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书中有大量关于礼的记载
从《论语》看“礼”的价值和意义
摘 要:在《论语》一书中有大量关于礼的记载。这些记载涉及礼的方方面面。包括礼的具体形式、行礼的具体场合、行礼人的身分等等。这种种记载展示了礼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从《论语》中国学中的礼文化,可以看出《论语》一书中有大量关于礼的记载,礼在信仰方面,有沟通天人、养生送死的价值;在个人修养方面,有变化气质、涵养行为的作用,在社会功能方面,有维持伦理、规范秩序的意义。
关键词:论语;礼;价值;意义
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复杂。它既是一套维持正常社会伦理秩序的制度,又是一个具备温文而雅气质的人所持有的行为规范。同是,礼还是表达意义世界的种种仪式。无论是作为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礼,还是作为仪式的礼,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价和意义在《论语》一书中有充分的体现。如:《论语•颜渊第十二》中“齐景公问政于孔子”条说道: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此条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是一套作为社会正常伦理秩序的礼,相当于一套约定俗成的习惯法。也是在《论语•颜渊第十二》中还有一条写道: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2]而此中的“礼”则是作为行为规范的礼,它是一个君子所要遵守的准则。对于作为仪式的礼,在《论语》一书中更是随处可见。那么在礼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价值呢?包含复杂的礼究竟宣扬了何种意义呢?礼又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社会功能呢?本文不揣浅陋,欲对此作一简单的探讨。
沟通天人,养生送死,无疑是礼的首要价值。在古人的意义世界中存在着一个神的世界,也就是天;而与神的世界相应的便是地上人的世界。这个神世界是一个有生命和思想的世界。对神世界的崇拜暗含了对安排自然秩序和人间秩序的上帝之敬畏,以及对给予我个体生命,创立我生存天地的祖宗之崇拜。他们认为神世界通过各种形式影响着人世界。它创造了人生存的宇宙,安排了春夏秋冬,寒暑往来,昼夜交替;制定了人世间的上下尊卑,男女分别;规定了天地万物的新陈代谢,生存死亡。人世的种种秩序也须与神界的安排相应,只有这样,人间秩序才是一种合理,合法的秩序。礼,在此时便作为了人间秩序的外在表现。正如《易•序卦》中所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3]对此,朱子在解释《论语》中“礼之用,和为贵”一条时亦有提及。他说:“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盖礼之为体虽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4]也就是说,宇宙的法则,天理的流行规定了礼的产生。在这种意义上,礼可以训为“理”。
而正是由于礼是神密宇宙法则在人世间的体现,所以礼便成了人世间与神密宇宙联系的媒介,从而具有了沟通神界与人界的功能。孔子在《论语•八佾第三》中说道:“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5]赵伯循注释曰:“禘,王者之大祭也。祀之于始祖之庙,王者既立始祖之庙,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祀之于始祖之庙,而以始祖配之也。”[6]朱熹注曰:“灌者,方祭之始,用郁鬯之酒灌地,以降神也。”[7]在《论语》的同一篇中还有一则: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其如示诸斯。”指其手。朱熹注曰:“先王报本追远之意,莫深于禘。非仁孝诚敬之至,不足以语此……盖知禘之说国学中的礼文化,则理无不明,诚无不格,而知天下不难矣。”[8]由以上赵伯循和朱熹的注释可知,“禘”是王者祭祀始祖的一种大礼。通过“禘”这样的礼可以实现王者与其祖先的沟通,以为人间攘祸祈福。此时,礼就充当了今与古、人与天的媒介。
在古代社会中,礼存在于时间的各个阶段。它伴随着人的出生发展和死亡消融。可以说礼在养生送死方面拥有与沟通天人并列的价值意义。《论语•为政第二》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武伯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9]从孔子的回答中看到,礼贯穿于每个个体生命的一生之中,伴随着每个生命的开始与终结。它通过一个个无常的个体生命组合而达至永恒,合于天地之序,存于万物死生《论语》一书中有大量关于礼的记载,成为宇宙人世颠扑不破之真理,宇宙人世永存不息之法则。
规范个人行为,提高个人精神境界,使个人达到文质彬彬,合于中庸之道是礼的第二个价值。在儒家的价值系统中,中庸之道被视为至德。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10]在儒家的另一经典《中庸》中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1]朱熹《中庸章句》记载:“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12]由此可见,中和之气发乎于性情,合乎天理。合则天地井然有序,万物繁育生成。庸乃是亘古不变之真理,是不易的,永恒的,常久的。中庸是天下之道,天下之理。过与不及都失去了中庸之道,因此孔子说:“过犹不及。”道之不行与不明也正是由于智者过之,愚者不及;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而失去了中庸之道。个人修身的最高境界是拥有中和之气,言行思想合于中庸之道。而中庸之道同时也是君王治国治民之最高原则。
那么个人的精神气质,言谈举止如何才能达到中庸呢?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13]一个人所拥有的恭、慎、勇、直的气质性格可以说是“质”,这种本原的“质”并不具有中和之气,也并不合乎中庸之道。只有“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才能去其野、弃其史、抛其蛮、掷其矫。通过长期恭敬的执礼,使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久而久之影响其内在的气质精神,最终达到心广体胖,拥中和之气,合中庸之道的文质彬彬之境界。所以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14] “动之不以礼,未善也。”[15]
维持正常的社会伦理秩序是礼的另一价值。在中国儒家的价值世界中,只有符合天道的人间秩序才是最完美的。合理的人间秩序应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16] 那么这样的人间秩序具体又是指何种秩序呢?这种秩序又需要怎么来维持呢?
上文提到《易》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在古人的价值观中,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男女有别、夫妇合德、父慈子孝、君明臣忠、居上而宽、居下而敬的社会。也只有这样的社会秩序才是符合天道与天意的社会秩序。而这种秩序的维持与表现则是由礼来完成的。因此天子诸侯有天子诸侯之礼、君臣有君臣之礼、父子有父子之礼、男女有男女之礼,每个人,每个阶层应该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不同人与不同阶层之间的礼是不能混淆的。对礼的违反也就是对天道的蔑视,自然是万万不能的。所以“八佾舞于庭”,孔子便谓季氏:“是可忍也国学中的礼文化,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徹”,孔子便责问“天子穆穆,相维辟公,奚取于三家之堂?”;季氏欲旅于泰山,孔子便高呼“曾谓泰山之神不如林放乎? ”管仲树塞门,有反坫,孔子便大骂“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礼的作用也在此,它是具有约束力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称礼为习惯法,它规范而且维系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天下有道则礼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自诸侯出。”
综上所述,在《论语》一书中,礼既显示出规范社会秩序的强大社会功能,同时,也体现了对于提高个人的修养所具备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颜渊第十二[M].四书五经全注全译[M]. 241.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
[2][10]孔子.论语•雍也第六[M].四书五经全注全译[M].159,161. 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
[3]周易•序卦传[M].四书五经全注全译[M].1076. 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51. 北京:中华书局,1983.
[5][6][7][8]孔子.论语•八佾第三[M].四书五经全注全译[M].113,114,109,112.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
[9]孔子.论语•为政第二[M].四书五经全注全译[M].99.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
[11]中庸[M].四书五经全注全译[M].35.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
[1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17.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孔子.论语•泰伯第八[M].四书五经全注全译[M].180.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
[14][17]孔子.论语•季氏第十六[M].四书五经全注全译[M].311,306.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
[15]孔子.论语•卫灵公第十五[M].四书五经全注全译[M].298.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
[16]周易•文言传[M].四书五经全注全译[M].853—854. 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