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春季第三个节气,你知道吗?
惊蛰是春季第三个节气,在每年的3月5日至6日间,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惊蛰,古称启蛰。汉代因避讳汉景帝刘启,改为惊蛰,至唐代已无避讳之必要,启蛰之称重新使用,但因民间习惯于惊蛰,开元大衍历再次使用惊蛰一词,遂延续至今。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此后日本同样采用了唐代的大衍历及宣明历,一直延续惊蛰的说法。直到贞享二年废止了一直沿用的唐宣明历,改用日本本国的贞享历,启蛰才在日本重新使用。
惊蛰有三候:一候桃始华,山桃花开,漫山遍野如花海一般;二候仓庚(黄莺)鸣,黄莺啼鸣;三候鹰化为鸠,原本活跃的鹰躲起来繁殖后代,斑鸠出现在田间林地里。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惊蛰”民间原来的意思是:春雷的响声,使冬眠于地下的动物和虫子惊醒,开始新的一年的活动。是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春雷是惊蛰节气中最有代表性的自然现象。
我国幅员辽阔,春雷初响的时间有很大差异。通常华南沿海四季皆有雷鸣,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淮、渭水一带的初雷一般在惊蛰期间发生,所以,惊蛰之时的雷鸣主要指这些地区惊蛰习俗有哪些,再北的地方要到四五月份才有初雷,北京的初雷日躲在四月下旬。
人们十分关注春雷初鸣的时间,如初雷在惊蛰之日鸣响,会认为当年风调雨顺,庄稼会喜获丰收,如果初雷在惊蛰之前鸣响惊蛰是春季第三个节气,你知道吗?,则预示着当年雨水较多,可能会发生春季连阴雨;反之,可能会有旱情发生。民间有俗语“惊蛰闻雷米如泥,雷打惊蛰前,二月雨淋淋,雷打惊蛰后,旱天到春后”。
惊蛰时节,渭水流域、黄河中下游等地地区的人们开始忙于春耕,偶尔闻及春雷,感受珍贵的春雨。此时,江南大部分地区已经是垂柳鹅黄,芳草泛绿,漫山遍野的桃樱花、油菜花也四处开放,蝶虫飞舞,鸟语花香。在长城以北,虽残枝压雪,但小溪的流水渐渐冲破冰层,呈现出淡淡的春色。此时的西北北部,黑龙江,内蒙古等地还是冬寒料峭。在西北、西南一些地势较高的山区,天气仍然寒冷,偶有“三月雪”尽显飞雪迎春,容易使人想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著名诗句。
惊蛰期间,华南和江南南部的早稻、棉花等喜温作物都开始播种育秧了。人们最担心出现“低温阴雨”造成的早稻烂种。北方大地开始春耕,人们最担心的雨水太少出现春旱。北方素有“春雨贵如油”、“十年九春旱”之说。
惊蛰时节日渐转暖的天气,日渐升高的气温和地温,已经不适合冬眠蛰伏的虫类及其他冬眠的大小动物继续冬眠了,蛰伏的动物感受到了暖春已经到来,便纷纷出土出穴,开始活动。它们当中有许多的是对农作物有害的昆虫,它们以成虫、幼虫、蛹或卵的形式藏于土中或杂草根部过冬惊蛰习俗有哪些,惊蛰后危害农作物。因此,在惊蛰以前,人们会对越冬害虫采取适当的捕杀措施将其消除。惊蛰时节也要注意瘟疫的发生,因为天气变暖也是家禽家畜发生瘟疫的高峰期。
惊蛰养生的重点在于养肝,中医认为,春季人体肝气旺,是肝脏机能活动的旺盛时节,肝藏血健脾,能调节体内血液循环,又能协助脾胃按成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人体内部也因适应春季万物生发的自然变化需要旺盛的新陈代谢,所以饮食保健上应以护肝养肝为主。
惊蛰时期气候比较干燥,所以很容易导致上火,而引起人们口干舌燥,外感风咳嗽。在日常的饮食上就要多增加生津润肺、清热滋阴的食物,例如雪梨、银耳、春笋等。春天肝气旺易伤脾,从惊蛰开始适当吃些甜食养脾,以助抗御肝气的侵袭。
我国民间很多地区的老百姓把惊蛰称为“二月节”,这个节气有着十分有趣的风俗习惯。
打小人驱赶霉运。惊蛰象征着二月的开始,雷声会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祭白虎解是非。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风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这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祭拜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南方地区,特别是广东一带祭白虎是一项比较有特色的重要活动。
惊蛰打小人、祭白虎,有驱除霉运风湿非嘴之意。
