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 > 杂家
战国的历史,秦国是绝对绕不过去的!
2023-06-05

战国的历史,秦国是绝对绕不过去的!

说起战国的历史,秦国是绝对绕不过去的。如果各位有时间到西安走一趟,那么兵马俑是必须要去的。在上个世纪,兵马俑一号坑挖掘的时候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兵器。其中有一支戈,这个“戈”不是飞了的那个鸽子,而是枕戈待旦的戈,是一种兵器。在这件兵器的戈头上面刻有“寺工”的字样,这里的“寺”就是“寺庙”的“寺”,“工”就是“工人”的“工”。根据史料记载,寺工这个职位正是秦始皇设立的,主要管的是兵器的生产,是一个国家机构。

重点不在这里,重点在于这一只兵器的戈头上面右边还有一列文字,写着“五年相邦吕不韦造”。这意思就是秦王政五年,由吕不韦督造的。吕不韦是秦国的相邦,主要的职责之一就是负责兵器的生产,而这一支戈,算是吕不韦在这个地球上唯一的遗物了。其中的相邦其实就是相国的意思,后来汉朝时人为了避讳汉祖刘邦,所以才把史书上的相邦全部改成相国。而吕不韦来到秦国以后更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丞相,这也被沿用到后世。

实际上这支戈只能算是吕不韦留下的实物遗物,精神的遗物那就大了,《吕氏春秋》就是他主编的,可以说得上是一部古代类的百科全书式的传世巨著,内容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一百六十篇,共计二十多万字。吕不韦自以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虽然吕不韦做这事儿主要的出发点是靠他人之光提高自身的形象,但是他实际上造成的在文化事业上的影响却是一件大好事,功不可没。

吕不韦和《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当中有相当多的经典,其中被我们选入中学课本的就包括“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引婴投江是讲有个人从江边走过,看见另外一个人正拽一个小孩想把他扔到江里去,这小孩子都给吓哭了。于是就问他干嘛这么做?这人就说了:“这孩子的老爸会游泳啊,所以他也应该会”。孩子的老爸尽管会游泳,但孩子一定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来处理事情,必然是荒谬的。这个寓言故事是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

杂家小子 电影_战国杂家吕不韦_杂家小子国语

引婴投江

相比于引婴投江,刻舟求剑就要知名得多了。讲的是一个楚国人,想坐船过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了,他手脚倒也麻利,立刻就在船舷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了,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去找剑。船都已经过江了,走了很远了,但剑还是掉在水里嘛,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该灵活有变,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这两则文章引入中学课本,是要求全文背诵的。如果感觉印象模糊的朋友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中学都干什么去了。

战国杂家吕不韦_杂家小子国语_杂家小子 电影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留下的精神财富除了寓言哲理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这一点也让他的干儿子秦王政非常不爽,是超级不爽。他提出君主不能滥用权力,必须对君权加以限制。这一点想法,在《吕氏春秋》当中反复提出了,而且还拿出了至少三种限制君权的办法。你想想,秦王政一国之主,想的就是自己的权力不容侵犯。自己的仲父二爹居然出了本书,告诉大家君权是要受到限制的,这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嘛。仅仅是这样也就算了,你还提出几种方法教大家怎样来限制君权,哼,那更是给老虎拔胡须了——纯属找死。所以到了后来秦王政下定决心弄死吕不韦,说起来和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也脱不了干系。

到底有哪几种限制君权的方法呢?第一种,《吕氏春秋》主张分封制,用空间分割和贵族政治来限制君权。吕不韦担心一旦建立一个大帝国,天下就成为一家一姓的天下战国的历史,秦国是绝对绕不过去的!,那肯定有君主独裁了。所以,他虽然也坚持贯彻秦国一贯对外的兼并扩张政策,但他的目的不是以建立一个大帝国为最后的目的的,而是试图建立一个新的分封制的体系,也就是他宣称的“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这意思就是说,只进攻诸侯当中的坏蛋,那就是暴者啦,把这些坏分子给干掉,然后拿他的土地转分给贤人战国杂家吕不韦,成为新的诸侯。吕不韦是在想,让更多的有本事的贤者分享政权,限制君主的权力,这样就可以避免帝国独裁。

