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与20部经典的上海相遇”2019-2020年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启动
2024-02-16

“与20部经典的上海相遇”2019-2020年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启动

▲为何邀青年读经典?听听评委怎么说(祁骏 摄制)

鲁迅、茅盾、巴金、郭沫若、郁达夫、叶圣陶……“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多出现在我们的教科书里五四新文学传统是什么,一些年轻学子对他们不是厌烦就是熟视无睹,这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陌生感是需要警醒的。”今年恰逢“五四”新文化运动100周年,“与20部经典的上海相遇——2019-2020年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今天在上海作家书店启动,大赛中评委主任、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以作家余华为例谈到,1996年36岁余华迎来创作中的重要转型,正是从重新发现鲁迅、重读鲁迅开始的。

面对“五四”一代作家留存的宝贵精神遗产,第三届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作家作品中选出20部经典,包括鲁迅《狂人日记》、叶圣陶《倪焕之》、巴金《雾》、施蛰存《春阳》等,参赛学子可从中任选一部撰写具有独立见解的书评。“文学创作及评论需要经典的精神观照和脉络延续,之前两届的热烈反响给了我们信心五四新文学传统是什么,不光大学中文系学子感兴趣,很多理科生甚至高中生、海外学子也纷纷投稿。此届大赛年龄放宽,从25岁扩至30岁,面向全球范围内以中文写作、30周岁内青年学子征集书评随笔。” 大赛组委会主任、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孙颙期待,借此品读经典的契机,提升年轻人艺术感受和鉴赏力,再度挖掘发现新文学的魅力。

五四新文学传统是什么_五四新文学的历史意义和价值_五四新文学的定义

熟悉的西方书单,陌生的中国现代文学?

“与经典的上海相遇”大赛自2015年启动,两年一届,品读作品多选自上海作协2010年编选、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31卷“海上文学百家文库”。组委会购买了作品电子版权,在华语文学网开设品读专区,投稿时间为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大赛由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发起主办,上海市作家协会华语文学网承办,《萌芽》杂志社、上海市作家协会云文学网协办。

五四新文学的历史意义和价值_五四新文学传统是什么_五四新文学的定义

新文化运动以来,这套文库中的作家绝大多数在上海工作生活过,办报刊、组织文学社团等,占据现代文学大半壁江山,串起了海派文化的重要一脉。本届大赛所选20部经典作品中,小说18篇,诗歌2篇,发表时间跨度自1918年5月鲁迅《狂人日记》至1941年萧红《小城三月》。“现在不少读者似乎更熟悉米兰·昆德拉、福楼拜、托尔斯泰、卡夫卡等国外作家作品,或是对一些流行畅销书如数家珍,不是说读这些不好,而是如果仅仅接受这样的阅读体系五四新文学传统是什么,是可怕的。”周立民观察到一个现象,“重西方轻本土”或是“重古典轻现代”的失衡局面,有待扭转,而大赛的初衷正在于“显示出中国新文学百年的眼光、底气和根源”。

重返经典的河流,需要时间,也离不开阅历。20多年前余华重读鲁迅,抛开少年时停留在课本教材的刻板印象,一下子感受到鲁迅精神世界的广阔,完成了写作心路的重要蜕变。余华后来甚至在一篇文章里不吝赞美:“(鲁迅)他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里。”

在周立民看来,重温深读“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并不过时,反而在当下尤其有价值。“从某种层面来说,新文学不仅直接影响了汉语传统,也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结构、心理方式、表达方式。”更具有感召力的是,这一批文学大家们在青年时代写就的作品“与20部经典的上海相遇”2019-2020年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启动,本身就是关于青春的文学,“他们的青春在创作中闪光,20多岁写出成名作并不稀奇。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他们朝气蓬勃的声音、具有世界性眼光的文学视野、对中国现实土地的深刻观照,体现了一代作家的使命承担。”比如,郁达夫4年读了千种小说,会好几种语言;巴金也掌握了多门外语,翻译写作两手抓;茅盾、周立波一边写乡土文学一边自如谈论尤利西斯,这种中西学养的深厚积淀,也是值得当下作家借鉴的。

五四新文学的历史意义和价值_五四新文学的定义_五四新文学传统是什么

向“五四”百年致敬,为什么要读这20部经典?

