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网络发展对文学发展利大于弊吗?
2024-04-20

:网络发展对文学发展利大于弊吗?

说句实话,我是作为一名辩手的身份接触到这个问题的。或许我的看法有点先入为主。

但我还是坚持认为,网络发展对文学发展利大于弊。诚然,作为一名一心向往文学殿堂的文学爱好者,我看到了当今文坛的一些乱象,我也希望文学是不断发展的,是继续繁荣的,是永葆生机的。但请让我们想一想传统文化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为什么要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因为身处网络技术大发展、大繁荣、大普及的时代,我们关注着文学的发展,也肯定会去关注网络发展对文学的影响。

很多人批判网络文学,批判网络对文学的影响,看似头头是道,但细听下来,还有不妥。第一,李代桃僵。某些人把某些文学自身的特点或人性的弱点转嫁到网络上,这合理吗?比如人心浮躁,抄袭复制。这在网络未诞生之前就已经开始有所表现。第二,偷梁换柱。本来经过革新不断稳固的文学,到了某些人口中却脆如薄纸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这正常吗?第三,扬短避长。某些人过分强调某些可控的弊端,比如盗版,却对网络为文学发展带来的本质性好处视而不见,这公平吗?

比如有人就很担忧啊,网络由于创作者的泛滥会让文学丧失其深邃内涵。但请大家想一想,文学,本来就缘起于“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生活诉求,文学从一开始就是处在民间立场,具有民间本色的。文学的话语权本就属于每一个人。《诗经》中的《伐檀》《硕鼠》《七月》等诗篇就是文学民间立场的典范,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学的成熟,文学开始走向贵族化,这才沦为为文人的专利。网络媒介的普及不仅不会损害文学的内涵:网络发展对文学发展利大于弊吗?,反而带来了文学民间精神的回归,在这里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表达,随意抒发,它将文学话语权重新交给了民众。甚至可以这么说,利用好网络就是走群众路线,网络媒介至少在机会上创造了文学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网络为文学活动创造了一个人文的、人性的、人道的理想世界。这怎么不利于文学的发展了?

又有人担心了,这会不会影响文学的审美价值呢?好,就拿我个人而言,我小学的时候就在榕树下发过文章。你肯定会说,小学生的语言有什么美的?又有什么审美价值?是的,但这正体现了我以我手写我心,我在用符合我知识范畴的方式去真实表达我的情感。文学语言从传统的字斟句酌走向网络时代的大众化、世俗化,作者们开始用生活化、通俗化的文学语言直陈心中的真实欲望,倾诉个人境遇,阐释对生命的感悟。这是人们自由率真的自我展示,是多彩丰富的生命呈现,是纯真朴素的本色书写。这,难道不是文学发展的方向么?

有人担心,网络会毁掉经典,毁掉未来人创作经典的可能性。这个问题的落脚点在于文学的发展。而发展,离不开两个词,继承、创新。但其实对继承而言,网络提供了使广大人民群众去了解经典名著的最便捷的渠道。泰戈尔曾经用痛惜的语言去描绘传统的书籍:“图书馆里,语言是静寂的,流水是凝滞的传统文化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人类不朽的性灵之光,被乌黑字母的链子捆绑,投入纸页的大牢。好似喜马拉雅山头上覆盖的冰川中拘禁着滔滔江水:网络发展对文学发展利大于弊吗?,图书馆里也仿佛堵着人心的江河。”他期望着“文字突然举行暴动,打破死寂,焚毁自己的栅栏,冲到外面。”他没能等到这一天。但如今,网络的发展已经部分地实现了他的梦想。经典走下了圣坛,走出了封闭的图书馆,它成了每个人电脑上手机中的文化,经典的精神传播开来,融汇在大街小巷闲谈雅趣中。我可以断言,在网络普及这场革命中,经典失去的只是锁链,它获得的是精神的永恒。

谈及创新,不得不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时运交移,质文代变。”通俗而言传统文化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就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的发展是靠创新实现的,纵观中国文学史,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之小说,无一不是一个时代的创新。若是在这个网络时代,却没有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文学形式、审美观念、批评理论,那文学何谈发展!有人批判网络文学肤浅,批判它语言不够雅致,批判它内涵不够深刻,批判它商业化倾向,批判它迎合大众,但是这些人究竟是拿什么标准去评判它呢?依然是传统的标准出发的。就好比拿评判唐诗的标准去评判宋词,哇塞,它连格式都不对啊!这合理吗?何况,正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所言,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新生事物发展的初期都可能存在问题和弊端,但这不能改变新生事物充满生命力的本质。网络和文学结合,就是这样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我们要呵护这一幼苗,促其发展,文学,才能永葆生命力,才能永续发展。

TAGS: 文学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