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裳街地处湖州市老城区商业中心记录城市经济变迁
衣裳街地处湖州市老城区商业中心,记录着这座城市经济变迁的历史。对老街区的保护衣裳街地处湖州市老城区商业中心记录城市经济变迁,当地在不改变其往日风貌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气息,再塑市河生活气质。
如今,衣裳街整修保留和新建房屋5.5万平方米,有市级文保单位4处,市级文保点和重要历史建筑24处,另有河埠头、码头18处湖州衣裳街历史文化街区介绍,传统街弄13条。
同时,街区汇聚了极具湖州地方特色的商贸产业,形成一条配套完善,集特色商贸、休闲服务、文化旅游、民(名)居会所功能于一体的良性产业链。2013年10月,被浙江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老街新说”之衣裳街——新生
“最市井的湖州在哪里?”每有远方来客问起这个话题,能让湖州本地人脱口而出的一定是“衣裳街”。
古韵的街道、林立的商铺、诱人的味道,衣裳街里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美味,也无时无刻不在演绎人生百味。
千百年前,这里曾是官宦往来湖州、泊舟住宿的必经之地,也是湖商在江南地区的核心动脉。
千百年来,这里的唱卖声此起彼伏却从未停歇,从收售旧衣的吆喝声到金属器皿中的煎炒烹炸声,每一片青砖黛瓦都如实记录着霅溪河畔日日晨昏间的烟火人间。
“这是湖州人都相信的味道湖州衣裳街历史文化街区介绍,只要再坚持一下,挺过去就好了!”——沈佩英
在江南,每座城市的美食古街看上去都很相似,彼此之间能用来区分的似乎只有饮食习惯和弥漫在街市上空的气味,人们通过对味道的共同记忆描绘着老街最原始的轮廓。正如湖州历来都有“六月六吃馄饨”的传统习俗,而那碗来自周生记的大馄饨,则是几代湖州人一生难舍的家乡味道。
红旗路与衣裳街交叉口,两层楼高的周生记门店里,周生记大馄饨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沈佩英正在指点女工制作一种“水晶元宝”——馄饨。取皮、放料、翻折、两角捏紧,包一只馄饨女工用时6秒,而沈佩英的均速是3秒,拉开这段差距的是沈佩英对工作33年如一日的热爱。
1988年9月,年仅19岁的沈佩英入职周生记,成为国营饭店的一名正式员工,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在那个物资并不充裕的年代里,2角2分一碗的周生记大馄饨,是老百姓逢年过节或者请客吃饭时才能尝到的特定美食。
小时候的沈佩英总盼着家里能来客人,因为那样妈妈就会让她带着搪瓷杯、粮票和钱,到百米开外的周生记买一碗馄饨回家。“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一碗馄饨要2角2分,一共是10只,可家里有6口人,算上客人每人能分到的也就1只,但每次被派去买馄饨还是很开心。”儿时的回忆让沈佩英忍俊不禁。
坐落在湖城中心的衣裳街从来不缺人流,那时,城里人买衣服、乡下人换百货、外地人来探亲,都少不了要到这里逛上一逛,也给坐落在老街入口的周生记带来了络绎不绝的食客。
2000年,受经济发展影响,曾经喧闹的衣裳街忽然沉寂了下来,沈佩英所在的周生记也因企业改制陷入困境,一时之间人心惶惶,年轻员工接连离开,最后竟只剩下30岁的沈佩英一人。父母年岁渐长、孩子即将上学,生活的重担正一点点加码在她的肩头,可周生记被民营企业收购后的前路又在哪里?
不少人都劝沈佩英离开,可看着风雨飘摇中的周生记,她放不开手!“这是湖州人都相信的味道,只要再坚持一下,挺过去就好了!”抱着这样的想法,沈佩英选择留下,跟随新上任的经理守住了这家百年老字号。
如今,衣裳街的主路两旁排列着上百家美食店,可顺着喧闹人声走进路口的周生记,我们依然能看到慈祥的长辈给稚子喂食馄饨的画面。这碗馄饨的味道也许会在孩子心中滋养出一缕对家乡的留恋,当他长大远行的某一天,化成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只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才能让老街成为记得住乡愁,又吸引得住年轻人的地方。”——俞赟
家衣裳街地处湖州市老城区商业中心记录城市经济变迁,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只不过,一些人的家很小,无非三尺卧榻再添一日三餐,可有些人的家却很大,连片的街巷里弄以及成千上百个异姓“骨肉”。俞赟的“家”就不小,0.38平方公里的城芯街道、200余间大小各异的商铺以及840余户散落全城各地的“亲朋挚友”。
竹安巷1-1号,这间占地300余平方米的衣裳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俞赟日常待客会友的大客厅。这里的每分每秒都充斥着忙碌而温馨的气息——“小俞啊,我想申请公租房,但是手机操作不好,你帮我看看要怎么弄”,这是“家里”年过七旬的奶奶召唤她帮着处理“麻烦事儿”;“俞主任,常态化核酸检测以后,我们社区的检测点有哪几个”,这是“家里”同辈用手机发来的咨询信息……被许多人需要的俞赟总是那么热情,一如18年来的每一天。
2004年,俞赟大学刚毕业,第一次以社工的身份走进衣裳街。那时,老街成片的屋檐下蜗居着840余个家庭,几乎每个门牌号的背后,都藏着四五户人家的嬉笑怒骂。彼此间的距离,也许是一块4米见方的天井,也许只是一堵单薄的木墙,天亮时熙熙攘攘,在当弄里的公厕门前排队倒马桶;天黑后则各自归家,靠着墙头和邻居“共享”一段电视节目。
浓浓的人情味儿里,盈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人们在这成长、相聚又别离。平淡无奇的家长里短湖州衣裳街历史文化街区介绍,却在这个年轻人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名为“大家”的种子。
可巨变的时代里,人和城市,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霅溪河畔步态蹒跚、沉疴难愈的老街,便成了都市里最先被遗弃的空间,虽然老人留恋,可年轻人早想逃离。
2008年2月起,政府对衣裳街启动了保护性改造建设工程,居民、商户暂时搬离。2011年,俞赟见到了焕然一新的“家”,一切都是熟悉又陌生的样子:青砖黛瓦犹在,可街变宽了,环境变好了,商铺变多了,往来的人也出现了不少变化。
“改造过后的街区古韵不减,但业态更加多元化。酒吧、猫咖、密室逃脱等年轻人热衷打卡的地方越来越多,为街区聚起更多人气。”谈起老街的新生密码,俞赟告诉我们,在历史文化街区传承的法则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重于一切。“我们从来不甘把衣裳街束缚在一张乏味的导引立牌上,而是希望通过科技手段,为老街注入本土文化的神韵,只有这样才能记得住乡愁,又吸引得住年轻人。”
为了存档这份喧闹,于是便有了垃圾精准分类、智建诚信示范、景区文化码……智慧的种子在老街的地下生根发芽,撞开青石板拥抱四季与来客。