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浙学大会——金华学派高端学术论坛在金举行
为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根据金华市委高水平办好金华学派学术论坛、打造“千年文脉、浙学之源”等部署要求,4月22日-23日,“2023浙学大会——金华学派高端学术论坛”在金举行。
本次会议由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联合浙江省社科联、金华市委宣传部共同举办。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谢利根、浙江省社科联办公室主任陈名义、中共金华市委常委及宣传部部长吕伟强、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姜玉芳、浙江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邵国平、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钟依均、浙江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冯昊青、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锟、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葛永海出席了本次会议;浙江大学董平教授、哈佛大学包弼德教授、台湾东海大学蔡家和教授、厦门大学朱人求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丰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常新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张天杰教授、上饶师范学院徐公喜教授等海内外知名专家与会并发言。
论坛开幕式主旨发言中,多位知名学者阐述了“婺学”思想特质,这些研究成果纷纷说明“婺学不是地方性知识,而是具有普遍性的思想”:浙江大学哲学学院董平教授从金华之学是地方性知识还是普遍性知识这一问题切入,阐述了金华学派在儒学发展史中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相比,吕祖谦之学可以被称为历史哲学。虽然以吕祖谦为代表的婺学是以地域来命名,但其思想内容已远远超出了地域性知识的范围,而具有着超越地域思想的普遍性特征,它开辟出中国思想史中的另一条路向。这条路向,对后世中国思想发展有重要意义。
哈佛大学包弼德教授回忆了自己与金华这座城市的深厚渊源,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就率领哈佛大学师生团队在金华地区开展过考察活动。他结合最新出版的婺州研究著作,诠释出婺学士人思想流变历程的形态。在他看来,南宋婺学、理学思潮同时盛行,除吕祖谦等道学士人外,还有章如愚《群书考索》等大量理学著作出现。而从南宋后期至元代,婺州涌现出以北山四先生为代表的道学群体,但随着明初宋濂、王袆等人的逝世,婺学遭遇重大挫折。直到明中期时,通过章懋等人的努力,婺学曾一度振兴。明代中晚期时,随着胡应麟的名声大噪,使得婺学中文学一路崛起,婺学发生了从理学研究向文学研究的转型。
人民日报社《国家治理》周刊副总编辑陶建群重点阐述金华学派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他说“万年上山、世界稻源 ”“千年文脉、浙学之源”“百年宣言、信仰之源”都彰显了金华深厚的文化底蕴,金华学派既是浙学的重要组成,又是浙学最重要的起源地。宋代社会学术思想活跃,学派林立,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在当时是开创性的。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与今天的务实创新、实干争先的思想在内核上一脉相承。特别是从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让人联想到,金华冲破传统内陆城市的思维束缚,从沿海的内地向内地的沿海跨越,成为内陆开放新高地。可见,婺学思想绵延数百年,深刻影响和引领着金华的发展,婺学精神历经淘洗,去伪存真愈加富有生命力,成为可挖掘和利用的人文瑰宝儒家哲学学派的四书,也是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对金华来说,在崛起浙中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都市区,高水平建设内陆开放枢纽中心城市,离不开精神文化力量的支撑,那就是金华学派所沉淀下来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内核。
西安交通大学常新教授指出,冠以“婺学”的金华学派在宋明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吕祖谦至“北山四先生”,学术谱系清晰,既系统传承二程学术,又铺之经学与史学传统,奠定了南宋理学重镇地位。在常见的关于金华学派的研究中,常常围绕吕祖谦展开,或者以理学为主,或者以经学为主,或者以史学为主,未能全面展示以吕祖谦为主的金华学派全貌。应遵循“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的指导原则,将以吕祖谦为核心的金华学派置于更为宏阔的文化史、政治史、学术史背景下,全方位呈现宋元金华学派、本理学、尚事功、重史学的学术空间及宋元金华学派的学术衍变轨迹。
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锟教授指出金华北山学人群体相对于同时的北方、江西朱子之学,其居敬立志、艰苦工夫的实践,民族气节的担当、卫道精神和地方草莱气息更明显。金华学派代表北山四先生以身践道的高尚品格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法,使金华成为了朱子学重镇,北山学派成为宋末至明初浙东学派的中流砥柱。“北山四先生”学术特色及传播活动,其后学延续二百余年。在元代至明初四先生后学又次第传承三代:第一代是师从于金履祥、许谦的朱丹溪、欧阳玄、吴师道、柳贯、王毅等;第二代是师从于吴师道、柳贯等人的王袆、宋濂、胡翰、戴良等;第三代是师从于宋濂的方孝孺、王绅等。北山学派前后传递六代,是宋末、元代至明初理学的主流之一。必须指出的,北山一系学人乃是传承朱学的重要学脉,也是《四书大全》建构经注体系的重要基础。
