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
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杨奕钊
彭勇小心翼翼地扶起一块根雕,轻抚着精致的外表,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神情。他仔细端详着这块凝结着自己汗水与智慧的艺术品,经过好一阵儿中国有哪些雕塑民间艺术品,才缓缓将它搁在地上。
这个已经做了40多年根雕的匠人出生于合川县土场镇,是重庆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他对根雕有着执着的爱,30岁时,便斩获了中国根雕美术界的最高奖项——刘开渠根艺奖,先后被评为“重庆市首届民间艺术大师”“重庆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如今,他已经完成了成千上万的根雕作品,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根雕博物馆。
行走在重庆北碚区天府镇的一条幽静小路上,微风吹过,舞动的青草奏响了自然的旋律。伴随着一股木头的清香,一座充满古韵与艺术气息的建筑出现在眼前,这便是木石缘堂了。
展厅内,彭勇轻轻抚摸着自己的根雕,“这件作品叫做《百鸟朝凤》,是从1992年开始制作,到1998年才完工的,材料用的是杜鹃花的根。”回忆往事,彭勇心里高兴,“1999年,昆明世博会交易中心被叫价360万!”
彭勇讲述作品《百鸟朝凤》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杨奕钊摄
彭勇是个60后,儿时他就对民间的传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由于舅舅在当地从事漆画工作,经常在他身边讲述根雕的艺术价值,这让年幼的他渐渐地被根雕艺术吸引。十岁左右,彭勇开始接触根雕,尽管有的亲朋好友表示不理解,寻找木材、学手艺上遇到不少困难,他仍坚持所爱,乐此不疲。
1994年,彭勇的根雕作品在杜甫草堂进行展览,游客们纷至沓来,甚至吸引来了双目失明的残疾人——即使眼睛无法看到作品,但当他们的指尖擦过根雕时,那些特殊的游客们突然激动起来“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这是鸡,这是老虎,这是狮子……”。
彭勇独具匠心的技艺令美学泰斗王朝闻心生感慨,王朝闻为他写下“区别于人为雕塑的根艺,应取天然之美见长。倘若掉以轻心而砍杀一通,则后悔莫及而徒感失策”的寄语。在王朝闻等美学大家的鼓励下,彭勇也走出了一条野风派(指不加修饰,自由生长,没有人为的匠气——记者注)和野荷派相结合的根雕艺术路子。
这位具备高尚情操的匠人有时会在工作中播放诸如《高山流水》《广陵散》等音乐来陶冶自己。他也喜欢阅读诗词,将诗词文化融入根雕作品中。他曾经创作了一个名为“陆游品茶”的作品,假设了陆游在重庆山城的悬崖上品茶的悠闲姿态,生动形象而又充满韵味,那是他有感于《梅花绝句》而创作的。
工作繁忙,根雕作品全部采用手工来完成,彭勇每天最多只睡4个小时左右。“如果用机器这样的电动工具来打磨,有时可以把高的部分给磨平,而矮的地方却磨不了。”彭勇说,“换成手工制作的话,作品会精益求精。”为了让作品呈现出最好的效果,像彭勇这样的匠人常常用竹子制成的小刀来刮粉尘。
“没有一件事情是一帆风顺的。”根雕作品的材料取于树根,它的生长环境复杂,造就了它奇异、凹凸的美。“长江黄河不同于平淡无奇的水,是因为它的浪花飞溅足以激励他人中国有哪些雕塑民间艺术品,而人生也是如此。”彭勇感慨。
制作了20多年,1993年,他的根雕作品在全国进行展出,许多观赏者都对其赞不绝口。之后,他的作品《惊回首》也在中国第九届根石艺术博览会中荣获金奖。
重庆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彭勇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杨奕钊摄
即使被多种荣誉加身,彭勇依然笑称自己是个“农民”,“人们存钱我就存东西。人只要丰富了头脑,丰富了思想中国有哪些雕塑民间艺术品,才会活得更自在。”
尽管他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在对于文化传承的问题上,有时他也会显得有些担忧。“我教的学生最多也只在我这里学习了3个月。”彭勇叹了口气,“一些人比较浮躁,他们不容易静下心来。许多学生在学习基础过后便选择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如果在几十年之后,现在的老一辈去了,根雕的精髓将很难传承下去。”他想起自己曾经跟随师父学艺的经历,那都是以年数来计算的。
这位“老师傅”已经到了坐享清福的年纪,但他依然有着不少追求:建立根雕产业园;去高校“招兵买马”;创作以《道德经》、佛经故事、文学故事为主题的根雕作品;开设更多的根雕博物馆,让更多的人在观赏中领略自己的技艺。他希望坚守根雕这种民间文化“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让这门手艺得到越来越多的传承与发展。
“寻根的人不会忘根,工匠精神在我看来主要就是坚守。”彭勇说。
每当讲起自己的故事,彭勇的双手总会在胸前刚健有力地挥动,“衡量艺术的最高尺码不是金钱,不是奖项,更不是被授予了多少头衔,而是观众看到作品后的眼神和表情。”
编辑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