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
潮州非遗产业如何繁荣?
2023-06-23

潮州非遗产业如何繁荣?

潮州非遗及工艺美术资源丰富,自成体系,极具特色。苏仕日摄

结合非遗潮绣技艺的文创产品。黄敏璇摄

在潮州古城文创集市,年轻手艺人售卖麦秆画文创。黄敏璇摄

6月1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广东篇》播出,潮州非遗惊艳亮相。作为广东非遗大市,潮州拥有17项国家级非遗、47项省级非遗,且工艺美术品类之多,在全国独树一帜。

然而,千年潮艺传承至今,也面临诸多发展难题:文化资源丰富却“叫好不叫座”;工艺产品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传承人才队伍日渐式微;创新乏力导致产业化程度低。

业内人士指出,潮州非遗及工艺美术资源丰富,自成体系,极具特色。但目前,由于产业化程度仍较低,无法反哺非遗工艺本身的传承与发展。

放眼未来,潮州非遗如何向“产”而荣?

文:黄敏璇苏仕日纪金娜许钰敏

困局

产品体系失衡

蕴含生活哲学和人间烟火的潮州工夫茶;历经千年至今仍引领时尚潮流的潮绣技艺;独具匠心的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非遗里的中国·广东篇》节目中,一项项潮州非遗让参与录制的嘉宾连声称赞。

潮州历来被称为文化富矿。这座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有着17项国家级非遗、47项省级非遗、139项市级非遗,还拥有40多个工艺门类,潮绣、木雕、陶瓷、剪纸、泥塑、麦秆画等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其种类之繁多、工艺之精致,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极为罕见。

潮州非遗工艺盛名在外,但一直以来却难以带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游客常常很难带走一两件心仪的潮州非遗手信。究其原因,并非游客没有消费需求,而是潮州木雕、潮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往往因其单价高、体积大或是与现代家居风格不合等,让游客难以果断“掏腰包”。

“潮州历来出能工巧匠,在文化制造上可以突出生产性服务业,但目前有根基却做不大。”广东省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詹双晖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比如潮州木雕,产品单一,价值太高,而且一般是作坊式的,对整个地方的产业来说却很难做大。”

詹双晖认为,潮州在文化制造、文化生产等方面有资源性优势,应立足这一优势,丰富文化产品的品类,面向各种群体提供合适的产品。

在业内人士看来,包括非遗工艺在内的文化资源要实现产业化,高中低端缺一不可,从而形成产品体系。其中,高端产品是招牌;中端产品是利润来源;低端产品则可以用来养一帮学工。然而,潮州现在没有这样的产品体系,要么高端,要么低端,形成不了产业,也没办法形成稳定的产品供给。

潮州非遗产业化还面临人才队伍建设的难题。当前,潮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7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1名,但年轻人鲜见。潮绣、潮州木雕、潮州手拉壶、潮州工夫茶等市场认可度较高的非遗技艺,其传承大体上还保持较为有序的状态,而一些市场表现不太景气的非遗项目则可谓惨淡。

潮剧和铁枝木偶戏是很多潮人的共同记忆。在潮汕地区,每当各村举办民俗活动时,潮剧或铁枝木偶戏就会“咿咿呀呀”地在村子响起,几天几夜连续演出,观者如云。如今,录音带代替了戏班,现场听戏看戏的村民也寥寥无几。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场场爆满,一部戏可以演一个多月,每个团都有一部拿手好戏。”潮州市潮剧传承保护中心原负责人郭明城回忆,时代变化导致潮剧人才逐步流失,经费不足、工资不高成了年轻人进剧团的阻碍,“一年招不到几个学员”。并且,不仅演员少,作曲、导演、编剧,一系列的创作人才都很难培养。

这不仅是潮剧等戏曲行业的困境,诸多需要长时间操练才能掌握技艺精髓的非遗项目,同样面临这些问题。

方向

探索跨界融合

非遗传承式微,背后是人才、资金、平台等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的结果。研究者和手工艺人寄希望于产业化,目的便是打破这一局面,让非遗产品走向更大市场,让非遗传承人获得经济收益,也让后来者看到非遗发展的希望。

潮州非遗产业化路在何方?詹双晖认为,做大产业要兼顾产业链上下游,潮州需要有龙头企业带动更多的能工巧匠,特别是让年轻人参与进来,既做精品,也做可工序化的产品。“把潮州传统文化元素,如非遗元素等,融入日常的生活品、消费品中,形成新的文化消费品。”

“既要精品化,也要产业化。”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李炳炎则期待政府相关部门支持鼓励产业化,对从业者办工厂、买机械设备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并由政府或协会牵头兴建工艺美术产业园,从而产生集群效应。“我们要推动办现代化的潮州木雕工厂,成就将来的产业。”他举例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陶瓷工厂、服装工厂,后来就变成了潮州的产业集群。

