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先秦文化之“天命钦政斗勤国之宝印”
随着先秦地下文物不断出现,这些第一手资料在印证历史、填补历史、颠覆历史之余,记录历史的文字也极为重要,可以帮助我们从文字的角度去解读先秦文化。
西汉御史大夫张中青铜九头狮政斗镇墓兽底座玺书12字符瑞符应( 印)“天命钦册封政斗勤国之宝印”,其中“天命”一词除了天之意志等表层文字意义之外,更是古代“微言文”的重要表现形式。
天是中华文化信仰体系的一个核心内容。有神格化、人格化、人神相应之天体星宿及道德化等概念和象征意义。所谓天命就是上天所赐授的符命,即古代“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谓“天”能致命于人,决定人类命运。在古代,尤其是两汉时期的宗教化的儒家今文经学的影响下,谶言担负起一种职能,即改天换地改朝换代者维护自己统治的合理性的思想工具。
汉代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曾经大力提倡“天人合一”学说,他们认为凡是真命天子出世,都会有某种符瑞出现。符瑞,也就是符命,被认为是天命的象征。
显然这是将地上皇帝颁符的权力搬到天上,又由天以符命的形式再传给皇帝,这样一来就为皇帝的皇权附上一道神圣和神秘的光环。西汉哀平之后,谶纬之学逐渐兴起,其实就是这种政治宗教的表现形式。首先体现便是在政治、政事“天命观”之“ 天人合一” 。
01 何为天命
一般地,古代铜器铭文字少意广,翻译起来较为困难,歧义更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时代有些学者在研究中国古文字学时,脱离古哲人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没有全面理解古哲人的思想,以现时的观念、理念,好“形而下”通过甲骨文的主观猜测的解字,来解释中国古哲人所给出的哲理概念。
而且是在没有透彻地理解初创的古文字存在局限性、多义性、替代性,以及没有透彻地理解中国古哲人所给出的“字、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语意及其哲理概念,主观解释中国哲学中的核心哲理概念范畴。
在古代典藉中,天命观非常普遍。《尚书》、《史记》、《左传》等多有记载。天命观念在汉代非常盛行。如汉元帝、成帝间博士褚少孙在续补《史记.三代世表》中的一段对话,用了五个“天命”。故西汉御史大夫张忠政斗镇墓兽,铸以青铜九狮首。有关汉成帝时期“天命”的详细论述,见专题《汉成帝时期王氏专权与天命论反王斗争》及附表23。
《诗·大雅·卷阿》云:“维君子命。”《墨子.公输》云:“夫子何命焉为?”《国语.周语》云:“襄王使太宰文公及内史兴赐晋惠公命。”《易.师》云:“王之锡命。”
《易·师》云:“大君有命。”《论语》云:“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孟子·离娄上》云:“既不能令,又不受命。”《庄子.列御寇》云:“不考父一命而(士)伛,再命而(大夫)偻,三命物(卿)俯。”《商君书.定分》云:“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礼记.坊记》云:“故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后汉书.周荣传》云:“古者帝王有所号令,言必弘雅,辞必温丽,垂于后世,列于典经。”
天命在各家的称呼:儒家称天命、命运,道家、墨家叫天德、天志,即上天的意旨。
在古代,天命也叫大命。《广雅.释诂.卷一》:“天、皇,大也。”《汉书.翟方进传》云:“予害敢不於身抚祖宗之所受大命?”因为古代天、大二字的甲骨文相同,到金文和篆书才有所区别。国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杜迺松先生在《中国鉴定家.古代青铜器断代与辨伪》中详细谈到了这一点。
《诗经.大雅.荡之什.云汉》云:“大命近止,兄弃尔成。”
《毛公鼎》云:“劳勤大命。”
屈原《天问》云:“天命反侧,何罚何佑?齐桓九会,卒然身杀。”
《礼记.祭统》:“对扬以辟之勤大命。”这里,大命就是天命之意,即以德配天,天以德择主。
(一)天,指天命、天道
1、天命、天道。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方法论的学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天”这个概念有大、中、小之分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包括天道、地道、人道。
人道慕强,天道慕善!!人道索取!天道给予!人道靠外强,天道靠自强!天道靠自己内在人格吸引力!人道靠外在外表吸引力!!道不同不相为谋!!!