结合主旨发言中指出的婺学的普遍性思想特质,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丰研究员从思想史与哲学史的双重进路考察了“宋学”的概念,他认为“理学”的研究不能涵盖“宋学”的研究内容。他特别指出以吕祖谦为代表的婺学一脉,正是“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考思想史与哲学史研究路径的差异,进而自觉不同路径之间的价值,从各自的角度推进宋代儒学以及整个儒学史、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真正做到“美美与共”。
杭州师范大学哲学系张天杰教授认为《宋史》之中,朱熹、张拭入《道学传》,吕祖谦则入《儒林传》,然有特别强调朱、张二人对吕祖谦的学术影响,似乎他们的学术旨趣与地位并不相当,那么“东南三贤”的说法从从何而来?从《宋史》出发,再到陈亮等浙东学者的评说,最后再到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的总结,从相关的脉络之中就会发现,“东南三贤”的提出与哲学有着重要的关联,无论出于为吕祖谦辩护,还是出于浙籍学者的立场,都使得“东南三贤”的提法得以确立,而逐渐淡化了朱熹曾经对哲学的那些批评论调。
厦门大学朱人求教授认为朱子是中国家文化和“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建构了一个系统而缜密的“家哲学”思想体系。“天理”构成朱子家哲学的本体论,“家”积极参与了儒学本体论的建构儒家哲学学派的四书,仁礼智为家本位主义伦理学的核心理念2023浙学大会——金华学派高端学术论坛在金举行,读书穷理、居敬涵养、修身正己、勤俭治家则是“家哲学”的力行实践。显然,宋代婺州地区在家族建设中充分采用了理学的“家哲学”思想,涌现出一批宗族典范,他们通过治家实践证明家国同构、万物一体、宇宙一家是“家哲学”的最高境界。
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徐公喜教授考察了宋末元初浙江朱子后学群体的全貌。在他看来2023浙学大会——金华学派高端学术论坛在金举行,在黄榦、陈淳、李燔、张洽等朱子第一代门人之后,朱子再传三代学人表现为学统承续、学派群起的特点。从地域上来看朱子后学的传承可以发现,朱子二传弟子以福建、浙江、江西籍为主,而到了朱子三传时,浙江传人的数量超过了江西、安徽、福建籍的弟子,尤其到了南宋末期,浙江朱子学传承又是以婺州地区的金华与义乌两系最具代表性。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葛永海教授以城市化冲击波为视角,讨论包括宋代金华在内的浙风宋韵研究。在他看来,在宋代城市化进程中,世俗化运动构成了能量巨大的动力机制,形成了城市—通俗文艺—词—诗文—艺术—思想这样一个物质文化发端、文学艺术浸染、最后以学术思想收束的层层推演的“城市化冲击波”。而通过探讨“浙风宋韵”的文化内涵与学术意义,辨析这一“城市化冲击波”的研究路径,聚焦和观照浙风宋韵之“俗世雅意”,有助于揭示其在宋代所确立的范型意义以及对于后世的深远影响。
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院长宋清秀教授对北山四先生之一王柏的思想做出了学术史意义的考察。她认为王柏在婺学传承中发挥了呈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他所主张的“经史并重、文道并重、体用并重、本末并举、道德与知识并进、性理与事功兼修”成为之后婺学的显著特色,而他本人也以“以其身用天下”的情怀终生践行着这一婺学宗旨。
在论坛分会场讨论中,涌现出一批中青年学者,他们为婺学研究提供了新生视角: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玉敏副教授指出从宋至清,浙学不仅重经术、重历史、重事功,而且重文学,经史文合一方是其总体特征;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讲师冒婉莹认为婺学具有“兼取众长”的气质,它不应当只作为地域性文化,而应该被发展成为一种现代性的公共品德象征;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青年博士后段重阳指出吕祖谦的“天道”和“心”构成了统一图景,这是历史能够被把握的重要基础。
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75篇,国内外7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汇聚老、中、青三代学者,为金华学派的传承与发展建言献策。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锟教授在做大会总结发言中说:“本次会议呈现出学术群体新老并进、研究视野多元融合、研究方法守正创新的特点儒家哲学学派的四书,这充分说明婺学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富矿’,它绝不是地方性知识,而是一种普遍性思想。本次会议为今后金华学派研究的深度、广度都提供了良好示范作用,在各界关心和与会学者的热心参与下,使婺学‘博通’与‘求实’的精神得以延续,这是传承婺学、服务当下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婺学新视野、新方法开拓的重要起航点。今后的婺学研究,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挥立足文献、重视传统,发掘并提炼金华优秀历史文化中的精华与经典,同时加强学科间的对话,创新研究领域,增强婺学研究的国际视野,丰富婺学思想,深化婺学内涵。同时也将继续加强与地方政府、各大高校、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共同进一步推进金华学派研究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