近年来,潮州文旅快速升温。今年春节,潮州全市接待来潮游客人数达285.3万人次,同比上涨44.1%,客流量远超历史同期最高峰。业内人士认为,“非遗+旅游”或是非遗产业化一个关键突破口。

韩山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潮菜学院副院长吴雁彬认为,潮州非遗项目多,但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开发尚不充分。对众多外地游客甚至市民而言,要全体系地欣赏潮州非遗和工艺美术并非易事,因为这些工艺文化都藏在潮州的大街小巷里。

“有资源,缺乏整合营销。”吴雁彬认为,潮州应该做好资源整合,将非遗、文物等文化资源串珠成链,从而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兴文。

今年5月,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举行,温州获授“中国工艺美术之都”称号,成为继潮州、泉州之后全国第三座获此殊荣的城市。同为“中国工艺美术之都”,同样拥有丰富传统工艺美术资源,温州的产业化实践对潮州亦有所启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温州商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叶小鹏谈及温州工艺美术产业化的探索,认为工艺美术要实现产业化,关键是分类发展。

“第一类是收藏级的大师作品,要精益求精;第二类则是在中端,即企业与大师工作室授权合作生产的产品,具有IP价值;第三类是入门级的大众化产品,要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利用机械和科技去批量化生产,并利用直播等线上渠道进行销售。”叶小鹏表示,工美大师要引领和鼓励新人、企业加入工美行列,同时“工艺美术金字塔”的底端要更稳固更厚实,才能壮大工艺美术队伍,不断扩大其受众面。

“工艺美术要年轻态、有活力潮州非遗产业如何繁荣?,必须把传统与当下结合起来,探索工艺与产品的跨界融合。”叶小鹏还建议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年轻人进入工美行列,让更多作品符合年轻市场,让工艺品进入休闲生活,让传统工艺活态化发展传承。

探索

开发非遗文创

探路非遗产业化,潮州年轻手艺人已有所行动。近些年,国内掀起一股文创热潮,故宫文创、敦煌文创频频出圈,收获一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在潮州,一些新手艺人也纷纷试水,开启潮式文创开发之路。

对“80后”潮州麦秆画传承人郑烨娃来说,涉足文创最直接的目的,是解决这项省级非遗当前面临的最迫切问题——传承。郑烨娃家自爷爷辈开始制作麦秆画,记忆里温州民间艺术家协会,童年生活跟麦秆画几乎分不开。爷爷和父亲先后在原潮州特种工艺厂当麦秆画工人和设计师,常常在家里钻研麦秆画,郑烨娃便在一旁帮忙处理麦草。

毕业后,郑烨娃开始跟着父亲系统学习麦秆画创作,此后进入职业学校成为一名麦秆画授课教师。彼时的她却发现,这项曾经在潮州地区家喻户晓的传统工艺已日渐凋零,甚至濒临失传。

“以前父亲这一辈的麦秆画手艺人还有很多,但现在他们的后代已经很少做麦秆画了。在潮州,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麦秆画是什么。”郑烨娃发觉,“这项技艺的传承方式是时候要改变了”。

2014年起,郑烨娃在授课之余成立个人工作室,从学校招收喜爱麦秆画的学生前来实习。学生从制作麦秆画文创开始入门,挑选传统麦秆画作中部分图案与包包、手机壳等实用品结合,制成麦秆画文创。毕业后有意愿正式从艺的学生,郑烨娃则会收为学徒,进入传统麦秆画作的创作。

父亲起初并不看好这一尝试,“觉得这是浪费时间,不如用来精进技艺”。郑烨娃不赞同父亲的看法,“如果最后剩下我一个人在做麦秆画,那还有什么意义呢?”她反问道。

几年后,郑烨娃做文创的尝试得到潮州老一辈麦秆画手艺人的赞许。年迈的父亲也渐渐改变了看法,并亲自为郑烨娃的学徒授艺,跟后辈探讨构图、色彩、切法,只为将传统的潮州麦秆画技艺传承下去。

父亲的支持让郑烨娃更加坚定当初的选择,“无论如何,文创是非遗传承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同为非遗技艺传人的“90后”叶昊对此深感认同。叶昊出生于通花瓷世家,爷爷叶竹青是潮州彩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通花瓷是结合潮州彩瓷烧制技艺、枫溪瓷烧制技艺两项非遗技术制成的艺术瓷,曾作为国礼走出国门,但年轻一代鲜有了解。

叶昊从四五年前开始尝试做通花瓷文创,将原本繁杂的瓷花分拆简化,制成扩香器、首饰品。他把制作过程拍成视频传到网络,这些视频总播放量超200万。常有网友在评论中感叹这门技艺的精湛,询问是否收徒,还有网友提出开发更多文创产品的建议。

