”。本体性质:《淮南子》中的“道”被视为造化者、生生者、化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浮,冲而能,说明了道与万物是产生与被产生的关系。从道之本体的特征和道的功能方面可以看出,道是一非收稿日期:2008—09—10作者简介:,女,陕西西安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万方数据28榆林学院学报2009实有、非分化、非有限的整体全然的存在,它集原始有两者结合才能成人之善。不过,《淮南子》也不完性、本根性和终极性于一身,因此,道是终极的实在,全认同孟子,它认为,人性是自然之道规定的,不是是万物产生的最终根源。有意志的天规定的。(《要略》)和“明死生之分”(《缪称训》)是生命的两另外,《淮南子》对道生万物的过程做了更加详种不同的状态,同时又淡然处之。“故柔弱者,生之地描述。在内容上,比《老子》更丰富了。这样,干也,而坚强者,死之徒也”(《原道训》)。《老子》就将生命更深地纳人到道本体之下,使道成为生命七十六章有“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在生死变化和人生命运的最高力量。生死观上,如果说老子的贵柔尚弱有辩证的因素榆林学院学报JanJan兀,那总之,道在这里,不仅是本体,同时也是生成的么《庄子》则是走向了生死循环论:“生也死之徒,死最终根源与力量,这是对《老子》与《庄子》综合的结果。

《淮南子》的道论是生命生存的基础,也是人性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庄子知北论和人生意义的本体基础。二、《淮南子》的人论——“清净恬愉”的自然人《淮南子》也认为“以利害为尘垢,以死生为昼性论和“生死一体”的相对生死观夜”(《叔真训》),将生死视为一自然循环更替的过先秦诸子都是比较重视现实人生的。人性论是程。“夫死生同域,不可协陵,勇武一人,为三军雄”秦哲学的主要内容。但对人性的探索,多限于生,(《览冥训》),认为生死自然,无生死两界之说,“故对死亡论述较少i多重于社会意义,少于自然认知。知宇宙之大,则不可劫以死生”(《精神iJJl}),生死只而道家站在道的本体基础上,将生死并论,认为不过是就个体生存现象而言,对整个无限的宇宙来与死是一自然气化的过程,为人生寻找更适合道说并没有生死之别,生死是相对的。《淮南子》直接的生存意义。《淮南子》正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死一体”,实现了对立面的统一,生即死,提出了更为完整的人生观,从而构成了《淮南子》生二者合一不分,则无生死之累,由此才有了超越生死命意义哲学的人生基础。的可能。(一)“清净恬愉”的自然人性论生死即是一体,则对生死应淡然处之。

“生死儒家人性论重天道人伦,道家的人性论则重视一化”是对生死应持超然的态度。《淮南子》反对是自然之道,对个体生命的规定提出了清净恬愉“生生之厚”的厚生观念,“明死生之分则寿矣”的自然人性论。“清净恬愉,人之性也”,“人性安静(《齐俗i)Jl})。而嗜欲乱之”(《人间训》)o.又说:“人生好静,天之“夫人之所以不能终其寿命而中道夭于刑戮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而知诱于外,不能者淮南子精神训,何也。以其生生之厚也,夫惟能无以生为者,则反己淮南子精神训,而天理灭矣。(《原道训》)。《淮南子》将清所以修得生也。伦理性规定不同的。役也,而死乃休息也。天下茫茫,孰知之哉?其生我同时《淮南子》也主张人性有善的一面。《泰族也不强求已,其杀我也不强求止。欲生而不事,憎死立的。《淮南子》强调“仁义之资”必须与后天教育相结合,才能臻于完美。之比于有形之类,犹吾死之沦于无形之中也。“故无其性,不可教训;有其性无其养,不能遵然则吾生也物不以益众,吾死也土不以加厚,吾又安知所喜憎利害其问者乎。”(《精神训》)则不能成丝;卵之化为雏,非呕暖覆伏累日积久,则上述内容是对庄子视生为摇役死为休息说法的不能为雏。人之性有仁义之资,非圣人为之法度而一种纠正,对生死淡然超脱的态度与庄子的憎生乐教导之,则不可使向方。

”(《泰族训》)死有所不同。死与生是宇宙的大化流行,循环往复,即是说,善性是内在根据,教育是后天条件,只因此生死无间。“万物玄同也,无非无是,化育玄万方数据马香品:《淮南子的人生意义哲学29对生死的终极关怀实际是对生命最终指向的理天下之乱,犹忧河水之少,泣而益之也。龟三千岁,关注、《淮南子》承认生与死是有客观差异的,生浮游不过三日,以浮游而为龟忧养生之具淮南子精神训,人必笑之 是暂时的生命存在形式榆林学院学报JanJan兀,是宝贵的,是“尊于天下” “化物者”“生生者”,即操纵着万物的存在才能超脱 人只有通过“德”,舍弃名利与天下等身外之物 这一局限。 事,才有得道的可能。天下的治与乱自有定数,忧虑 汉末道教主张长生成仙,拒绝死亡,与道家重 无济于事,只有安于自身之治,并以此为乐,才能与 生、养生有内在的联系,但对于生死,二者看法迥异, 之言道。 采取的方式也是截然相反的,这是二者问 的重大差 《淮南子》在道本体下,还提出道与天的同一 性,从而提出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这对董仲舒的三、道与人的关系——“道理通而人伪灭” 《春秋繁露》是有启发的。这也与《黄帝内经》中《素 道家的思维方式是以自然之道明人道。人道就 问生气通天论》所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 是对个体生命的生存(全身、处世、养生)关注,对人 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的天人合一 生意义的关注。

“夫物有以自然,而后人事有治也” 观点不谋而合。 (《泰族训》)。作为道家思想在汉 初的重要代表, 道不是独存无依的,道的品性是通过人的体验 《淮南子》提出“道理通而人伪灭”的人道关系论,人 才能显现和获得,而道的境界是通过个体的修行才 由于受伪的影响,与道形成了对立的关系,要想恢复 能达到的,得道后言行才不会有偏颇,最终实现身道 自然人性,就要做到无事无为;要做到无为,则要 同一。 “道理通”,然后则与道同在。主张道能对人性伪的四、人生意义——“性合于道” 地方进行修正。 儒家人格完善是在现实交往中依乎礼义形成的 “人有穷,而道无不通,与道争则凶。 无为,与无智者同道有能而无事,与无能者同德。了世俗的各种羁绊,通过虚静去智、甚至以忘我的方 式成为与道合一的真人境界。而这种真人境界就是其为也。有智若无智,有能若无能,道理为正也。故 人生追求的目的,也是人生的意义。《淮南子》以真

TAGS: 淮南 生死 万物 人性 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