不论天道地道人道,利他之谓道。天人之分在利他大小不同,天利他最大。人法天,就是人应该尽最大可能去利他。人本来可以更大地利他,因利己而不能更大地利他,故利己不道,不道早已。
对于“中国”,(1)天道包括:“中国”天文说及星宿比附微言隐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等;
(2)地道包括:古物和古老地质上的“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地域之“中国”等;
(3)人道包括:古代文献里的“中国”、 “中国”名词的历史演变、“中国”一词所体现的民族大融合、古代天道天极之政治智慧、“中国”一词的政治及文化内涵、文明“中国”之瓜瓞绵延、中华文明的主要内涵、中华文明的不屈动力、因由和特征、中西方文明的区别、中华民族复兴与“中国梦”等等。
2、天的概念内涵与外延
(1)大概念的“天”,指客观存在的无所平包的大千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本身,即无限空间、无限时间、无限宏观、无限微观、无限已知,无限未知 等。
(2)中概念的“ 天”,指自然界,包括天文、地理、生物,所谓天有日月星,地有水火风,加上 类生物(动物和植物),从天上到地下,都属于自然界。
(3)小概念的“天”,是相对于“地”而言,单指自然界中大地之外的部分。
(4)天命在古代又叫大命。周文王临终教训周武王之《宝训》(清华大学收藏竹简释译):“用受大命”。受大命:接受天的使命。
(二) “命”就是命运、天命、使命、宿命
也就是“老天爷”(造物主)对世界的安排。对于个体而言, “命运”的含义用《论语》里的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用庄子的话就是“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一切都是命运决定的。
天命观不仅是儒释道统一认知,也是除了墨家以外,诸子百家的统一认知。虽然墨家反对天命有其特殊的诉求,但就是因为这种违背真理的言论导致它的学问被后来的国人理智地抛弃了,从根子上错了的学术是无法得到传承的。
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天命观不仅是前提而且贯穿始终,即使是儒家的对头——唯物主义极力推崇的无神论者——东汉的思想家王充也是笃信命运的。他反对祭祀鬼神,卜筮,但他坚决认定命运是客观存在的。他在《论衡·命禄》里说:“命,吉凶之主也,自然之道也,”,“故贵贱在命,不在智愚;贫富在禄,不在顽慧。”
王充在《论衡》里进一步解释了命的含义:人遇到赏识重用或受到排斥损害,都是由于命。生老病死是命,贫贱富贵也是命。从王公大臣到普通百姓,从智慧的圣贤到愚昧的俗人,凡是有头脑、眼睛以及体内含着血液的动物,都是其自身不可改变的命运。命该贫贱的人,如果暂时富贵了无异于遭遇灾难;命该富贵的,即使现在贫贱,将来还是会富有的。
所以,命该尊贵,终将富贵;命该贫贱,一时的富贵也没用,结果还是归于贫贱。(原文:“凡人遇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有死生寿夭之命,亦有富贵贫贱之命,自王公迨庶人,圣贤及下愚,凡有首目之类,含血之属,莫不有命。命当贫贱,虽富贵之,犹涉祸患矣。命当富贵,虽贫贱之,犹逢福善矣。故命贵,从贱地自达;命贱,从富位自危。”)。
对于个体而言,所谓的“命”指的是人的肉身,它的物质性决定了它必须服从物质世界的大统一原则,它像一个齿轮一样,被动地旋转。拿破仑则认为,人只是上天的一个工具,他说:“请相信我,没有人能逃脱自己的命运,上天操纵着一切,我们只是它的工具而已。”
从科学的角度看,因为肉身是一种物质,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掌握的。所以,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和霍金认为,如果计算机速度足够快的话,科学家就可以像预测天气一样预测一个人将来某一天的行为,甚至可以知道具体的“无聊动作的细节”(霍金语)。之所以可以做得到“科学算命”,是因为“上帝是不掷色子的”(爱因斯坦名言),即物质世界是井井有条的,一切都是按部就班运转的,不可能出现什么意外,一切都是因果循环,一切都是注定的。
按照东西方传统宗教和哲学的观点,肉身只是“假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是心灵,或称之为灵魂。肉身这个“假我”的命运是注定的,而“真我”这个本体不仅是永恒的,而且是自由和快乐的。