比如说,小卫国(就是那个卫生的卫)被大魏国给灭掉了,但是吕不韦最后又给这个小卫国复了国,都城在野王(今河南沁阳),表达的就是吕不韦的这一层意思。这里插句话,这个小卫国实际上在秦王统一中国之后还存在的,所以严格来说,秦始皇没有统一中国,因为这个被吕不韦复国的小卫国,在六国被诛灭以后还存在了好长一段时间。当然这个原因主要是它太不起眼了,太不具威胁性了,大伙当他透明,存在不存在大伙都不感冒的。

话题扯远了,再扯回《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当中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这意思够直白了吧,不用翻译了吧。这么直愣愣的话拿到现在来看,我们都觉得很猛,何况是当时给秦王政看到呢,这不是脱下鞋底子抽秦王政的脸吗?典型和帝国专制大唱反调啊。当然吕不韦在这本书里说到的天下人不是指一般所有的普通百姓,不是能喘气的人都算,这天下人指的是贤能的人,实际上指的就是贵族,贵族政治的架构而已。所谓“十个魔鬼互相制衡胜过一个圣人的乾纲独断”,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色彩方式上的贵族政治模式的分封制,就当时的政治环境而言,确实在反帝王独裁方面有利于一个帝国的长治久安。

后世有人评点,为什么秦王朝灭亡的如此迅速呢?他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意思是说,不施仁义所以攻防的状态已经改变了,这意思大方向和《吕氏春秋》的主张颇为相似。这里所说的“仁义”当然不是对普通民众的仁义,而是对皇帝下面的贵族、贤人、豪强的仁义,也就是给他们封地封爵,给他们一个空间,而不要一个人独裁。对这些贵族、贤人、豪强的分封制,并不意味着必然是诸侯割据的,可以是上面有皇帝,基层有分封。类似于当时的罗马共和国,上面有元首,下面有贵族家族势力,也有点类似于有中央有联邦,地方有自制的感觉。一句话,一定色彩上的仁义分封制确实可以限制君权,也可以平息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否则国君大小通吃,那就是不仁。后来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就在于这种定义上的不仁,而不完全是对民众的残酷剥削的不仁。所以到了秦王朝的末期,人民运动不是以民众反剥削为主要矛盾,而是贵族、贤人、豪强争权夺利为主要矛盾的。陈胜、吴广的迅速败亡和后来打着贵族旗号的项羽、刘邦的崛起正是说明了这一点。

说到这儿,是不是感觉吕不韦和几百年以前齐国的管仲颇有相似呢?管仲当年也对齐小白自称仲父,他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很快富强起来,但是他不希望齐王一人独霸天下,相反,潜意识里反反复复地都在想,恢复周王朝的分封制。和现阶段的吕不韦的想法很相像,只不过吕不韦没有管仲那么好运气。齐小白那是两眼一闭,啥都不管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管好自己的私生活就可以了,其他大事小事通通交给管仲。而现在的吕不韦,他的干儿子可是秦王政,绝对不是齐小白,绝对不属于那种闭着眼睛就把政权让给你的人。秦王政的心里狠着呢,对权力的欲望超过了任何一个人。吕不韦在他这里讲限制君权,哼哼,你就等死吧。

《吕氏春秋》当中还有其他的方法来限制君权。第一条用分封制来限制,还不算最猛的,第二条,那才叫来劲了。这第二条就是用武力来限制君权。按照正统的观点,人民拿起武力对付君主,那叫犯上作乱,但吕不韦不这么看。《吕氏春秋》里说对于愚君就是那种愚蠢的君主,要以禅让的方法让他下岗,也就是说这个君主稀里糊涂的,大家就劝他让位,拿现在的话来说那叫劝退。而对于那些暴君,下民是可以直接推翻他的。《吕氏春秋》当中,讴歌了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的革命行为,这意思都是用武力限制君权的。你说这吕不韦战国杂家吕不韦,确实脑子也秀逗了。自己的手下写出这样的文章,你好好审一审嘛,怎么能直接就出版了吗?你这不是让秦王政下不来台吗?

