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修建 《三字经》之一:扬花墓
历史的遥远与厚重仿佛一步拉近。
对孟母,中华民族教子的典范,一个伟大女性的崇敬之情,从幼小时就开始了。
《三字经》,中国书籍史上第一部走出国门的经典著作,里面的文字我并没有从教科书上读到,但孟母三迁的故事,早已经记在脑海里。
后来读到了《三字经》,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庙修建 《三字经》之一:扬花墓,断机杼。”的理解越来越深。对这位母亲的厚德贤淑、目光远大、胸怀宽广的品行和历史重任在肩的责任感愈加敬佩有加。
我是个从小就喜欢追根探源的人,十岁前曾经因为寻找村前河流的源头而溺过水、迷过路、逃过学,挨过父母老师的揍。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后,曾想,如果能够沿着孟母搬迁的路线走一走,那该多好啊。但我知道这只是幻想,真的没有想到,就在今年的五月初,这份幻想居然接近了现实。
突然接受了一项任务,去杨庄镇采访、挖掘该镇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于是在孟母村寻到了孟母墓。
春风刚刚接下了初夏的第一场雨水,雨过天晴的乡间在一种明朗清新的氛围里。扬花的麦穗,刚刚结出青果的桃树、杏树、梨树,还有遍野的刚刚发芽的花生、大豆,都在散发着生长的气息,这让我们的心情越走越明媚。
杨庄镇有孟母村,这是我们确信孟母墓在此的第一印象。在孟母村村委院内的一间储藏室,我们看到了一块碑。上书《古碑记》,碑记是康熙三十六年孟秋由一个名叫刘昕的廪生撰写的,大意是他在孟母村祠堂傍边发现了写有“孟母之墓”的石碑,后又在附近发现了五块石碑,上书“邹孟母墓”。有此为证,就知道墓是真的了,于是当即用朱笔做了记录,记下这件事,亦解后之好事者之惑云。该村的赵老师拿出了《沂水县志》的一篇文章,是沂水县明朝的一个知县马之图写的《新建孟母庙记》,在这篇文字里面,马之图记录了孟母庙修建的过程和管理的有关事项,并对孟母墓进行了考证。孟子是邹人,三岁丧父,孟母领着孤儿迁徙不定,居无常所。后来孟子在齐国做官,接母亲到那儿奉养,最后孟母在齐国去世。经书上说“自齐葬鲁”,而沂水就在鲁国的北部。读《春秋文王十二年》,季孙行父率领军队在诸和郓筑城,而郓就是沂城的故址。管中说“南至穆陵”,穆陵不就是齐鲁的分界吗?返回齐国停在嬴地,那么穆陵北三十里的遗址当然在此,这里是孟母的安葬地是毫无疑问的了。
孟子年谱载:六十三岁:公元前327年,周显王四十二年。韩举于齐战庙修建 《三字经》之一:扬花墓,死于桑邱。孟母仙逝,孟子归葬于鲁,孟子第一次到齐国的后期已得到客卿地位,故以卿大夫之礼葬母。六十四岁:公元前326年,周显王四十三年。五月魏会韩威侯于巫沙。十月韩宣王朝魏。孟子在鲁守丧。六十五岁:公元前325年,周显王四十四年。四月秦惠王称王。五月燕王称王,韩宣王称王。孟子在鲁守丧。六十六岁:公元前324年,周显王四十五年。楚败魏于襄陵。孟子在鲁三年之丧满,返齐。从上述可见当时战乱频繁,孟子从齐葬母于齐鲁边界的孟母村与战乱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社会环境的恶劣不无关系。再者,据说孟母姓仉,娘家是孟母村附近的仉林村,孟子的父亲孟激生前在莒国做官,仉林村隶属莒国,与莒国国都相隔仅几十里地。孟子葬母于孟母村,其实是将母亲葬在了她的出生地。
孟母村始建于明朝末年,秦姓建村,名富全村,因为村里有孟母墓和孟母祠,后改名为孟母村。孟母庙一九四七年被毁,后孟母墓和孟母祠在文革期间也被毁坏。现在,村里许多人都还记得孟母墓和孟母祠的情况。我们找到了58年到61年在村里当过教师的张兰苓老人,他42年出生,他介绍庙修建,记忆里,孟母祠堂有7间正殿,三间西厢,三间东厢,门楼朝南,比一般房屋要高出一截。孟母墓在祠堂后的花园内,占地一分有余。孟母祠里面有二十多块碑刻,其中有四块碑成正方体,四面都刻有碑文,破四旧时,他亲眼看见有一块碑被扔在了旁边的一口水井里,现在还能挖到。其余的碑刻有的被打碎后修了桥铺了路,还可以找到一些。孟母墓在挖掘时,村民只是挖到了墓的四至,分别为方石作志,后就没人再深挖,可见,孟母墓除地上的土被平掉外,其余依然保存完好。
在张兰苓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终于找到了孟母墓。
孟母墓在孟母村的东南方向,位于村北的石花山和村南山的中轴线上,祠堂前是滔滔的沭河。以前,祠堂正前的沭河里有一个渊子庙修建,叫墨水潭,即便是天大旱,其他地方断流的时候,墨水潭从没干枯过。祠堂被砸的第二年,墨水潭自然消失了。现在庙修建,孟母墓被一片果园覆盖。但孟文化四射的光芒,不是历史,不是泥土,不是岁月可以覆盖的。
孟子是孔子之孙孔彶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的壮举成为千古美谈。孟母的故事,在中国灿烂的古文明史上是浓重的一笔。历代曾有许多文人墨客贤达贵人来孟母村拜谒孟母墓。 明朝成化年间一个叫张嘉吉的人来寻孟母墓时作诗云:沭河涨漫水澐澐,下马来寻孟母坟。千载断机犹有训,半通残碣已无文。雁飞远汉拖秋色,鸦落荒村惨暮云。欲荐椒浆无处觅,西风黄叶思纷纷。
在这个阳光灿烂和风顺畅的五月,我有幸能够触摸到孟文化的真实背景,寻访到孟母墓,仿佛能看见在战火纷飞物质匮乏的岁月里,一个早年丧夫的年轻女性为了抚养教育幼子,不辞劳苦四处奔波的身影。在欣喜和慨叹之余,顿感此行肩上的责任重大。
我们希望不久的将来慈善人士相助,厚重的孟文化在杨庄、在沂水,不断丰富完善,站立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