由于人们把肉身这个“假我”当成自己,并执着于它,为了满足这个“假我”的欲望,人们努力攫取,拼死争斗,由此导致烦恼而焦虑,加之肉身不仅会生病而且早晚死亡,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产生忧愁和恐惧,终身不得安宁。而“真我”就在人们的无明和私欲中迷失了,人们从此与快乐无缘。
儒释道文化提醒我们,必须认清人生这个真相,人生在世的目的是借“假我”这个身体修“真我”这颗心灵,这就是“借假修真”。即通过修行,纯洁自我,去人欲明天理,致良知,从而把“真我”从“假我”中解脱出来,并以此获得真正的快乐——本体之乐。所以,圣人学问的关键在于内求,向心内求。而普通人都是外求,追逐名利,试图在俗世中找到快乐,其结果就是水中捞月一场空。
02 天人合一思想的渊源
日盖地阴阳天人合一,浑天东西日月星辰。当时球面存在没月亮,并没有涉及到唯心物。东方夏文化道法自然;西方正反哲学后唯主义。
“天人合一”一直以来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非常重要的世界观,或者是中国传统的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特征。
“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萌芽于老子和庄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家所谓的“天人合一”,就是倡导“人之道”必须效法“天之道”,即应“唯道是从”。如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及“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及“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以及“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解读先秦文化之“天命钦政斗勤国之宝印”,复守其母。”等等哲理都是主张“天人合一”。
人应当象天地那样,符合自然之道。什么是自然之道?清静无为,任万物自生自灭。又如何做到清静无为?绝圣弃智,无知无欲,就象赤子那样。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回到结绳记事的原始状态,少动无争,安居乐业,自给自足,不与外界往来。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的思想学说,认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是小的自然物,天是大的自然物,都是“道”的生成物,各各自成一统,人与天的性质本是相同的。但是种种礼法桎梏、名利欲求,使人丧失本性。人类要挣脱枷锁、冲破藩篱,回归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状态。庄子的理想国是“至德之世”:草木繁茂,人与禽兽杂居;地无道路舟桥,人不分君子小人;抛弃仁义忠信,简单结绳记事;自给自足,安居乐业,安土重迁;人群与人群虽近,不互相接触。如此与老子的“小国寡民”相似,而物质生活更原始,精神状态更蒙昧,所处时代更久远。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对万物一视同仁,把万物当做祀神的草狗,任其自生自灭。老庄的“天人合一”观念,是原始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们说的“天”,指的是客观的自然规律。
西汉初期,黄老之道盛行,儒派董仲舒吸取道家学术,推出“天人感应”理念,认为上天有意志,人间所为,天能感应,据以督理人事,人事必须窥天意而行。君王无道,天降灾异,如地震、瘟疫、水旱等灾害;君王有德,天降祥瑞,如龙翔凤舞、庆云灿星、珍石异卉之类。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天人之际解读先秦文化之“天命钦政斗勤国之宝印”,合而为一。”就象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与祥瑞相对应,还有天遣。即天降灾殃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百姓最倒霉,食肉者无恙至多微疾,甚至有奸邪发国难财,天灾人祸连结,天意究竟惩罚谁?