还有第三条限制君权的方法就是君臣分工,这还算柔和一点。《吕氏春秋》当中说战国的历史,秦国是绝对绕不过去的!,君主要“处虚”、“执其要”,把权力下放给大臣。拿现在大白话来说,君主是领导,领导领导那就是提纲携领,引导方向,大概说个意思纲要就可以了,那些婆婆妈妈、鸡零狗碎的具体事务,得舍得交给大臣去干。而臣子是要“忠”的,这忠不是忠于君主,而是忠于自己的职责,不是忠于个人。显然,吕不韦这样的君臣观是从“公天下”和“利于群”的原则出发的。在当时的社会,这是非常积极的,有利于国家的,不能简单理解成吕不韦想夺权。如果他真想夺权的话,秦王政刚刚即位的时候,他就已经可以动手直接把秦国变成吕国了。

吕不韦这种限制君权、君主与臣子分享权力的想法,统称为吕不韦思想。他和孔子以仁和礼来维护君权,法家以法和术来强化君权,都是有革命性的不同的。所以,非法非儒,杂糅百家,历史上把他称为杂家。仔细看看,实际上这种杂家的思想最接近现代的民主。

可以想象的是吕不韦想要限制君权,公天下分封制,那简直就是与虎谋皮嘛,刚愎自用的秦王政怎么可能接受呢?其实说起来秦王政更喜欢君权专制,他更爱看法家韩非子的书。韩非子在《孤愤》上说的很清楚:君主就应该专制,应该牢牢掌握一国之权柄,用“法”“术”“势”来控制好自己的大臣。韩非子在这篇文章当中,全文反对大臣分权,反对分封和仁义,否则“国地削而私家富,主失势而臣得国。”意思是说国家土地没了,私人却富了,主子没有权力了,臣子却得到国家了。毫无疑问,韩非子的调调很好地教育了秦王政。秦王政边读边感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啥意思?就是说,哎呀妈呀我太崇拜他了,如果我能见一见他,得到他的签名,手拉着手一起西部游,那我死也没有什么遗憾啦!

杂家小子国语_杂家小子 电影_战国杂家吕不韦

杂家小子国语_杂家小子 电影_战国杂家吕不韦

韩非子

说到这儿,可能您笑了,哎呀这吕不韦在当时那样的环境提出这样的想法,真的是不是太超前了,太非主流了吧?你跟秦王政的想法差得也太远了。其实未必,在当时的中原诸侯国里看,吕不韦好像很非主流,但是放眼世界来看,和他同期的欧洲地中海新崛起的罗马共和国,他们实施的限制君权的共和制,却和吕不韦的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说,国家元首执政官是由选举产生,任期有限,国家权力被国家首脑(执政官)、元老院(也就是贵族的代表)、保民官(也就是平民代表)以及公民大会分享,体现了限制君权,反对独裁的原则,所以称之为共和,罗马共和国。后来这种做法被西方的文明不断的完善,并且流传下来。

而在中原大地上,虽然在吕不韦这里已经有了这种思想的雏形,但很可惜,随着吕不韦被刺死以后,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假如历史有如果,如果当初真的按照吕不韦的想法走下去,秦国最后照样还是要统一中国的。但是统一以后战国杂家吕不韦,一定程度和色彩上保留了分封制以约束君权,君主和臣子分了权,避免独裁,那么会不会形成秦王朝时期的共和很难说,但至少有一点,秦帝国不会因为过分独裁集权而存在了仅仅十五年,就迅速崩溃了。

文案初校:丁丁

文案复校:L'zh

招聘

TAGS: 吕不韦 吕氏春秋 君主 历史 贵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