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之“缘督以为经”与“气循”
2023-08-19

中国传统文化之“缘督以为经”与“气循”

庄子思想敌手_西方哲学家对庄子思想看法_庄子哲学思想的宗旨在于个体精神解放其最高表现是什么

(图源:网络)

养生宗旨:缘督以为经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也”

庄子认为,养生的宗旨在于“缘督以为经”,即保守中道、不偏不倚、因循自然。气循任、督二脉周流不息,遵循中正自然之路,就可以保护身体、保全生命、养护精神、享尽天年。气循中脉是不费力的、自然而然的,却也是生命恒长前行的重要机能。人面对外境若是像身体气脉流转一样自然无阻,便能以处顺的态度获得顺畅的生命。

人能“知”,这是自然。但是“知识”是人所创造、继承、发展的,知识代代相传、愈加愈多、没有止境。若是在有限的生命以不可耐的求知欲望为主要目的,则是自添负累。知识是对对象的描述,并不是对象的全部和整体。人用片面的知识了解对象,不如摒弃思维和知识,在对象之中寻找不可“道”的“知”。庖丁解牛,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间隙的骨节,于是刀无磨损,人不费力。牛体已解,人仍精神烁烁,“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庖丁不是通过知识理论的学习而掌握解牛技法的,他“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即以自我本能运作的心神遇见整牛本来的自然结构,融入规律、掌握规律进而使用规律,如此才能游刃有余、毫不费力。

养生是对身体的保全,也是对精神的保全。在“齐物论”篇中,庄子提出不受控的多变情态是使人的精神“苶然疲役”的主要原因,在“养生主”篇中,庄子提出消弭情绪的方法,也即养生之法——安时而处顺。时运是“天”使之而成的,这并非可以通过人的主观意愿改变,在这里,“天”比“人”具有更多的主导权与决定权,因此人需要“顺天承运”,不与“天”对抗。安时而处顺是人在不可奈何的处境下主动性所能发挥的极致,即在无法干涉的境遇中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迎接。情绪源于对抗,而在积极与泰然中,引发情绪的“使者”隐遁了。

庄子哲学中,与“天”类似的概念是“自然”,世间的善恶、福祸、寿夭、健残、生死皆根于自然。以上情境都包含着是否依乎天理、因循自然的主动性选择。形貌不可改,“天之生是使其独也”;生死不可改,“时也”、“顺也”庄子哲学思想的宗旨在于个体精神解放其最高表现是什么,不受情绪所扰的人,是明知自然禀赋并选择顺应自然规范的人。

心斋:内在生命的颐养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中国传统文化之“缘督以为经”与“气循”,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

气是能够主宰万物和心志的道体的一种形式,以虚名无形之体来容纳万事万物。中国著名美学家朱良志说,“耳,是外在的感官求取,六根感受外在世界,所得到的是知识,必返归于内心。但这还不够,还是有限的、有待的,内在生命对抗性因素并没有真正解除。必上升到‘气’,这个‘气’是一片澄明空阔的世界。气不同于自然之血气,又不离血气,是对血气的超越,将因血气所产生的生命力从盲目的冲动中解脱出来,从而契合天地之气。”

孟子谈“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是立足于生命超越、建立合规律的道德宇宙立场。养气就是合天、合天就是合性,这样的气合于人之本性、合于人伦秩序、合于天地精神,从而消解了人的生理欲望与外在道德规范的冲突。而道家养气学说立足于建立自然而然的生命节奏,建立超越于人的知识和伦理秩序的生命大和谐境界。

气由神宰、由超越智识的“志”主宰。由“志”宰的“气”无所不包,不会被自身知识建筑之墙所局限,“听之以气”,才能有更真实、更博深的收获。

德:个体生命关怀为终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听任)物之化而守其宗(原旨)也。”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庄子哲学思想的宗旨在于个体精神解放其最高表现是什么,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

庄子哲学思想的宗旨在于个体精神解放其最高表现是什么_庄子思想敌手_西方哲学家对庄子思想看法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

“何谓才全?”“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无法以人意掌控的变化着的自然规律)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

“何谓德不形?”“平者,水停止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心不荡,使明明之心照本然之物。”

“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斫,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四者,天鬻(yu)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于天,又恶用人!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中国传统文化之“缘督以为经”与“气循”,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独成其天。”

“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西方哲学家对庄子思想看法_庄子哲学思想的宗旨在于个体精神解放其最高表现是什么_庄子思想敌手

世界万物生生不息,才生即灭,无稍暂息,瞬间即变。变是绝对的。中国哲学说“变”,是用来表现大化流衍的永恒功用,造化谓体,创化为其用,生生不停的外在现象为其相。变是生生宇宙无所不知、无稍暂息的一种精神。人作为造化之一种形态,其形体是不断变化的,但是精神可以凝住、恒守一段时间,不因物变而与之同变,这就是“守其宗”。与变为体,故死生为一。

德为人的原旨,是人需要遵守的最初原则。德是道这一万物本源在人身上反应的作用力,遵循德便是与道同体,体现在认识论上即“齐同物、合异同”,因为万事万物从道的角度看都是其一等同的,按照道体本质不区分万物的视角,就是“常心”。

命,是无法以人意掌控的变化着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也即天道。因为人为不可干扰天为,所以对待不可知的“命”的态度最好的“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是人唯一能有效发动的主动性所在,也是对待不可掌控的“命”的境遇下所能发动的最积极的主动性。

在天道和人道之间,将天道置于意志选择的优先级次序,是庄子所谓的“德”。为何将天道置于人道之先?因为天道是客观的、永恒的、具有主宰性的,而人道有着人为思想的局限性和限制性,且人的意志总与个人欲望相关联,所以更加偏离客观与普遍意义。行人道,必重天道,与天同行,方能彰显人道。

庄子将对天道的遵循,即德的彰显落实到主体的生命利益中——养生。由此将道德规范置于个人生命内置的责任中。“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与道同游则不被外物所伤,与个人私欲和喜好同游则易劳心劳神,庄子对“德”的阐发落脚到对个体生命的关怀中,这是他的人文主义色彩所在。

道:游回世界的鱼

“知天之所为者,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庄子思想敌手_西方哲学家对庄子思想看法_庄子哲学思想的宗旨在于个体精神解放其最高表现是什么

“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

“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庄子哲学思想的宗旨在于个体精神解放其最高表现是什么,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承继了老子的宗旨和观点,认为大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万事万物的主宰,更是人类的大宗师,并点出道体的基本特征:无形、永存、本源和无限的客观存在。

在道和人力之间,庄子去人力、推自然之力,将道作为个人追求的最高范式。儒家从主体上升到“天”,要求人伦秩序符合天道,最终是对人在道德层面的约束。而庄子从“道”下降到“个体”,要求人为退让与天为,最终是对个体生命的解放,推崇“无待”、“自由”、“逍遥”。在庄子看来,凡是脱离“道”的人为都是“造作”,使得人生活不自由;情绪不受控;思想有局限。

“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大道。”困在陆地上的鱼用湿气互相嘘吸,用口中的唾沫互相湿润对方,与其这样相助不如各自在江湖上互不相知。庄子认为对人生命的真正关怀就是让人回到生命之水去,让他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乐。

庄子认为,只有当人是自然之时,才是真实的人;只有人是真实的人的时候,心灵才能真正地自由。所以用“道”的范式取代“人”的范式,是实现个体生命自由自生的途径。

TAGS: 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