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 > 四库全书
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优秀文化《四库全书》
2024-02-18

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优秀文化《四库全书

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优秀文化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全书收乾隆以前的各类古籍3461种,基本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重要的典籍,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说,《四库全书》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知识体系的归纳、总结及体现。

乾隆皇帝亲自主持《四库全书》编纂工作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主持,由纪昀等360多位学者共同编纂,先后有3800余人参与抄写,费时长达13年的大工程。如此艰难的工作,乾隆为何要时时督促,执意进行?他在《御制文渊阁记》中对此有明确的解释:

“故予搜四库之书,非徒博右文之名,盖如张子(载)所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这是他最著名的话,意思是要为世界确立文化价值,为人民确保幸福生活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优秀文化《四库全书》,为文明进步传承创造的成果,要让社会有永久的太平。乾隆引张载此语,说明他对中国古代儒家胸怀广阔、关心民众的思想是有所认同的。不仅如此,他在《御制文溯阁记》中还说:

“文者,理也。文之所在。天理存焉。文不在斯乎?孔子所以继尧舜之心传也。世无文,天理泯,而不成其为世。”

这些话,充分证明传统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影响极为深远,连古代帝王也概莫能外。

微信图片_20190628125042.jpg

《四库全书》内文展示

《四库全书》的抄录与典藏

《四库全书》始编于清乾隆38年(1773),乾隆皇帝于当年下诏征书,命开设四库全书馆。第二年,乾隆又下诏仿照宁波范氏天一阁藏书楼“上下二层,面阔六间,各通为一”的结构样式,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兴建皇家藏书楼。《四库全书》共抄录7部,自乾隆44年至49年,陆续建造了七幢样式相同的藏书楼以贮之,称为“南北七阁”,其中北方四部为皇家专用,分藏于北京故宫文渊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和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又称“内廷四阁”;南方三部分藏于“南三阁”,即杭州文澜阁、扬州文汇阁和镇江文宗阁,主要供当地文人士子阅览。

传统分类法将古代图书统分为四部,唐代的官书,就已按经、史、子、集分库庋藏,这也是中国古代藏书的传统。所谓“四库”之称,实即包含全书之意。《御制文渊阁记》说:

“而总名之曰《四库全书》,盖以古今数千年,宇宙数万里,其间所有之书虽夥,都不出四库之目也。”

《四库全书》的典藏,即按传统分为四部。为便于清点、检阅,各部依春、夏、秋、冬四季,分四色装潢。书册的用纸、装帧以及贮藏别具一格,十分讲究。纸张上文津阁四库全书,选用浙江上等开化榜纸,纸色洁白,质地坚韧,堪称上品;书册装帧上,采用绢面包背装,即将书叶正折,使版心朝外,书叶左右两边都向书背,用纸捻订牢,然后,以丝绢将书册前后连书背一并包裹糊连而成。

历经波折,文津阁《四库全书》终得安定

文津阁《四库全书》是七部中的第四部,成书于清乾隆49年11月,原藏于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乾隆皇帝弘历《文津阁记》写道:“欲从支脉寻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文津”之意,即在于此。

文津阁《四库全书》全书共103架,6144函文津阁四库全书,36000余册。经、史、子、集卷帙,以四种颜色分别开来,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蓝色,集部灰色。每册卷首盖有“文津阁宝”、末页盖有“避暑山庄”大印。

QQ截图20190628125149.jpg

清宣统元年(1909)7月,为筹建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清政府准将文津阁《四库全书》调拨京师图书馆使用。但1914年1月原书押运到京之时,竟被北洋政府内务部拦截,运至故宫文华殿古物陈列所。当时在教育部任职的鲁迅闻讯心急如焚,后经教育部与内务部反复交涉,终于在1915年归还京师图书馆。

1929年,文津阁《四库全书》随改名后的国立北平图书馆迁到中海居仁堂。1931年春,位于北海公园西侧的图书馆新馆落成,文津阁《四库全书》又随之迁入这座古色古香的宫殿式建筑。此后不久,北平市公安局根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建议,将馆前街道命名为“文津街”。1988年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优秀文化《四库全书》,文津阁《四库全书》又迁移至白石桥国家图书馆新馆庋藏,安然保藏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统治者利用编纂《四库全书》的时机,以封建统治者的标准,不仅将广受人民欢迎的戏曲、小说排除在“四库”之外,更肆意对所谓有违碍的著作实行“寓禁于征”,大兴文字狱,根据有关档案记载,很多书籍遭到毁坏文津阁四库全书,就连明末宋应星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也遭受禁毁而未能幸免。因此,我们对《四库全书》的成就,也要一分为二,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TAGS: 全书 乾隆 图书 山庄 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