大赛终评委、评论家王纪人教授介绍,站在“五四”100周年的时间坐标上,本届大赛所开列的品读书目,尽量选择直接间接与"五四"思潮有关的现代文学作品,以向"五四"致敬,并显示在新思潮影响下中国现代文学出现的新的文学内容和文学形式,这对青年学子了解那个时代和文学不无裨益。

微信图片_20190827164645.jpg

五四新文学传统是什么_五四新文学的历史意义和价值_五四新文学的定义

中国的新文学运动始于理论倡导,1917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上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和他撰写的《文学革命论》,可谓新文学的先声。这推动了以白话文为语言形式的新文学的创作,首开风气之先的是鲁迅。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从1918年5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地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他特别提到了《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的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

这也就不难理解,鲁迅《狂人日记》赫然在列。而在诗歌创作方面,胡适身体力行,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1920年出版。但品读书目选了郭沫若《女神》的代表作《凤凰涅槃》,《女神》是郭沫若写于1918-1921年的新诗,表现了叛逆反抗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创造了一种自由诗体,为中国白话新诗和现代浪漫主义的奠基之作。朱自清认为《女神》有一种“动和反抗的精神”“在静和忍的文学中是没有的”,可谓一语中的。

王纪人谈到,在这份品读书单上,除了巴金《雾》、茅盾《追求》外,还包括叶圣陶《倪焕之》、柔石《二月》等,它们可视为"五四"以来为人生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用巴金"爱情三部曲"和茅盾《蚀》三部曲的书名来形容“与20部经典的上海相遇”2019-2020年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启动,那就是五四以来很多作品,描绘的当时中国就如“雾、雨、电”般,很少有晴朗光明的日子。它们所塑造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经过了“幻灭、动摇、追求”的苦难历程,最终多半是悲剧结局。

另类作品也选了几部,如郁达夫《茫茫夜》,写了同性情谊,当时颇有争议,为此郁达夫专门写了《茫茫夜发表之后》来回应,说他写了"一个灵魂的生长"。其实郁达夫常常塑造"零余人"形象,善于写青年人的苦闷,如同样引起很大争议的《沉沦》。但“零余人”不同于俄罗斯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多余人",如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别里托夫等。施蛰存《春阳》也与众不同,写一名与牌位结婚守节的女子终于获得一笔财产存在上海银行保险库里,从保险库里出来,在春阳下动了春心,变得骚动不安。“这实际上也可归到反封建一类,但作为新感觉派作家,施蛰存使用涉及人潜意识的心理分析写法,所以不宜用社会学方法来分析。”

书单上还选入了庐隐、丁玲、关露、萧红的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出现过几位女诗人,但五四文学中涌现的女作家,本身就是五四精神鼓舞下女性解放的结果——她们走进大城市,走上文学乃至革命的道路,往往比男性付出更多,也更加勇敢。”王纪人建议参加本届品读比赛的女生,不妨对书单里的女作家作品予以更多关注,她们是以文学为爱好的女权主义者,也是"五四"精神的执着者,她们的作品表现了五四女性追求个性解放和社会理想的努力。恰如当年茅盾评价:“我们现在读庐隐的全部作品,就仿佛再呼吸着五四时期的空气”,她所描绘的一些青年形象,“是五四时期的时代儿”。

“上海这几年逐渐形成了颇有战斗力的青年评论家队伍,如何以从容而不匆忙的心态,召唤文学批评新人?”在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王伟看来,大赛带来跨时代跨时空的一次对话,是一场充满朝气的持续延续下去的文学盛事,有助于滋养人生,发掘新苗。

TAGS: 文学 鲁迅 鲁迅的作品 小说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