叶昊接受了这些建议,也常常在评论里为外地网友科普潮州非遗,乐此不疲。“只有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接纳这门技艺,非遗的传承才有未来。”叶昊说。

事实证明,郑烨娃和叶昊尝试文创的效果已开始显现。“文创上的麦秆画制作难度较低,而且产品容易变现温州民间艺术家协会,可以解决收入问题,只有这样年轻人才有兴趣来加入,才能一步步入门。”郑烨娃很清楚,“这个时代如果让年轻人一入门就创作传统麦秆画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很难坚持下去。”

近10年来,郑烨娃每年都会招收五六名学生前来实习,其中有意愿继续钻研麦秆画的有10多人,至今真正留下来成为学徒的有2人。相比以前的无人问津,郑烨娃已甚感欣慰。

保障

多维培养人才

非遗产业化离不开人才支撑,但如同郑烨娃难以找到坚持下去的学徒,大多潮州非遗及工艺美术如今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非遗产业化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又该如何培养?

韩山师范学院设计艺术学副教授章慧珍认为,潮州传统非遗及工艺美术所依附的建筑和民俗活动已经慢慢消失,需要重塑依托,适合当下生活。因此,潮州非遗及工艺美术未来的发展,需要以大量市场调研、分析为依据,从内容与形式上进行再设计、再创造。

在这方面潮州非遗产业如何繁荣?,传统工艺美术从业者大多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提高文化素养、提升审美能力品位、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章慧珍建议,以“传统技艺+学识素养+创新设计”构建“校+企+大师”共同体的大融合,在高校或专业设计机构与民间工艺之间搭起桥梁,叠加嵌入式的培养模式。

唯有如此,从业者才能从单一的技师变身为有艺术内涵的艺术家,有设计思维、市场营销理念的多维度复合型人才。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认为,潮州的工艺美术底蕴很深厚,门类也很齐全,都曾达到很高的水准,但今天看来,整个行业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关键的问题是,单一的师徒传授制这种老的传承方式影响了它的发展。”

“沉闷,小圈子封闭了。”齐喆认为,这是不少中国传统工艺行业的通病。为此他建议,让年轻一代的从业者能进入学院。在他看来,相比民间工艺、行业工艺而言,学院工艺的体量虽小,但可以搅动、推动整个工艺生态的发展,高校要发挥引领和推动行业发展的作用。

“酒香也怕巷子深。”事实上,除了工艺人才的需求之外,潮州非遗产业化还缺乏经营人才、品鉴人才、传播人才等。潮州非遗要产业化发展,还要通过大力宣传推介温州民间艺术家协会,开拓市场空间,建立起开放包容、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格局,让更多人认识了解潮州非遗之美。

潮州工艺精美绝伦,何以见得,如何欣赏?这就需要专家特别是有艺术鉴赏力的品鉴人才来深入发掘,用专业的语言、独特的视角为潮州非遗发声;传统文化与网络技术创新性融合,可以让优秀产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这就需要培养优秀的传播人才;非遗产业化还需要既懂艺术、又懂市场的经营人才,非遗经纪人之类的角色就显得非常重要。

事实上,由于缺乏专业人才的支持,郑烨娃的文创工作室一直难以壮大起来。“文创毕竟是商品,它不仅需要创作团队,还需要营销团队、运营团队,才能真正运作起来。单靠一个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的力量,实在太难了。”郑烨娃坦言。

“上世纪80年代潮州工艺美术非常发达,品种非常齐全,规模也很大,为什么?那是因为有一帮优秀的经营者,他们拿到大量订单,在生产中传承技艺,在经营中发展。”李炳炎也认为,近代潮州工艺行业在潮商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当代也应重视工艺行业的经营人才与技艺人才的同步培养。

■观点碰撞

潮州在文化制造、文化生产等方面有资源性优势,应立足这一优势,面向各种群体提供合适的产品。既做精品,也做可工序化的产品。

——广东省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詹双晖

期待政府相关部门对从业者办工厂、买机械设备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并由政府或协会牵头兴建工艺美术产业园,从而产生集群效应。同时,应重视工艺行业的经营人才与技艺人才的同步培养。

——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李炳炎

做好资源整合,将非遗、文物等文化资源串珠成链,从而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兴文。

——韩山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潮菜学院副院长吴雁彬

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年轻人进入工美行列,让更多作品符合年轻市场,让工艺品进入休闲生活,让传统工艺活态化发展传承。

——温州商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叶小鹏

以“传统技艺+学识素养+创新设计”构建“校+企+大师”共同体的大融合,在高校或专业设计机构与民间工艺之间搭起桥梁,叠加嵌入式的培养模式。

——韩山师范学院设计艺术学副教授章慧珍

单一的师徒传授制影响潮州工艺美术的发展。高校要发挥引领和推动行业发展的作用。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

TAGS: 潮州 非遗 工艺 美术 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