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经过近一年的持续勘探发掘,考古人员在唐代宗李豫元陵发现了目前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唐代陵园下宫建筑基址,对研究、复原唐代的宫殿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位于陕西富平县庄里镇的唐代宗元陵,依山为陵,陵园呈长方形,周长达20公里。主持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田有前告诉记者,近年来陕西加强了唐代帝陵考古工作,包括陵墙、下宫、司马道、石刻、窑址等文物信息日趋丰富,唐代宗元陵发现的神道石刻和下宫建筑基址,是唐代帝陵保护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此次发现的下宫建筑基址,位于元陵所在的元陵堡村东北约650米。发掘前遗址地面堆积的瓦砾厚1—2.5米,足见建筑体量之大。目前发掘的1号建筑基址呈长方形,尽管西部被现代水渠破坏,但东西残存长度仍有28米,南北进深约25米,现场清理出了大量的瓦当、筒瓦、柱础石等建筑材料。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博介绍,经复原发现,这座建筑由南北3排柱础、东西8列柱础构成,进深2间,面阔7间。“虽然建筑四周的散水损毁殆尽,但散水外的挡砖基本保留陕西发现唐代宗元陵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唐代陵园下宫建筑基址,这些残存的散水和包砖遗迹为我们框定大殿建筑的完整范围提供了依据。”张博说。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在2006年正式启动唐陵大遗址保护项目的考古调查工作,调查对象包括唐十八座帝陵以及永康陵、兴宁陵两座祖陵,横跨6县,绵延150公里。此次考古调查除了四门遗址、司马道(或称神道)遗址屡有石翁仲等重要发现之外,还发现许多唐代帝陵都有陵墙,一些遗迹在山梁上残存仍长达百米,部分保存较好。201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唐代帝陵中的唐宪宗景陵进行考古发掘,首次了解了唐陵下宫遗址内大殿建筑的平面布局和基础结构,为唐代帝陵下宫遗址的考古勘探提供了重要参考。
唐代帝陵的总体布局基本可分为三部分:陵园、下宫遗址和陪葬墓区。唐代帝陵营建时皆布局有“寝宫”唐代的宫殿建筑,自昭陵始皆在陵园东南方唐代的宫殿建筑,因其建在山下遂称下宫。曾主持唐陵考古调查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建林说唐代的宫殿建筑,下宫是唐代帝陵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一般是守陵的嫔妃宫女居住生活之所,也是皇帝谒陵的临时处所。作为帝陵的重要管理机构之一,下宫一般仿唐长安城的宫城而建,其内最重要的建筑为寝殿陕西发现唐代宗元陵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唐代陵园下宫建筑基址,殿内树有帝王牌位,是供日常祭祀的主要地方。大型下宫建筑基址的发现,不仅提供了研究唐代帝陵制度的最新考古资料,也为研究帝陵制度史、保护唐陵文化遗产等提供了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