吃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外的晋商渠家,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牟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也有“努力荣祖”之念。关于惊蛰吃梨还有其他几种说法:一是因为惊蛰这个节气万物复苏乍暖还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还因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让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可以生食、蒸、煮水、烤或榨汁。此时惊蛰是春季第三个节气,你知道吗?,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二是古时生物类别比较多,有些传染病没有100%的特效药,而惊蛰这一天正是万虫苏醒的时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并预防。三是苏北及山西一带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据说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惊蛰吃梨惊蛰习俗有哪些,既有润肺降噪之功效,又有远离霉运、虫害之寓意。
避百虫。惊蛰期间,百虫惊而出走,影响人们生活,因此除虫成为这个时期的民俗活动。
有些地方的人在惊蛰时听到第一声春雷,赶快使劲抖衣服,认为这样不但能够抖掉身上的虱子跳蚤,而且一年内都将免受这些寄生虫的骚扰。晚明刘侗在《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里说:“初闻雷则抖衣,日蚤虱不生”
有些地方会将石灰洒在门槛外,因为石灰具有杀虫的功效,在百虫出蛰时给它一个下马威,会使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以此避免害虫进门带来的骚扰。《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
鲁东南一带,主妇以炊棍敲锅台,谓之“震虫”;河南南阳农家主妇,此日要在门窗、炕沿处插香薰虫,并剪制鸡形图案悬于房中以避百虫。
蒙鼓皮。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应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吃蛋。除了吃梨,民间还有惊蛰吃蛋的说法。据说惊蛰这一天要祭白虎,而白虎通常獠牙张嘴,只有以蛋喂食,饱食后就不会伤人,而渐渐变成当初喂给白虎的蛋,如今变成自己吃了。
惊蛰吃蛋
吃炒豆。在陕西,一些地方过惊蛰要吃炒豆。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
惊蛰吃炒豆,有虫在油锅上煎熬之意,以此祈福庄稼远离虫害。
吃煎饼。在山东的一些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炉烙煎饼,意为烟熏火燎整死害虫。
吃炒虫。广西金秀县的瑶族在惊蛰日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的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
煮芋头。赣南闽西一带的客家人,在惊蛰这天要在热水中煮带毛的芋子、炒黄豆(代表消灭多种虫害)
喝醪酒。西北有些地方在惊蛰家家户户喝醪酒、吃鸡蛋煎饼、拌芥末汁,驱除身体积存的寒气。
吃韭馅饼香油饼。农村里,在惊蛰这天有吃韭馅饼香油饼的习俗。韭菜汁在肠内有消毒作用,能驱除体内虫子,煎香油饼可使灶台虫子绝迹。
吃龙须面。在部分农村,有惊蛰日吃龙须面的风俗
吃驴打滚。惊蛰日吃驴打滚是天津一带的习俗“惊蛰过、百虫苏”。所以惊蛰节气这一日,天津一带都会吃驴打滚,寓意害虫死、人翻身,驴打滚软糯香甜,非常好吃。
天津一带有吃驴打滚的习俗。
古代的许多著名诗人如:陶渊明、韦应物、贾岛、范成大等都为惊蛰赋诗作词。民间也流传了许多如“冷惊蛰、暖春分、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惊蛰蛾子春分蚕”等关于惊蛰的谚语,这些谚语既反映农事,又应和物候和民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闲暇的时候细细地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