03 圣人出世,天降祥瑞
天是中华文化信仰体系的一个核心。有神格化、人格化、人神相应之天体星宿及道德化等概念和象征意义。所谓天命就是上天所赐授的符命,即古代“天人合一”君权神授思想,谓“天”能致命于人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决定人类命运。在古代,尤其是两汉时期的宗教化的儒家今文经学的影响下,谶言担负起一种职能,即改天换地改朝换代者维护自己统治的合理性的思想工具。
1、出生祥瑞
历史上常见的祥瑞有:一是出生祥瑞。即皇帝出生,史志演义每见红光闪烁、祥云缭绕。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降世时,《符瑞志》说:“时有红光,室中尽明。”还有嘉禾呈祥:“一茎九穗,异于凡禾。县界大丰,故名光武曰秀。”皇帝之外,名人奇士也有祥瑞。如南宋文天祥,出生时文家云霞盖顶,所以取名“天祥”。文天祥本人也被当朝认作人瑞,他成年后赴京应考,宋理宗见其名字大吉,把笔试第七的他擢升为状元,寓意“天之祥,宋之瑞。”
2、改朝换代祥瑞
周武王伐纣,传说“风鸣歧山”。汉献帝“禅让”曹丕,谶语瑞象齐施,官民报喜。谶言云:“代汉者,当涂高也。”于是,“麒麟降生”、“凤凰来仪”、“黄龙现身”,齐贺新朝新帝。心愿幻象,力图证明朝代更替合法正当、天命所归。
3、盛世祥瑞
人世治,天嘉许。明朝永乐年间,有外国使者进贡异兽,时人以为就是传说中的麒麟,沈度作贺表《瑞应麒麟颂》:“臣闻圣人有仁德,通乎幽明,则麒麟出。”瑞兽出,应圣人,永乐皇帝大喜,重赏外使,命人画像纪功。随后喜事却变成闹剧,一众外国见有利可图,竟相进献异兽,弄得永乐君臣不胜其烦。现在按图索骥,所谓异兽麒麟,就是非洲的长颈鹿。
历朝历代,祸福异象数不胜数,异彩纷呈。古人既然相信人事与天意关联,“天人感应”也就成为一种参政工具。臣属表达政见、劝诫君王,往往以灾异祥瑞约束、激励君王。心诚则灵,万世太平。
如今可知,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主张,属于唯心主义,他心目中的“天”,是人格神“上帝”。万物有神,祖先有灵。古代中国有神论是主流,但也难掩无神论光芒。
03 天人合一名词的出处
1、《正蒙-乾称篇》与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一直以来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非常重要的世界观,或者是中国传统的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特征。 “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说中国古已有之。但“天人合一”这个名词说法,其实是在宋代学者张载从中国古代文献中总结发展而来,并且又为我所用地进行了重新定义。而在中国先秦文献中也很少被提及。即最早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这个说法的,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宋代的理学家张载。
当然横渠先生对“天人合一”的解释,也并不是他所首创,也是对前贤思想的归纳提炼。如西汉大儒董仲舒就曾提出“天人相应”等,就是宋代张载“天众合一”的原始渊源。
张载《正蒙-乾称篇》:“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 他首次明确提出和使用“天人合一”。其意是说,诚属于天道,明属于人道。因明致诚,因诚致明,即天道与人道互为因果,所以“天人合一”。
《正蒙》是张载最主要的哲学著作。“蒙”指的是《易经》64卦中的第4卦,《蒙卦》是“蒙昧未明”之意。正蒙的意思简单说就是启蒙。《正蒙》主要的内容就是以儒家学说,批判佛道思想。
在《张子正蒙注》中对“天人合一”的解释是:“诚者,天之实理;明者,性之良能。性之良能出于天之实理,故交相致而诚明合一。”意思也是说“诚”是天道,而“明”是人性中的“天地之性”,就是“善”性。而人之“天地之性”就来自天理、天道。所以人只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就可以做到变恶性为善性,而人之善性就来自天理天道,所以人就可以和天“天人合一”。
蒙卦解析
2、宋代理学家张载:横渠先生
张载就是那位著名的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先生。
张载在人性论方面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这种思想那是继承先秦孟子“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之争思想。“天地之性”是指人性中先天性的因素,他认为是善的。
“气质之性”是指人性中后天性的因素,他认为有善有恶。但后天的“气质恶者”,可以通过学习以变化气质,从而恢复人本来的善性,即天地之性。所以张载的人性论认为,“人性先天本善,后天有善有恶,但恶可以通过后天的人为努力变恶为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